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这两天看到个数据说:我们国家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结婚率创下近年来历史新低。
不光结婚率低了,结婚年龄也越来越晚了。去年超过30岁结婚的人群,已经占比近半。
可以说最近七八年,不光从统计数据上结婚对数在持续减少,结婚年龄也不断推迟。
这两年和年轻人接触多了,也明显有一种感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根本就没啥结婚的打算。

甚至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别说结婚了,他们根本都不想谈恋爱,三十出头也一直处在单身状态。
为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呢?就像我们过去在当婚姻不可避免的走向瓦解》里面说的。
社会化大分工使得不管男女,大家都可以自己可以独立赚钱解决生存问题。
以前的婚姻除了大家分工合作,一起为小家庭贡献力量,还有个很重要的功能是陪伴。
大家现在的娱乐活动也挺多的,就算不结婚只要有个爱好,其实也不会太闷。
很多人下班以后,就各种刷手机玩游戏追综艺撸猫健身,过着特别爽的单身生活,自己呆着也不闷。
综合各种因素看,目前应该是未来几年结婚对数最高的一年,后续下跌的空间可能还比较大。
大家结婚意愿越来越低,很多人也不愿意生孩子。再过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很可能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面,想要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婚姻关系里解决问题,难度已经很大了。
01 老同学的感叹
前两天和一个老同学碰面,她和我说了句话很有意思。结婚养娃这件事太烦了,中间适应过程真的是摩擦不断。
我闺女长大以后,婚配这个东西随意就好。希望她能过上快乐的单身生活,年纪大了有个伴不孤单就可以了。
至于结不结婚婚和生不生娃这件事完全随意,不愿意结婚生娃也完全没啥问题。
生娃这件事太苦了,带娃这件事太累了,教娃这件事更要命,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娃,以后能快乐的度过一生。
要知道我这个老同学,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传统女性。
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做老师,原因就是恋家。
找老公的时候,一直想找个做稳定工作的。什么做生意的爱折腾的,一概都不考虑。
原因就是她自己非常的传统,所以不想找个爱折腾的。并不求什么荣华富贵,只要能安稳一生过日子就好。
然而好长时间不见,就连她的观点变化都这么大。这个转变,可以说是让我是非常惊讶的。

因为我自己是琢磨经济学的,和她聊过回来以后,正好又看到结婚率新低的数据,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做了个思考。
为啥现在大家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其实这个可以从经济学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
初中政治课本告诉过我们,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二者的关系不匹配,过去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改革,甚至随着时间会被逐步淘汰。
最近几年大家对婚姻这件事的观点变化这么大,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婚姻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现在新时代的生产力发展了。
新一代年轻人综合考量以后,不管男女都觉得自己在传统婚姻制度下吃亏了,所以都不愿意按照老传统走了。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你在胡扯什么啊。我结婚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什么制度和传统。
从科学的角度讲,婚姻本身和爱情关系并不大。难道不结婚,就不会有爱情了么。
爱情本身是荷尔蒙和吸引,有没有婚姻这东西的存在,爱情都是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东西。
正因为爱情这件事和荷尔蒙分泌关系很大,所以看起来总是那么转瞬即逝。
社会上能持续很久的爱情,之所以被大家歌颂,就是因为这类事情整体还是比较少的。
可婚姻这东西并不像爱情一样,是天然就存在的东西。它是人类为了社会稳定,发明的一套制度。
本质上这套制度是基于性和生育关系,对两个人之间通过法律和道德,进行的财产和责任绑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里人如果一直没有结过婚,其实并不是什么太遗憾的事情。
毕竟婚姻这东西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人为创造出来的一种制度和绑定。
但是如果你从年轻到年老,都没感受过一点点爱情和冲动,那还是有点遗憾的。
因为这样的话,等于在你短暂的人生之中,缺失了某个阶段一些比较让人愉悦的体验。
02 传统婚姻制度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爷爷奶奶甚至父母那一代维系传统婚姻制度就没问题,年轻一代就越来越难呢?
这里我们先从爷爷奶奶辈说起,很多人的爷爷奶奶那辈人,出生在解放前。
我们国家在解放前是封建社会,也就是农业社会。当时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就是种地。
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封建社会男性是种地的绝对主力。女性因为体力上相对弱势,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这个阶段女性除了生养后代,主要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在家务劳作上。
因为当时体力劳动女性不行,封建社会读书当官,沙场建功立业也基本没女性啥事儿。
到后面裹小脚开始以后,女性更是丧失了所有的劳动能力,根本无法独立生存。
所以我们看到在古代的传统婚姻里,男性负责提供经济价值,女性负责提供生育养育价值。

