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A股估值“极端化”,传统静态估值失真。传统静态的估值方法面临2大问题:(1)中报和年报的商誉减值和疫情反复导致的“一次性减记”,使得估值出现极端高估(利润极低)or“极端低估”(利润为负);(2)A股交易结构集中化,前10%公司占全部A股成交额比重接近50%,传统基于整体视角的估值方法论,也会受到尾部公司的扰动,导致行业整体的估值失真。
解决方法:构建重点公司全动态估值。我们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盈利预期,构建全动态估值体系,具有3点优势:(1)基于分析师对当年盈利的动态一致盈利预期,而非静态的TTM净利润,动态估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期定价”,不受业绩“一次性减记”的扰动。同时,重点跟踪公司的盈利预期也能够实现逐步自我“修正”;(2)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而非全部公司,动态估值能够规避尾部公司的“估值噪音”;(3)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行业市值结构均衡且稳定,不仅能够避免低估值金融/地产对于A股整体估值的拖累,也使得全动态估值的纵向(历史)可比性更强。
动静结合:如何发挥“互补”优势?动静态估值结合,可以判断行业估值的“拐点”:(1)动态估值是基于重点跟踪公司的盈利预期计算的,能够更精准捕捉市场对行业的景气预期,相对于静态估值会更灵敏。当动态估值分位数显著高于静态估值分位数时,行业较大概率估值已经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了,而动态估值分位数显著低于静态估值分位数时,行业有望迎来估值的向上“拐点”。(2)估值有望迎来向上“拐点”的行业:建筑装饰、环保、有色金属等行业静态估值水平较低,同时历史动态PE分位数明显低于静态PE分位数,相对赔率较优。(3)估值位置相对较高的行业:美容护理、食品饮料等行业静态估值水平较高,同时历史动态PE分位数高于静态PE分位数,估值所处位置相对较高。
动态、静态估值数据库的综合利用。我们同时构建了动态和静态两个估值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动态估值下的PE-预期利润增速差模型,相对于静态估值下的PB-ROE模型,不仅能够提示行业的性价比,还能更敏锐捕捉行业景气预期的变化。当前经济修复阶段,行业动态估值整体低于静态估值。结合动态-静态估值:(1)资源(煤炭、有色)和部分新兴产业(智能汽车)估值有望迎来向上“拐点”;(2)部分消费(食品、美容护理)制造业(航海装备、粮油加工)的估值所处位置相对较高。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经济下行超预期、中美关系不确定性等
八篇系列,全面阐述我们对策略方法论体系的传承与思考(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
本篇作为系列开篇,全面展开如何把握DDM三要素的核心矛盾,辨识预期差,进行大势研判、风格判断、行业比较的综合决策。
三大维度,二十指标,如何提示历史底部?在18年底与今年都有较为有效的运用。
成长/价值,大盘/小盘,什么是驱动变量?什么是核心矛盾?如何捕捉风格轮动。
盈利增速对投资有帮助但往往是后验的,如何基于“动态”行业景气预期变化做配置?
如何在不同宏观因子下选择最优的驱动要素?长期来看因子策略具备显著的超额收益。
聚焦赛道,11大新兴产业+95个衍生二级行业,景气度、估值、配置的全面追踪。
三个中周期(产能/库存/偿债)、三个杜邦因子(杠杆率/利润率/周转率)、三个现金流。
8. <估值体系:动态与静态>
动静估值结合,规避“预期偏差”和“估值噪音”,把握行业估值全貌。
报告正文

1A股估值“极端化”,传统静态估值失真

1.1  问题1:盈利“一次性减记”带来A股被动高估

商誉减值和业绩一次性减记使得A股估值过度高估。中报、年报一次性商誉减值扰动导致科技股估值“阶梯式波动”。19年来A股商誉持续减值,在大类板块中,创业板受商誉减值影响较大。由于商誉减值主要集中于年报或中报,因此导致受减值影响较大的科技股估值呈“阶梯式波动”。同时,受年初以来疫情影响,部分下游行业盈利受到显著冲击。商誉减值和疫情对企业盈利的扰动都是“一次性减记”,对企业的未来盈利预期并不影响。因此,传统静态估值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远期的价值,易受到业绩“一次性减记”从而估值过高或过低。

1.2  问题2:尾部公司带来“估值噪音”

