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经营民宿,民宿主将资金和资源投入乡村,也参与了一场乡村社区的焕新运动,被当地认可为新乡贤
民宿应将乡村的多元化价值挖掘出来并传递给市民,让城乡共同受益
“在乡村创业,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让村民获得实在的好处,和村民成为一家人。”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2021年,张海龙决定把全家人从北京市区搬回郊区平谷。
平谷区是张海龙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如今事业的重心。2019年,张海龙创建了北京乡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博博”),从此投身乡村民宿领域,成为一名民宿主人,即行业内所称的民宿主。经过三年的发展,乡博博已成为平谷区代表性民宿企业。
“我相信回到乡村是对的。通过乡村民宿,我们的企业能创造经济价值,也能创造社会价值,对个人而言,这让我的人生意义更加饱满。”张海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城市化浪潮依然汹涌的当下,一批进入乡村的有识之士,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将植根乡土的院落改变为激活村庄的城乡对话空间,并运用智慧和恒心参与到乡村治理与建设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批具有特长专长、公益心以及一定社会威望的社会贤达,正在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成为新乡贤。在民宿人当中,便涌现出了一批称得上新乡贤的人。”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3月16日,在杭州市湍口镇三联村,新乡贤代表、党员志愿者方刚(中)在乡贤工作室的直播间和其他乡贤一起直播推介农特产品(徐昱/摄)
【下半场在乡村】
张海龙是羊倌的儿子,他的微信名里一直带着“放羊娃”三个字。
1988年,张海龙出生在平谷区东高村镇东高村,儿时跟着爷爷到附近塔山上放羊,走遍了塔山的前前后后。爷爷放羊是散养,到了父亲接手时已变成规模化养殖,张家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专业户。
张海龙在父亲的殷切希望下实现了“进城”梦想,他完成学业后在北京市区的一家央企从事互联网通信工作,工作之余会用自己的专长帮父亲的养殖场拓展销售渠道。
来往于城市和村庄,张海龙感到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村庄日渐冷清。30岁那年,经过考量,张海龙决定让妻子留在市区,自己辞职返乡创业。
“这个决定让父亲难以理解——放弃城里体面的工作,回村里有什么前途?”但张海龙认为,在乡村创业造福一方所带来的成就感,要大于一份城里工作给予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海龙先从“互联网+羊产业链”开始做起,接着又联合平谷区的9位创业青年创办了北京桃娃农业科技公司,开发平谷大桃产业链。
2018年,张海龙参加了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农工委共同资助的创业指导交流团,考察参观了台湾地区的民宿和休闲观光农业,这让他产生从农产品领域转型到乡村民宿领域的想法。他走过平谷区的许多村庄,看到这些村庄都有闲置甚至荒废的农宅,感到开办民宿将是盘活这些乡村闲置资产的最佳切入点。
此时,北京市郊已出现一批民宿品牌,延庆区的原乡里民宿就是其中之一。
原乡里民宿的创始人曹一勇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在国资委某直属大型设计院担任总建筑师,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这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在职业生涯中参与过许多城市地产项目。曹一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主要是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服务。”
20年前,曹一勇到江西婺源旅行,这让他想起儿时在乡村探亲的经历。和张海龙不同,曹一勇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只是儿时常随父母去农村探望祖父母。
记忆中的村庄尽是低矮的土坯房,生活环境和城市大相径庭,年幼时曹一勇谈不上喜欢那里。在婺源的旅行,却让曹一勇感知到了乡村之美以及乡村生活带来的疗愈体验。
2015年,曹一勇承接了河北省承德市政府委托的一个美丽乡村规划项目,由此开始真正走进乡村,也接触起民宿行业。
曹一勇决定把人生的下半场放在乡村,他认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间有着诸多不平等,而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间发展环境的差异将会日渐缩小,未来乡村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亮点。”
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民宿“梨墅”紧邻梨树沟休闲小镇
【再造乡村社区】
据张晓军观察,在乡村民宿领域,有一大批看好乡村价值、对乡村未来有一定预期并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其中既有曹一勇这样有理念、情怀、知识和一定资产的城市精英,也有张海龙这样在城市中掌握特长专长后,转身反哺乡村的返乡创业者。
通过经营民宿,民宿主将资金和资源投入乡村,也参与了一场乡村社区的焕新运动,被当地认可为新乡贤。
在广东省梅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农办联合评选的2021年“客都好乡贤”名单中,便有一位民宿主——广东民宿协会副会长、禾肚里民宿创始人郑春桃。
郑春桃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曾在珠三角地区幼儿教育领域工作多年。2015年,郑春桃在惠州通过改造一所废弃学校,创办了禾肚里民宿。2018年,在梅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郑春桃把禾肚里民宿引入大埔县漳北村,开始了“以宿带村”的乡村建设实践。
通过与村集体合作,禾肚里民宿在漳北村已发展成“民宿+农耕+研学+文旅”田园综合体。借此,整村的闲置物业得以重塑,变成民宿、餐厅、游客服务中心、书吧、陶艺吧、民宿学院等,而禾肚里打造的采摘园、乡野绿道等旅游配套设施,也让漳北村基础环境得到了提升。
在当地政府的牵引和郑春桃团队的带动下,当地生产的大埔蜜柚、西河富硒食品等农副产品,变成了民宿中的畅销商品,有的村民成为民宿员工,2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如郑春桃一样的新乡贤式民宿主并非个例。
在进入民宿行业前,北京市延庆区民宿品牌“石光长城”创始人贺玉玲一直在餐饮业深耕。出生于延庆村庄的她,事业重心一度放在市区的延庆特色美食店。
2015年,贺玉玲在长城脚下的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开办了一家四合院餐厅。虽然不是本村人,但是贺玉玲却对村庄的生存状况深感熟悉——与不少北方山区的村庄一样,这里曾经也是房屋破败,村民老龄化严重,只能靠有限的土地和果木获取少许收入。
为了带动整村发展,贺玉玲租下村内20个院落,创办了石光长城民宿,并和村集体共同修整村内道路、修建村史馆,还恢复了露天影院,新建咖啡厅、书屋,请村内的长城守护人为游客讲述长城文化,每日为村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鸡蛋、牛奶。