由于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小时候靠父母,年轻时候靠丈夫,老了以后靠儿子是人生常态。
封建社会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不合理规定,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制衡双方,让婚姻更加稳固。古代婚姻制度,也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平衡的点。
比如男性迎娶女性的时候,需要提供彩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了给女性的抚养家庭提供一份补偿。
在封建社会社会,女性只要结婚就是婆家的人,不可以随便跑回娘家。

要伺候公婆,为公婆尽孝,是地地道道婆家的人。所以旧社会家庭会觉得,女儿养大了也留不住,不能给家里发挥作用。
所以封建社会说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了,就没办法给家里提供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娘家损失了劳动人口,婆家增加了劳动人口。
在农业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把一个孩子养大到可以从事生产劳动,还是挺不容易的。
所以对于损失了劳动人口的娘家来说,是需要要通过彩礼来补偿这个养育成本的。
当然了,这时候女性家庭也会拿出一部分嫁妆,让女性带到新的家庭中去。
通常普通人家会从彩礼里面拿出一部分,因为剩下的钱父母还要留给自己养老。
大户人家可能除了彩礼那部分,还要再贴一部分钱,算是给自己女儿的保障。
嫁妆这部分,其实算是女性的私有财产,在封建社会算是保护女性的一种方式。
因为带着嫁妆到新家庭里面,相对能维持女性的地位,不至于被男方家里欺负和看不起。
在这种封建社会的传统婚姻中,男女都在家庭内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大家也为家庭提供着自己的价值。
比如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门当户对,彩礼嫁妆等等条条框框,都是为了平衡双方。
而女性因为经济地位相对弱势,要接受封建传统礼教里三从四德那一套。
通常女性生了孩子以后,地位就稳固了。不管男的在外面怎么折腾,都不能无故休妻。
通过法律和礼教的一系列约束,在封建时代保障了男方出钱,买断女方部分人生自由。
通过财产权换归属权,生产资料换生育权,彩礼嫁妆和三从四德等各种因素的制衡。
可以说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讲,在封建时代二者是适应和配套的。
这套完整的体系,也使得传统婚姻制度在过去的封建社会,持续运行了千年之久。
03 妇女能顶半边天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第一代领导人们就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成立了各种妇女组织,很典型的就是妇联。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旧社会的那套东西被推翻了。
国家也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进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直接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

那时候城市里基本都是双职工家庭,农村妇女也在大规模的参与到生产活动中。
在同一个岗位上,男女同工同酬,这期间妇女地位因为经济地位的提升,有了空前提高。
这种经济独立带来的地位解放,让女性在婚姻里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提升的原因也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妇女地位。
尤其越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女性的地位就越高,很典型的就是早早完成工业化的东北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现在经济不行了,但是刚刚建国的时候却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刚建国时候妇女地位提高最快的地方,也是东三省这边。
对比很明显的就是同属东亚的日韩,他们因为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妇女结婚以后往往就不会再去工作。

经济上依附于他人,生活上就很难说什么独立。没有经济地位,自然就没啥社会地位了。
在这个阶段,社会上也并不存在什么现在网络上争论非常厉害的房子、彩礼嫁妆和生育成本问题。
因为建国以后社会上多数企业都是国企,夫妻双方的工资都是国家发的,房子也是国家分的。
现在大家看来家庭最大的财产房产,在计划经济时代其实并不怎么值钱。
夫妻结婚了,就可以按照政策向国家排队按计划申请房子,可以说家庭是没啥私有财产的。
彩礼嫁妆这玩意在新中国刚建立那个时候,也被大家认为是一种封建陋习。
这个阶段的婚姻,大家更关注的是彼此情投意合。讲究点的人家可能会考虑门当户对这件事,但整体比重并不大。
生孩子也没啥人考虑生育成本的问题,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生育成本,是整个社会背负的。
父母曾经在大国企上班的,应该都知道这类大型国企,当时就像一个小社会。
单位不光有食堂医院,还有托儿所幼儿园这类三产,很多单位还给每天两小时的哺乳时间。
所以当时大家生娃就直接生了,没什么人考虑生育成本的问题。更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讨论的这么激烈。
04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千禧年以后,我们开始融入全球化和世界贸易体系。
融入全球化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这些大国企的这些三产都被剥离了。
到了这个阶段,所谓的生育成本问题才开始慢慢浮上水面,因为全部成本都逐步要个人和小家庭负担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国企之外的民企私企也开始涌现,劳动力开始步入绝对的市场化。