随着投资者机构化以及注册制改革的推进,A股龙头效应越发显著。16年以来,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不断加速扩张,以公募基金、保险和北上资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占比持续抬升,机构投资者偏好龙头公司,且A股龙头公司持续获得超额收益,并反过来加重交易结构的集中化程度。
传统基于整体视角的估值方法论,将会受到尾部公司的扰动影响,造成行业估值的失真。目前为止,前1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48%;前3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64%;前5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88%。这表明:A股交易结构“二八分化”,投资者高频交易头部公司,而尾部公司的扰动将造成估值的偏差。

2解决方法:构建重点公司全动态估值

2.1  基于市值/盈利预期/样本三重动态,构建动态估值体系

为了应对业绩“一次性减记”A股被动高估&尾部公司“估值噪音”的问题,我们构建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全动态估值体系。全动态估值具备三重动态,A股的估值同时受到市值、净利润预期和分析师重点跟踪样本的驱动,在较短周期中显现优势。
样本动态: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而非全部公司,动态估值能够同时规避“预期偏差”和“估值噪音”。在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中,我们仅挑选有5家(及以上)机构出具年度盈利预期的重点公司,作为动态估值的样本,既能有效规避个别公司盈利预期畸高/畸低对行业估值的扰动,也能过滤掉尾部公司对行业估值形成的“噪音”。
盈利动态:基于动态的盈利预期,而非静态的TTM净利润,动态估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期定价”。我们使用分析师的对当年的年度归母净利润一致预期(中位数),作为公司(行业)的估值基准,既能有效规避业绩“一次性减记”对估值的扰动,也能使得估值真正“动起来”:为企业的预期利润进行定价!

2.2  样本动态的优势:把握市场焦点、样本结构稳定

在全动态估值视角下,通过样本公司的实时动态更新,有利于始终聚焦市场主要关注的公司。我们构建的全动态估值体系,并不是年度/季度调整样本的,而是实现了实时调整样本,只要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出现变化,我们使用的样本也会即时响应这种变化,不仅仅实现了计算方法的“全动态”,也进一步实现了估值样本的“全动态”。随着A股上市公司的增加,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数也有所抬升,不过,从20年以来,分析师重点跟踪的公司数基本维持在1000家左右(约占全部A股的1/3)。
分析师重点跟踪的公司,也多是公募基金的重仓持股。我们测算了2010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前10大重仓持股,其中,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占比一直维持在80%以上,截止22年中报,在公募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中,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占比达84.44%。
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行业分布比较均衡,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金融等低估值板块对A股估值的拖累。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越来越受金融等低估值行业的拖累,使得当前A股估值和历史“不可比”——2005年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相对健康,金融/周期/消费/科技的分布比较均衡,但是2020年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受金融地产的扰动较大:银行/非银/地产等低估值板块的A股市值占比高达25%,拖累全部A股估值下台阶。而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结构相对稳定/健康,和历史的“可比性”也较高——2005年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市值结构均匀分布在制造/消费/服务业等领域,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占比较低,同时,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结构也维持相对均衡,低估值的金融/地产的占比也较低。因此,我们认为: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全动态估值,不仅能够避免低估值金融/地产对于A股整体估值的拖累,较为稳定的市值结构,也使得全动态估值的纵向(历史)可比性更强。

2.3  盈利动态的优势:远期定价,预期逐步逼近实际利润

盈利预期面向未来定价,动态更新并对股价具有强指引。根据历史数据,盈利增速数据能够有效反应在股价走势上,但由于盈利披露存在较长时滞,数据有效但后验,实操中并无明显指导意义。而行业预期盈利数据实时反应市场对于企业盈利的一致预期,能够做到动态调整。同时,盈利预期增速数据,与大多数一级行业绝对走势强相关,能够作为行业股价走势的有效指引。
盈利预期在年终经历动态调整,并在年末向实际盈利靠拢。净利润预测增速是分析师对当年盈利增速的一致预测中值,在越靠近年末的位置,由于信息披露更加充分、高频数据更丰富等因素,分析师预测值会更接近真实值。我们统计了各个行业及大类板块的各年度实际&预测净利润走势发现,分析师净利润预测增速在一年中会逐渐向实际值靠拢,并在年底达到差异最小,具备自我修正的“动能”。

3动静结合:如何发挥“互补”优势?

