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邱处机 
来 源: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1997年8月6日,苏州吴江织造厂正在召开一场内部会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台下20多名员工的脸上正愁云密布,生怕自己丢了饭碗。
“你们不用担心,这个危机算不了什么,人总要穿衣服的嘛,大不了我们从头再来。”台上一名26岁的年轻老板安抚大家。
他就是陈建华,现任恒力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
过去30年,陈建华从收废丝起家,赶上国企改革,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不断逆势扩张、抢占先机,将恒力集团打造成了一个集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
据恒力集团官网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7323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67位,在国内民营企业中仅次于京东和阿里巴巴,堪称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
而在《2022全球胡润富豪榜》中国榜单里,陈建华和范红卫夫妇也以1700亿元的财富位列全球第48名,蝉联江苏首富。
在谈及恒力的发展成绩时,陈建华经常会提到:“企业只有敢为人先,跑在别人前面,才能赢得商机!”
发迹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地处江苏省最南端,辖内有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清溪河,与浙江嘉兴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盛泽就盛产丝绸,还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绸都”。明代《醒世恒言》中曾这样描述此地的繁荣: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如今,盛泽的声势更进一步,被大家誉为“中国丝绸第一镇”。
据盛泽镇政务服务网显示,截止2022年6月底,全镇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2500多家纺织企业、7000多家商贸公司,其中更是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
1971年,陈建华正是出生在盛泽镇以西约10公里的南麻镇(后并入盛泽镇)。
不过陈建华不是长在什么丝绸世家,出生贫寒的他,在童年时期便饱受捉襟见肘之苦。每年几元钱的学费,他的父母都要为之东拼西凑。
这种日子到陈建华13岁的时候,再也难以维系,他只好辍学成为一名泥瓦匠,开始自力更生。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陈建华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泥瓦匠,但17岁的一场事故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不慎从3楼摔下,陈建华落下了腰椎病,以后都无法从事剧烈的体力劳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改行。
彼时,苏州有一类专门的“绢纺厂”,利用农民养蚕、或工厂制丝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纺纱制布,而陈建华就把目光锁定了这项“收废丝”的生意。
“当时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收,一天收100到200斤,然后卖给绢纺厂,能挣二三十块钱,要知道当时很多人的月薪才几十块钱。”后来陈建华回忆道。
通过收废丝积攒一些本钱后,陈建华便开始做起白厂丝生意。白厂丝即生丝,是桑蚕茧缫丝后所得的产品,俗称真丝。
凭借自己的诚信和勤奋,陈建华走南闯北,把生丝贸易越做越大。短短几年,他便积累到200万身家。
在收获财富的同时,这门生意还让陈建华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范红卫。
范红卫也是南麻镇人,拥有大专学历,比陈建华大上4岁。在认识陈建华时,范红卫是当地纺织厂的一名会计。

由于财务结算,陈建华经常和范红卫打上交道。一来二去,两人渐渐暗生情愫,最后得以喜结连理。
夫妻二人肯定没想到,未来几十年,他们将相辅相成,打造出一家令人瞩目的世界五百强。
崛起
虽然年仅20岁便拥有百万身家,陈建华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鹤立鸡群,但他并没有小富即安。
“干实业才是真正的事业。从创业之初开始,我就有这样淳朴的理想,做国家实体经济中的一块基石。”后来陈建华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表示。
这个机会出现在1994年。
由于民营经济的崛起,南麻镇很多镇办工厂因为体质僵化的问题,逐渐失去竞争力。其中吴江化纤织造厂更是濒临倒闭,早有实业梦的陈建华便决定发起收购。
但起初镇里领导并没有同意,因为之前没有把集体企业卖给个人的先例。不过随着国企改革的步伐加快,在吴江化纤织造厂老厂长的帮助下,软磨硬泡的陈建华最终获得收购的机会。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表示感激,每逢大年初一,陈建华夫妇都会带着孩子去老厂长家拜访。后来二人企业越做越大,老厂长便谢绝他们的年年登门。
陈建华能够拿下吴江化纤厂,可能还跟范红卫的父亲有关。