在劳动力绝对市场化的背景下,同等学历男女的收入差在不断被拉开。

因为在劳动力高度市场化以后,我们市场上的多数工作岗位,都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我们在当婚姻不可避免的走向瓦解里面说过,能够做老板的没有傻瓜。
中小企业老板对每个员工能给自己创造的价值,可以说清清楚楚。
他们需要的员工,是那种能从最大程度上压榨,和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
至于性别问题,他们并不关心。谁能榨出的油更多,谁的产出更高他们就会用谁。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很多公司会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
对雇人的老板来说,是希望多招能当男人用的女人,还是希望多招能当牲口用的男人,这个不言而喻吧。
很多人可能会说了,现在又不是单纯的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上男女体力差异没那么大。
话是这么说,但即使是脑力劳动,最后卷起来也是体力劳动了,需要你能熬得住耗得住。
不信就去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员工人均都是卷王,个个都是加班小能手。
大家收入也相对高,从事的也都是脑力劳动。可这时候你再看看,互联网公司男女比例如何。
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决定了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想要卷过男性非常难。

所以在劳动力绝对市场化的条件下,追求收入上男女整体不被拉开,就变得很难。
体现在数据上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里面说的。
高度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吸引大量的高学历女性的同时,这些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善。
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哪个时期进入职场的高学历女性,其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之间的工资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也显示:2003年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低13%,到2009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1%。
这几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高度市场定价。
在市场化定价的背景下,同等学历的女性和男性的工资收入,在不断拉大,只有国有部门的男女性别工资差距较小。
这导致现在女性选择就业的时候,对国有部门,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倾向大幅提高。
05 谁来提供保障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婚姻里经济条件弱势的女性,往往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叫保障。
她们常常会问,如果说自己去结婚生孩子的话,能给我的保障是什么?
因为不光是同等学历男女收入不断拉大,女性整体收入变得更低了。
计划经济时代由整个社会负担的生育成本,也变成了需要自己负担。
所以这个阶段,关于彩礼嫁妆问题和女性生育成本的讨论,又开始浮上水面。
其实彩礼嫁妆问题和生育成本的讨论,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是没有的。
就是在最近20年劳动力完全市场化以后,才又重新开始出现的,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差的地方越厉害。
过去为啥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原因前面也说过了,在2000年之前,社会上多数是国企。
大家的工资都是国家发的,房子也是国家分的,私有的财产其实非常少。
夫妻结婚了,可以向国家申请房子。那时候给自己保障的,其实是国家。
在2000年市场化改革以后,房地产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也完成了。
这个阶段房子需要自己买了,房价是越来越贵,已经成为家庭最重要的财产。
女性的生育成本,也由过去的整个社会来承担,变成了需要自己来承担。
而这期间载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同等学历下女性的收入水平,却变得更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女性变得更加不安,想要在婚姻里面寻求更多的保障。
于是我们这些年才看到,网络上关于彩礼和生育成本问题的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
网络上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女性觉得自己为婚姻和生育付出很大,生孩子很有可能会导致自己失去原有不错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来源。
再加上现在市场化改革以后,社会早就不负担这部分成本了,所以希望男性来支付这部分补偿。
但是现在年轻一代男性,因为结婚和生育意愿低下,所以根本不愿意负担这部分补偿,双方的矛盾点就来了。
在过去的传统婚姻模型里面,整个社会一直都告诉男性要甘于为家庭付出。
但付出这个事情,是基于这批男性有着比较强的生育意愿这个前提的。
以前七零后或者八零后很多男性,确实有比较强的生育意愿。
所以不管心里愿意不愿意吧,多数人最终都会同意支付这部分补偿。
现在九五后甚至零零后的男性,结婚和生育意愿都快没了。
你和他谈这个补偿不补偿的事情,人家不是觉得天方夜谈嘛。
这代年轻人普遍的想法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所以大家的冲突也就来了。
在没有婚姻和生育意愿的情况下,你很难用传统的责任和道德,来约束这些新一代年轻男性,让他们被家庭责任捆绑。

