你们每个周末都会干什么呀?
忘了是哪位同学的灵魂发问,让惊蛰编辑部瞬间寂静。
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在沿着自己的轨道高速运转。哪怕是周末,也要极限地安排约会、打卡清单或普拉提课程,费尽心思将自己塞进潮人遍地的东山口,或是上山下海直到酿出美丽的小麦色皮肤。
可即便如此现充,我们依然会常常寂寞,偶尔孤独,就像那头用52赫兹发声,名叫Alice的鲸鱼。
偌大的宇宙中,惊蛰希望成为能听见你的声音,与你一同共舞的人。
就从今年中秋,Zhé个月圆之日开始,编辑们打算在周末限定的全新栏目中掏出自己的宝藏,电影、剧集、音乐、书籍、展览、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些只有我们知道的冷门故事……
我们的私藏可能有点小众,有点古怪,有点神秘,但说不定就能找到共鸣,打败无聊。
***惊蛰编辑部推荐,不定时更新,可能就在Zhé个周末。
《NUĀ》
歌手:水源
老家在潮汕的我,至今没学会半点家乡话。但从小沉浸在潮剧的BGM中,导致我对闽南语歌曲有天然的偏爱。
初听《NUĀ》这张专辑,也是被那些听不懂的歌词所吸引——阮们在看/看都市欸海/孤单欸暗瞑。
可谁能想到这样的闽南语hip-hop后面接的是英文念白Just dance yourself to the moonlight呢?
专辑的官方介绍是这么说的:你可能听到Disco、hip-hop、R&B、Bossanova、闽南语、中文、英文或是任何你听不懂的语言。你可能听到春天的微风、夏季的蝉鸣、秋天的悲凉;你可能听到困惑、混乱、自信与希望……
总之,是一张充满了意想不到的City Pop,每首歌都包含了许多篇章,戛然而止,也柳暗花明。能感受到乐队6位创作者彼此不同又相互合衬的个性(就很像Zhé个周末栏目啊)。
感谢大数据和算法,让我听见这张只有1044人收藏的专辑。
从歌名《风来吹》《在路上》《你有时间吗》就知道,它很适合在中秋赶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路上听,在吃月饼之前,先独自尝一口chill风。
zhé是来自笋焖鸡的推荐
《清嘉录》
作者:(清)顾禄
“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夜深人静之时,盛装打扮的美女们成群结队走在月色清寒的街巷里。别怕,这不是《聊斋志异》里的场景,而是中秋习俗之一——走月亮。
按照旧时风俗,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走月亮、斋月宫、烧斗香等等。你以为手办、食玩是现在才开始流行的吗?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已经玩过了:
“好事者供小财神,大不逾尺,而台阁、几案、盘匜、衣冠、卤簿、乐器、博弈、戏具、什物,亦缩至径寸,无不称之,俗呼‘小摆设’。”
这就是《清嘉录》里所记载的中秋摆设神像小偶的习俗。
在书店偶然打开这本书时,我就被神奇的目录吸引了,“验水表”“田鸡报”“健人”等等,都是什么闻所未闻的无厘头名字。仔细阅读才发现,里面装着古人满满的“生活仪式感”。他们实现了亿万打工人的梦想——每月都有节过,并且附赠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
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隧道,连接着我们和百年前吴中人民的生活。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字,体验一把他们的岁时习俗。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过节指南,选择性地复刻某些活动,也不失为增加生活仪式感的好办法。
zhé是来自曾宝气的推荐
《天真的人类学家》
作者:奈吉尔·巴利
一个英国人费尽心思要去非洲和多瓦悠人住在一起,究竟图什么?
被戏弄、被洗劫、被疾病折磨、被无理的行为弄得抓狂,就算这样也拦不住他回国后再返此地,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承认,他的痛苦让我建立了快乐。
人类学这个学科好像不太好用统一的框架和标准来描述,但人类学家肯定是“疯子”和“捣蛋鬼”。
你要问我为什么对人类学感兴趣?可能因为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天真无害的笨蛋”。
对那些遥远的、奇怪的、有趣的事情,总想了解它、接近它,我也就不免成为了它,这种“内在”的转化对理性的社会学家肯定很要命,可能也会毁了一个资深演员的个人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成为人类学家的小孩来说,大概刚刚好。
这个中秋,准备继续看多瓦悠人的快乐生活啦~
zhé是来自幺七的推荐
《杨之后》
导演:郭共达
被告知中秋要推荐温暖的故事,闭眼一想,脑袋里飘起了一段年初在电影里听到的音乐,经常被我深夜播放。它有点朦胧又有点忧伤,就像循着微光走进一片薄雾笼罩的树林,目之所及只有你一个人,但脚下的落叶和苔藓很柔软,让你安心。
旋律很熟悉的,就是《夏日的果实》,电影叫《After Yang,灵魂翻译为“杨过。虽然不是武侠(谁会以为啊!),但有种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气韵,挺美的。
After Yang由A24出品,是一部伪装成科幻片的散文诗。平刘海小哥杨过(bushi)是个仿生机器人,科林·法瑞尔饰演的爸爸把它带回家,原本意图是让它陪伴自己和妻子收养的亚裔小孩美香成长。在一个经历过创伤、国度的边界已然模糊的近未来,亚洲面孔的杨还肩负着一个任务---让美香与“自己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产生连接。
有趣的部分发生在杨的身体出现故障之后。为了修好它,它的记忆储存卡被取出,就像突然打开了一个潜藏在平静日常下的宇宙。通过回顾它的记忆,每个和杨有过羁绊的人都发现了生命中那些忽闪忽闪的、还未成章句但已然构成存在意义的梦中呓语和梦醒段落。
通过告别和想念,人们发现了一些被忽略掉的很美丽的东西,这个故事太适合中秋节了!
另外,我能说这部电影大大缓解了我的孤独和养老焦虑吗?陪伴型人工智能那么善解人意那么有哲思,请快快大量生产!
zhé是来自桑榆的推荐
《排练》
导演、编剧、男主:内森·菲尔德
最近在看一部被豆瓣分组到喜剧、纪录片的HBO剧集《排练》。
说它是喜剧,剧中的每一个人全程都在一本正经地参与“排练”;说它是纪录片,它又是一部伪排练的伪纪录片。整部剧集记录了一名导演给参与的几位人物提供机会,对自己人生中可能面临的某个重要时刻进行反复彩排的过程。
在导演的“上帝视角”之外,我们可以居于更高一级的“上帝视角”,观察导演这个全局掌控者的表现。
如同机器人的导演会随时随地掏出电脑,给流程图增加分支;自己面对参与者的每一个表情也大多会预先彩排;面对突发事件无措的样子,像极了动物世界里,犹豫该不该插手拍摄对象生死的摄影师。可以说这部剧被分组到喜剧,99%都是因为导演。
整部剧的观看体验就像是达伦·布朗催眠秀+《人生切割术》的结合,在一次次的循环、演练和大阵仗的置景之外,观众们期待的总是那些偏离计划的意外。本想严格置身事外的导演一次次被迫参与其中,观察人类的他也被我们观察。
但话又说回来,每年都在重复的中秋节,是不是也可以算是一种排练呢?
zhé来自K的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