据《南方周末》报道,收购进行时,陈建华还跟当地银行申请贷款。相关人士透露,民营企业那时借贷并不容易,需要有抵押或有人担保,而范红卫的父亲当时在吴江供销社工作,很有水平。
最终,陈建华以369万元的价格在1994年5月,成功购入吴江化纤织造厂,开始了他的实业之路。
这一年,他只有23岁。
不过正当陈建华准备大干一场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自他接手吴江织造厂后,不少员工纷纷出走,留下来的也都无精打采。
一番调研后,陈建华才明白,之前的管理弊病加上一个年轻人的接任,让大家觉得希望渺茫,这才导致纷纷辞职的乱象。
为此,新官上任的陈建华向工厂管理烧了三把火:
补发全部拖欠的薪资,并一改过去年底才发薪的惯例,定为每月15号按时发薪;
出台“三不”原则:不担保、不欠债、不进亲戚朋友,杜绝三角债及管理上的弊端;
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减少脱产管理人员的数量,避免工厂内部发生腐败现象。
“民营企业不能搞成夫妻店,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陈建华后来接受《苏南科技开发》采访时提到。
新的管理制度激发了全厂上下的热情,很多离职的员工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请求回到厂里,吴江织造厂顿时变得欣欣向荣。
安稳人心后,陈建华便开始思考工厂的具体业务。
彼时,江浙民营经济发达,农户家家有织机,家庭作坊式的小纺织厂更是遍地开花,一种叫做“前道”的工厂也因此应运而生——只将原料加工成丝,然后外发给农户纺织成布。
前道生意很火,陈建华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再加上那时市场上流行“水洗绒”面料,生产必须用到网络车,陈建华便淘汰厂里的200台传统有梭织机,引进了网络车。
在众多做前道生意的工厂中,吴江织造厂最终以规模取胜。
据吴江织造厂老职工王小玉回忆,那时一般的小厂都只有三四台网络机,而吴江织造厂一开始就购入两百台左右,每一台约60锭。到了1995年,厂里已经拥有600台网络车。
由于产能大、出货快,订单源源不断找上门来,甚至一些小厂也把产品委托给吴江织造厂售卖。
陈建华夫妇因此忙得不可开交。那时陈建华几乎吃住在厂里,过度的劳累导致他经常流下鼻血;范红卫也是如此,当时厂里的采购、销售和财务都由她一把抓,忙起来常常顾不上吃饭。
辛苦的付出自然也得到了回报。1995年,吴江织造厂便实现盈利1000万元,到了1996年,更是翻倍至2700万元。
豪赌
随着行情的不断上涨,吴江织造厂在1997年开始引进喷水织机自主织布,喷水织机的速度是传统织机的5倍。
不过好景不长,陈建华便迎来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受风暴的影响,盛泽纺织业一片萧条,吴江织造厂的生意也大不如从前。
陈建华一度也着急过,不过在内部会议上他还是安抚大家,大不了重新来过嘛。
“那是我经历的最大一次打击,但是我想,只要人还要穿衣服,布就不会没有需求。”陈建华后来回忆道。
于是,他便做出创业以来的第一次“豪赌”:逆势扩张。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报道,当时从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引进的织机价格在短期内下降了50%以上,并且可以延期付款。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陈建华便在这个档口,一举低价吸纳了600多台喷水织机和3套韩国整浆机设备。
“寒冬来临时,企业不要像蛇一样进入冬眠,而是要像猫一样,虽然可以缩在洞里取暖,但始终要看着外面,绝不放过机会。”后来被问到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时,陈建华提出了“猫冬论”。
果然没过几个月,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小,纺织业迎来了爆发。早就有所准备的吴江织造厂开足马力,释放产能,还相继建立两个分厂,成为了盛泽当地最大的纺织企业。
“谁的量大,谁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原盛泽镇工业公司副经理沈莹宝这样形容那段时间的群雄逐鹿。
陈建华的第二次“豪赌”,是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期间。
因为外贸占比较大,中国的纺织业再次受到打击。据南麻商会主任金东升回忆,当时不少纺织企业产品滞销,现金流紧张。一些中小企业顶不住,便开始向银行抵押资产。
但与之相反的是,恒力在此期间却大力进行扩张。
原来彼时江苏省鼓励苏南企业向苏北转移,还出台了项目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早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恒力便在宿迁开始建设新的工业园。
此后三年,恒力更是在宿迁等地上马了多个化纤项目:20万吨工业丝、60万吨纺丝聚酯、2.5万吨的倍捻丝……一举超过德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者。
如此成绩也得到省领导的大力肯定。在恒力宿迁工业园二期项目奠基时,恒力还被评为了“全省南北转移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档次最高”的项目。
在宿迁的建厂,其实也帮恒力在金融危机期间节省了不少成本。毕竟2008年前后,苏州的工人工资四五千,而宿迁只要一两千。
另外在纺织方面,截止2009年11月,恒力的喷水、喷气织机数量达到12000台,也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陈建华因此一度被外界誉为“纺织巨子”。
先机