石光长城民宿每年可为石峡村带来2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七年时间,其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2020年,石峡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贺玉玲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乡村创业,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让村民获得实在的好处,和村民成为一家人。”
2021年4月30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游客在禾肚里民宿游玩
【深化城乡信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佰明长期调研乡村民宿,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接触过的诸多民宿主,普遍以积极的建设者姿态参与村内事务,以做大蛋糕的格局经营村庄资源,其中不乏以做社会企业的心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
根据张佰明的观察,各地民宿经过近七八年时间的经营,民宿主普遍处理好了与村干部、村集体和村民的关系,其中已有不少人成为了村两委治理乡村的参谋、顾问。
在张晓军看来,乡村社区以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非常重视“情”的纽带性,进入乡村的外来人只有把“情”打通,才能融入社区之中,进而参与到乡村社区的建设中来。
张海龙在2019年开始正式布局自己在平谷区的民宿创业版图,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冲击后,出于公益心,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深入到平谷区多个村庄做志愿者。
张海龙认为,这个举动达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与服务过的村庄建立起了情感和信任,这份信任的基石让他在后来拓展民宿房源、联系合作村庄时,省去许多沟通成本。
利用自己在平谷区的资源和人脉,张海龙如今正在把乡博博发展成服务城乡的平台型企业。
市民想在乡村开民宿,往往面临对乡村文化不熟悉、缺乏对接乡村资源的有效通道等困难;同时,村民若想自己开办民宿,又对城市消费者需求了解不透彻、缺乏设计和运营服务的支持。
张海龙认为,自己的企业有条件同时服务市民与村民,尤其可以减少城乡对接时人际沟通的困难。
“城乡发展间存在诸多体制机制的堵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一些优秀的民宿主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堵点和障碍,尝试着利用自己的知识与资源去打通和突破。”张晓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引入民宿的村庄,城市消费者与村民共享公共空间、向村民了解当地文化,民宿主在这个场景中不仅是城乡资源的对接者,也成为城乡文明对话的牵线人。
2018年,宿集营造社召集人夏雨清将几个著名民宿品牌引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整合为“黄河宿集”。
如今,沙坡头已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民宿集群所在地。当地长期废弃的村庄通过引入高品质民宿、书店、餐厅、美术馆等多种业态,叠加长城、黄河、沙漠、戈壁、古村、绿洲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变成市民眼中的“中国的摩洛哥小镇”。
民宿让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与以往村庄不一样的社区样貌。张佰明认为,这让市民与村民都看到了民宿价值,进而增进了彼此信任,让民宿成为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有效载体和通道。
游客在“原乡里·三司”体验松塔彩绘
【“城乡社区”愿景】
在推动城乡资源有效连接,进而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外,如何营建出新老村民共生共赢、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已成为深耕乡村的民宿主有意识探索的发展方向。
曾在北京做过十余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谢怿雪,如今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徐岙底村的新村民,作为村中民宿品牌“墟里”的创始人,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单纯的民宿运营者,而是“未来乡村社区的营造者”。
徐岙底曾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泰顺县政府和墟里(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项目合作协议,由墟里团队担任整村运营方,对传统村落进行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利用等。
在谢怿雪看来,民宿应将乡村的多元化价值挖掘出来并传递给市民,让城乡共同受益。在2018年上述项目开建伊始,她便致力于将徐岙底打造为新老共处、可持续发展、可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新型社区。
“墟里”进驻后,通过修缮老宅为原有村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徐岙底“墟里”的市民可在村中不同的功能区体验手工、展览、农耕等活动,也可成为志愿者亲身参与乡村研学教育实践。
为让村中保持烟火气,谢怿雪已将团队迁到村里办公、居住,又依托“墟里”吸引市民在这里定居、创业。不久前,“墟里·全球新乡民招募”开启,邀请有志于乡村建设者参与“徐岙底共建计划”,名额只有12个,却有超过百人提交申请。未来,“墟里”将为通过招募的入乡创业者提供居所和工作室,让他们成为徐岙底的新居民。
“民宿主的新乡贤作用已经被认可,一些优秀从业者也因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贡献在地区发展中释放更大能量。”张晓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例如,在2021年底北京市延庆区政协换届选举中,包括曹一勇在内的三位民宿主当选延庆区政协常务委员;郑春桃目前正在履职梅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张海龙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谢怿雪被评选为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
这些成为新乡贤的民宿主,均有着在乡村建设新型社区形态的愿景——即张佰明所称的“城乡社区”
张佰明认为,“城乡社区”是超越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的新型文旅融合社区,也是就地城镇化可依托的未来空间,它以高品质住宿设施为载体来满足市民现代化需求,将城市审美趣味、消费理念与乡村地域文化、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由投资运营主体与当地村民共同打造。
“深耕一地的民宿主是市民入乡的先导、接引更多资源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人物,进而也是未来城乡社区的运营轴心、推动社会善治的全新民间力量。”张佰明说。
来源丨瞭望东方周刊微信公号,首发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63期)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唐朵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