很大一部分年轻男性没有婚姻和生育意愿,再加上部分女性觉得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是自己吃亏。
二者效应叠加以后的结果,就是男女双方里很大一部分人,都对结婚生娃这件事没兴趣。
再加上各种媒体不断推波助澜,社会上所谓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结婚和生育率,可不就下来了嘛。
06 情况大不同
不过虽然说所谓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但单纯用结婚与否的标准来判断剩男剩女,其实是太不客观的。
因为现代社会婚恋市场非常有趣的是,不同类型的人群在这个地方的感受,差异是非常大的。
不夸张的说,如果你在婚恋市场上的价值比较高,就是那种世俗的高,你就会发现很多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
那就是很多人虽然不结婚,但根本不缺爱和性。也就是说,剩下来是他们自己的一种主动选择。
真正的剩男剩女是那种自己有所求,有所期望但是却得不到。
长时间被动等待,却吸引不了异性的那种人,这种才是最难受的。
以前有句话叫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描述这种情况可以说特别的贴切。
那些主动选择和被动等待的人群,差异在哪里呢?其实也就可以套用到一切两性关系上的三个关键点。
像颜值身材以及sex和谐度等等,都可以归类到荷尔蒙吸引,或者说是原始的性吸引。
你的学历工作收入发展空间家庭状况等,可以归类到内在实力,其实也就是经济价值上
你的脾气性格能不能换位思考,俩人能不能良好的沟通,精神层面有没有交集,还有什么兴趣三观之类的,可以归类到情绪价值。
古人对这个事情的总结,其实是非常经典的,只用了潘驴邓小闲五个字。
虽然古书里面那五个字是描述男性的,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男女都适用。
通常在现代社会相亲市场里面,所谓的优秀一般是以第二条为主要标准。
因为大家没人会承认,自己的第一条比较差。而第三条情绪价值每个人要求不同,也比较难以具体量化衡量。
所以大家短时间内比较难判断真实情况,只能关注第二点容易量化的东西。
虽然大家多数关注的是第二点,但这三点在人和人相处里面,其实都还比较重要。
为啥有的人看起来感觉相对比较普通,但是最终却能嫁或者娶的很好。
有的人看起来很优秀,可是在生活里面,却没啥人问津。因为还有比较难量化的两条,最终拖了后腿。
一段关系三点都和谐,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天作之和,这个遇到真的要靠命。
有两点和谐其实也不错,大家磨合一下也可以。很多情侣都是这样,磕磕绊绊也能走下去。
但其中如果有两个不和谐,那就比较麻烦了,基本上会走到经常吵架最终分手的地步。
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越来越发达以后,多数人常常看到和听到的是有两点不和谐的情况。
本来大家工作搞钱压力就很大了,很多人想想还是别给自己添堵了,也就对婚姻热情没那么高了。
07 还剩下什么
可为啥这些主动选择剩下来的人群能吸引很多异性,但是却不愿意走入婚姻呢?
因为他们通常是现代社会里面,各方面条件不错,相对有选择权的一方。
我们前面说过,婚姻制度本身是一个为了维系社会稳定,人造的一项制度。
在这项制度里面,很大程度上不是爱情,而是男女之间的分工协作,是性、生育和财产责任的捆绑。
随着现代社会包容度的提高,那些在过去年代,很多曾经必须结婚才能得到的东西,现在得来其实并不太难。
比如对现代人来说,以前只有结婚才有的性关系,其实已经不需要和婚姻捆绑了。
再比如随着大家观念的解放和经济能力的提高,单身生育的也越来越多,可以说生育也在逐步和婚姻脱离。
如果把男女的分工合作、性和生育这类事情从婚姻中剥离,现代婚姻制度剩下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是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这就是现代婚姻制度剥离完之后,剩下的核心部分。
其实这个核心只要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基本情况都差不多。
这就是为啥在资本主义社会,很多富人家庭会选择把个体本身和财产分开。
典型的方式就是很多富人家庭,会建立一个信托基金。比如默多克和邓文迪的结合,就是这个情况。
这是西方现代婚姻制度里,最典型的家庭资产分配。其实就是美国人搞的那套,把个体和家族财产分割。
把家族的钱放在里面,个体可以从信托基金领钱享受生活,但是属于你个人的财产却很少。
因为属于个体的财产很少,所以想通过离婚分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虽然家族财产没法分,但是个体在婚姻期间赚的钱得分,这体现了一个公平原则。
婚前财产不管,你婚姻期间财产是逃不掉的。也就是婚前财产属于个人的,婚后一起的共同财产是要分割的。
因为欧美那边法律本身保护的是有产阶级,尊重的是个人利益。不管你是男是女,你只要更有钱,离婚就要给对方分钱。
搞清楚这个核心以后,就会明白为啥欧美那边很大一部分富人,为啥都不愿意结婚,因为不想在财产上做捆绑。
他们没有所谓的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些道德束缚。再加上生育和性又不和婚姻捆绑,就很难进入婚姻。
你说和人家说什么女性结婚吃亏,不婚不育保平安。人家听了嘴都笑歪了,因为这样压根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在一个人人追求自由独立,大家都在追求享乐的社会氛围里,传统的道德和责任没有任何约束力。
这个道理套用到我们这边,其实也一样。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潮的改变,我们国家新一代条件不错的年轻人,整体思路也在往这个方向走。
既然大家不愿把财产绑定在一起,而且结婚和生育意愿都在降低。那么选择不结婚或是同居,对大家来说可能会更轻松。
08 未来还有很大下降空间
可以看出在现代经济社会里面,社会化高度分工以后,经济里面创造财富的主体变成了个人,而不再是家庭。
然而男女双方结婚之后,总资产加起来就那么多,因为钱不会凭空变出来。
既然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在共同财产制度下,大概率就会变成有钱的一方给没钱的一方分钱。
这个阶段之前男女搭配,分工合作共同为家庭付出的模式瓦解了,现在大家突然成了对手盘。
再加上原来在传统婚姻里面照顾女性的那些措施,并没有因为旧模式的瓦解而瞬间瓦解。
这导致彩礼嫁妆和生育成本等问题,在各种媒体上不断争论。
很大部分男性和女性,都在自说自话讲自己的道理,觉得结婚是自己吃了亏。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之前的传统婚姻体系,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有点不平衡了。