“企业只有敢为人先,跑在前面,才能赢得商机。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第一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想领跑,关键在于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陈建华后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谈到。
国内纺织业的发展最早是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先从难度较小的下游织布环节做起,然后再去生产涤纶长丝等中游产品。后来头部企业做大后,不甘受制于人,便向上游的石化产业进军,逐渐实现了产业链一体化。
而陈建华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则总是先人一步。
先说说中游的化纤产品。
2000年左右,中国化纤行业的产能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一直贴有“低价、低端”的标签。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化纤产业不得不面对外国企业的正面竞争。为此,颇有危机感的陈建华不愿受制于人,便开始向产业链上游迈出第一步。
2002年11月,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计划总投资达32亿元。在此基础上,陈建华整合旗下吴江织造厂等企业,于2003年11月成立恒力集团,开始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要做就做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一向追求卓越的陈向华刚进入化纤行业,便瞄准高端的全拉伸丝。
一开始同行并不看好,但恒力不但在2004年顺利投产80万吨/年的熔体直纺项目,还在2007年正式投产20万吨/年的超亮光丝项目,一举打破一直被国外垄断的中高档有光丝市场。
再加上前文提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陈建华力排众议,上马工业丝和纺丝聚酯等关键项目。到了2011年,恒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常被外界称为“小台塑”。
而事实上,陈建华与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私交甚好,后者是中国台湾乃至全亚洲的商界传奇。
据接近陈建华的人士透露,王永庆将陈建华夫妇当作子女一样看待,其他企业都未曾参观过台塑的生产车间,但恒力的员工却能进去体验学习。
陈建华也投桃报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王永庆的崇拜,并声称台塑就是恒力的学习榜样。
再说说上游的石化产品。
虽然恒力在金融危机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陈建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侧面看到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弊端:产能无法把控、缺乏核心的定价权。
化纤行业的上游,是石化产品PTA(精对苯二甲酸)和PX(对二甲苯)。按照流程,从石油中提炼的PX能够生产PTA,而PTA则是生产涤纶等化纤产品的重要原料。、
炼化、纺丝产业链
据恒力石化董秘李峰透露,2010年左右,大部分PTA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PTA供给一度紧缺,无法满足恒力的化纤产能需求,公司经常面临原材料短缺而减产的风险。
为了再也不被“卡脖子”,陈建华决定挺进石化产业,自建PTA工厂。
2010年1月25日,恒力在大连长兴岛和管委会签约,正式宣布投资260亿元建设石化产业基地。
其实陈建华早就想在江苏省内布局PTA项目,同行一般也是围绕自己原有纺织产业进行布局,所以他最初把目标基地选在了南通市。
但由于南通紧邻长江,又靠近上海,化工项目难以落地。在等了两年也没有拿下批文后,恒力这才选择北上长兴岛。
长兴岛地理位置优越,是PTA乃至未来PX的理想生产基地。当然,陈建华满意的不仅是位置,还有当地的主政官员。

据《财经》杂志报道,恒力石化的长兴岛项目受到高度重视,未审批就已经开始动工。而国内同行的PTA项目集中在2011-2015年兴建,恒力又先人一步。
这种鼎力支持,从《长江商报》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长兴岛管委会招商6天后,陈建华便前往大连完成了考察,14天后签署协议,3个月完成奠基,6个月完成全部采购,7个月设备就安装完毕。”
仅仅两年过去,恒力石化就建成了当时全球产能最大(440万吨)的PTA工厂,当年销售收入更是接近500亿元。陈建华一时意气风发,恒力石化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

突围
解决完PTA的需求后,纺织化纤企业依然面临PX卡脖子的问题。这一生产PTA的重要原料需要从石油中炼取,而石油炼化则一直由国企垄断。
这种垄断,直到2014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石化产业布局方案》才被打破。
方案指出,国家正式向民营企业开放石油炼化领域,并规定了包括大连长兴岛在内的7个石化基地,要求石化项目原则上在七大基地内建设。
由于提前布局,恒力成为第一个拿到建设大炼化项目资质的民营企业,并获准在长兴岛启动计划投资760亿元、产能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当年还进入了国务院振兴东北的重点项目名单,备受关注。
当然除了恒力,从2015年开始,江浙一带不少的大型民营化纤纺织企业,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向上游的石化领域扩张,尝试打通从炼油、石化到化纤甚至纺织的全产业链,其中就包括恒逸石化、荣盛石化和东方盛虹等企业。