3.1  动态、静态估值结合,能更有效判断估值“拐点”
对比动态、静态估值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行业估值“拐点”。由于盈利预期变动影响了动态估值的分母端,因此动态估值的变动常领先于静态估值,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行业未来景气度的预期。当动态估值分位数显著高于静态估值时,表明市场对于行业的预期净利润下调,因此大概率行业估值将迎来向下的拐点;而当动态估值分位数显著低于静态估值时,表明市场对于行业预期上调,行业估值更可能迎来向上的拐点。

3.2  基于动、静态估值相对位置,计算机、公用事业、轻工制造等行业赔率较优

通过对比细分行业估值相对位置,可以综合判断当前行业赔率。建筑装饰、环保、有色金属等行业静态估值水平较低,同时历史动态PE分位数明显低于静态PE分位数,相对赔率较优。美容护理、食品饮料等行业静态估值水平较高,同时历史动态PE分位数高于静态PE分位数,估值的相对位置较高。

4动态、静态估值数据库的综合利用

4.1  构建静态、动态估值数据库,多视角覆盖估值的行业比较
基于上市公司市值数据及财报数据,我们构建出了每周更新的TTM静态估值数据库。数据库对一二三级行业、广发大类行业与广发新兴产业的绝对估值及相对估值进行了测算,同时包括各行业股息率、实际盈利增速及ERP数据的行业对比。估值数据采用整体法,并剔除次新股(当年上市股票),使得估值数据更具实际意义。
我们同样构建了重点公司全动态估值数据库,面向未来估值的三重动态,综合把握行业估值比较。动态估值数据库通过对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及动态预测净利润数据的跟踪,通过整体法,计算一二三级行业、广发大类行业及广发新兴产业的全动态PE、预测净利润增速、全动态相对PE及ERP等数据。

4.2  静态、动态估值结合盈利能力,综合判断行业性价比

综合行业的静态估值-盈利水平,当前钢铁、石油石化、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行业性价比较高。根据22年二季报的盈利数据,结合最新静态估值,可以看到,半数行业相对A股整体估值水平高于历史中枢,而行业盈利能力的分布相对均衡。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估值处于较低分位数,同时盈利能力相对高位的行业的赔率较优,即图中第二象限,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石化等传统周期行业。
结合动态估值与预测盈利增速边际变化判断,公用事业、建筑材料、银行、通信等行业性价比较优。结合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盈利增速差及动态估值分位数,我们认为:动态估值相对低位,同时预测盈利增速调增的行业,当前的性价比较高。针对一级行业而言,主要集中于美容护理、公用事业、建筑材料、银行等行业。动态估值的盈利数据采用预测盈利,数据窗口向右,基于市场预期反映了行业的动态性价比,有效弥补了静态估值数据窗口向左的缺陷。

4.3  经济修复预期:行业动态估值整体低于静态估值

A股整体及各大类行业动态估值低于静态估值水平,科创板估值仍存“隐忧”。当前A股非金融的动态估值、静态估值均处于历史中位数附近,由于市场对于国内经济“弱复苏”的积极预期,大多板块动态估值低于静态估值,但科创板由于前期资本开支较高,带来盈利预期下行,动态估值分位数高于静态估值分位数。
对大类行业而言,上游资源、TMT及服务业性价比较高。对于大类行业而言,工业、中游材料动态估值分位数高于静态估值分位数,而其他各大类行业动态估值水平均低于静态估值。其中上游资源、TMT及下游服务业由于盈利预期上修显著,动/静态估值偏离度较高,更具估值性价比。

4.4  动静结合比较估值:关注上游周期行业,新兴产业关注智能汽车

全行业估值对比视角下,上游周期类行业估值性价比占优,同时需关注CDMO、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我们对静态估值处于较低位置(40%分位数以下)的行业进行了筛选,同时筛选出动态估值水位显著低于静态估值水平的行业。我们认为:静态估值低位的同时,动态估值处于更低的位置,进一步证实了行业的估值性价比,赔率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当行业估值处于高位,且动态估值位置高于静态估值时,意味着当前其赔率较低,这种情况集中于中游制造及下游消费行业。我们对静态估值处于高位(60%以上)同时动态估值高于静态估值的行业进行筛选,可以看出当前估值性价比较低的行业集中于食品、美容护理等下游消费及航海装备、粮油加工等中游制造行业。

5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仍存在反复的风险,尤其是奥密克戎疫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疫情变异/反复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修复可能不及预期并影响中国出口韧性;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仍有不及预期风险;全球/中国通胀高位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中美贸易/金融领域的关系仍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2022年广发策略深度系列报告
1
此消彼长系列
2
中国优势系列
3
不卑不亢系列
4
慎思笃行系列
5
景气预期系列
2022.7.2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通过“景气预期”实现行业比较——“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一)
6
周末五分钟系列
2022.7.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此消彼长,水到渠成”抓牢景气资产——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2期)
7
稳增长进化论系列
8
双碳新周期
系列

9
新兴向荣系列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2年9月8日
分析师:
戴 康 :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曹柳龙 :SAC执证号:S026051608003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