传统社会结成家庭关系是做加法,所以大家都要结。现代社会如果不是感情很好,那么结婚年轻人觉得基本是弊大于利。
因此不管从感情沉没成本、财产的角度还是新鲜感的角度考虑。新一代年轻人考量以后,都会觉得不结婚更有利。
于是我们看到,社会整体的结婚率变得越来越低。再加上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孩子的出生率也变得越来越低。
既然传统婚姻制度的约束不断瓦解,那么婚姻里责任的不断降低,就变成历史的必然。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男女婚姻的结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倾向于一种同居关系。
大家同居分担生活成本,同居生活和同居生娃,但是并不缔结法律上的婚约。
从后续大趋势看的话,现在结婚率的低点应该还是未来的高点,未来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09 围城
现在很有意思的情况是,面对婚姻这个围城,有些年轻人对此还有一些憧憬。
但社会上结了婚的很多人,都在劝未婚的不要结婚,原因是结婚以后各种事情和摩擦太多。
其实结婚不结婚都是个人的选择,听别人意见没啥用。自己觉得开心,不会后悔就好了。
要知道人从出生开始,就知道终点是死亡,大家都是这三万多天,从这点来说上帝给大家的东西很公平。
只不过有人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内,会选择自己认可的现代方案,把这段日子过得更精彩。
他们觉得虽然没办法拓展生命的长度,但是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和体验。
有些人则是选择传统方案不折腾,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过一生,这也是很好的生活选择。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去说服别人没有必要。
认真经营好婚姻生儿育女,是一种体验。自己一个人快快乐乐过一生,也是一种体验。
无非就是你愿意选择过去的传统方案,还是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来选择现代方案。
说到底结婚或者不结婚,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劝别人结婚或者不结婚,其实并没啥必要,没谁规定必须要结婚。
自己考虑清楚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且自己能负担的起这种生活方式,就可以自由选择。
生活里面有那么多种元素,选择经营婚姻或者快乐单身,都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婚姻也罢单身也罢,只要自己能承担这个后果不后悔,其实就没啥问题。
甘蔗是不可能两头甜的,做任何事也都是有代价的,无非这个代价自己是不是负担的起。
不管选择传统方案也好,或者说现代方案也好,其实每个人只要有相应责任的承受能力,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就怕你挑挑拣拣,从传统和现代方案里面,都只选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但别人也不是傻子啊,这可就难办了。
尾声:
如果你不是天之骄子,是很难做到既要又要还要的。通常人一生也是要付出点啥,才可能有所收获的。
谈恋爱更多的是荷尔蒙,是激情,是一起旅游购物,是一起度过一段愉悦又不用承担责任的日子。
婚姻则意味着牺牲,需要双方的付出,这里面有家务劳动、人情关系、子女教育和双方父母赡养等一系列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失去新鲜感以后遇到的各种诱惑,以及大家都能承担责任不抱怨。
没有想不清楚这些,又抱着自己心里的理想憧憬步入婚姻,最终注定会对婚姻失望。
如果你真想找对象结婚,其实并不怕要求高就怕要求多。能抓住一点或者两三点核心需求,比找没有短板的对象容易多了。
多数人最难受的,其实是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但是偏偏又担心自己找不到更好的,所以才会患得患失,到处抱怨。
那些真有能力找到更好的男男女女,早就去追求下一段幸福了。
想明白自身的问题,脚踏实地、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该干什么,后面应该成功概率还是很高的。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