不过相比他们,恒力投产的速度更胜一筹。
2017年4月,恒力石化的炼化项目开始破土动工。在恒力开工的同时,其他基地的民营炼化项目尚处于审批阶段或刚刚获得审批。
而恒力在业内一向以大干快上的“恒力速度”著称,在陈建华的亲自监督指挥下,原计划两年半建成的项目,最终仅用了19个月,后面打通生产全流程也只用了3个月,刷新了全球石化行业的最快纪录。
由于彼时国内PX的产能严重不足,早生产就意味着早赚钱。同时因为石化产业体量巨大,纺织化纤企业上马石化项目后,经营现金流会迅速变大。
据恒力石化财报显示,公司2019年营收破千亿,较2018年增长约400亿,增幅超60%;净利润破百亿,较2018年增加近两倍,成为了2019年最赚钱的民营石化企业。
而到了2021年,恒力石化的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分别达到1980亿元、155亿元,在国内仅次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桶油”。
隐忧
恒力石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首先是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
与其他民营企业合资建厂不同的是,恒力石化的扩张完全是自掏腰包,风险独担。
这种模式就注定,恒力石化会背负更高的初期资金成本和负债规模。
当然融资的渠道不只借贷。2016年3月,恒力化纤还成功借壳大橡塑登陆A股,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并在2018年将炼化项目和PTA项目注入其中,改名为恒力石化。
不过即使如此,到了2019年,恒力石化的总负债也达到1300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80%,超过其他民营石化企业。
而截止2022年6月底,恒力石化资产负债率依然还有74.96%。其中短期借款高达682.5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1.01亿元,合计超750亿元。
但恒力石化的货币资金只有255.18亿元,根本无法覆盖短期债务。不过考虑其良好的经营现金流和产能的逐步释放,短期之内应该还是可以应付。
其次是净利润率持续下滑。
实际上,当企业布局的产业链足够长时,不仅可以将中间环节的产品进行单独销售,还能起到一定抵御风险的作用,这也是陈建华不断向上游布局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做法的缺点是,由于各板块竞争激烈程度不一,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整体的净利润率。
因此,不论是毛利率22.89%的炼化产品,还是只有2.34%的PTA,甚至是毛利为负的其他板块,恒力石化都要兜着。
这也直接导致恒力石化各个业务板块营收占比的变化。原来化纤产品能够占总收入的近100%,但到了2020年只占10%左右,恒力石化目前大部分的利润还是来源于炼化产品。
不过伴随其他民营石化企业炼化项目的相继投产,恒力石化的净利润率再次受到挑战。
尤其是荣盛石化旗下的浙江石化,其4000万吨/年的炼化项目超越恒力石化,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所以尽管恒力石化2021年的营收比荣盛石化多出209亿元,但其净利润却比后者少上81亿元。
而在大家的争相投产下,我国2022年PX的产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能出口到国外。产能过剩下,恒力石化的净利润率或将进一步下滑。
结语
从一匹布到一滴油,恒力集团在产业链上的不断延伸,既是企业对自身战略安全的考虑,也是陈建华对个人使命的践行。
“我20岁不到就有百万资产了,可以说早早就对财富看淡了,但是我有一种使命感,也许就像我的名字一样,赋予了我用实业建设中华的使命。”
陈建华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采访时说到。
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务虚,但正是这样一批民营炼化、化纤、织造企业的崛起,才打破很多国外企业的垄断,使得中国相关产业愈发强大。
作为领头羊的恒力,自然功不可没。
尽管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恒力显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最近无论是引进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还是投资绿色多功能纺织新材料项目,都是恒力对自身业务的不断变革。
这种与时俱进,正如陈建华经常告诉员工那样:“什么样的时代,就做什么样的事。”
不过恒力近几年的发展步伐确实较快,如何在规模、利润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可能是陈建华夫妇接下来要考虑的重点。
参考资料:

[1]. 恒力集团官网
[2].《化纤巨子“豪赌”记》,高凡婷,国企管理·石油经理人
[3].《恒力石化:百亿利润正是航程起点》,海哥的投资笔记
[4].《起底苏州首富陈建华:盲目过度扩张酿苦果》,尹永光,长江商报
[5].《中国女首富易主:从收废丝到炼石油,与丈夫打造7000亿财富王国》,卫琳聪,南方周末
[6].《“失联”首富回归,再掀世界级产业争霸战》,孔令娟,华商韬略
[7].《年入7300亿,这对江苏夫妇凭啥?》,冯晨晨,市界
[8].《恒力集团陈建华:什么时代做什么事》,证券市场周刊
[9].《纺织巨子的纺织人生》,沈文荣,苏南科技开发,
[10].《化纤巨子,恒力为之》,李晓慧,纺织服装周刊
好文推荐:
排版 | 米小白
审校 | 余心丰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