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一直存在着很多对女性的偏见:女人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应该选择文科而不是理科,应该选择简单的工作不适合搞研究……这些标签往往会让人们忽视了女性的力量。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想跟大家介绍一位“奇女”。她曾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却选择为中国的核事业默默奉献一生,她就是“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
她的人生经历向世界证明,女性也可以撑起一片天,每个女性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来源 | 她刊
ID | iiiher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一个关于“如何看待女性力量”的话题火了。
这虽然算不得一个新鲜的话题,却值得被反复讨论。
因为女性的力量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加坚韧。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生活都经历了许多挑战,但也是这些挑战,让我们看到了属于女性的另一面。
爆发的疫情中,女性医务工作者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前线。
突如其来的洪灾里,救援女队长扛起一车又一车物资,为大家撑起希望。
类似的故事,我们在过往的文章里写过许多。但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还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女性的力量。
过去能够看到她们的人,还是太少太少。
在生活里,人们对于女性的偏见似乎仍然存在:女性应该选择简单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力量、不适合搞研究……
这些标签时常被安在女孩们身上,让她们即便做出了同等的付出,也总是被忽视。
显然,事实并不该是这样,女孩子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职业,成为年少时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正如将一生奉献给科研事业的王承书,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女性的成就与性别无关,她们同样能成为科学家,为世界做出贡献。
王承书人生里第一次做出“反叛”的决定,是在1930年。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刚从贝满女中毕业,便毫不犹疑地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进入燕京大学的物理系。
如今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那一年,整个物理系只招了13名新生,王承书是其中唯一的女同学
那时的她几乎被“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学物理”的问题淹没,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她只淡淡地解释:
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正因如此,我才更要学习物理。
清醒的思想让人们对她刮目相看。后来的日子里,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女孩子读物理系一点不会比男生差。
最终,她在时间里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历经严酷的淘汰后,她成为仅有的4名毕业生中的一员,成绩也稳稳占据榜首。
就这样,她顺利留校读研,并在1936年拿下硕士学位,之后留在燕京大学任教。
王承书的人生稳步向前,但动荡的时代,却给不了她几分安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离开北京,辗转各地,四处奔波。
也是在这场颠沛流离中,她认识了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的张文裕。
不同于拥有优越家境的王承书,张文裕生长于普通家庭中,父亲一度因为生活窘迫,想要让他终止学业。
但张文裕成绩优秀,在老师的力保下,他一路求学,先是进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考取了“英庚款”公费留学,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和王承书相遇时,张文裕已经学成归来,两个同样希望在物理学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年轻人,几乎是一见如故。
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并在1939年结为连理。
一对心怀报国志的热血夫妻的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婚姻大事落定,王承书却没有安于现状。
1941年,结婚不过两年的她,再次选择为了机遇和命运抗争。
彼时她决定赴美读博,首先想到的,便是向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申请资金支持。
但她当时是已婚妇女,这个身份再去求学,在当时的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极其罕见的事。
基金会曾因此拒绝她的申请,王承书却并未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与对方沟通,直到顺利获得留学的资金。
就这样,她成为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凭借多年来在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和自己的导师物理学家乌伦贝克一起,更加深入地钻研自己热爱的物理知识。
1944年,王承书顺利拿下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相关研究工作。
那段时间里,她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许多亮眼的成绩,和导师一起创建出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也一度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那时,没有人会否认王承书所做研究的价值。人们甚至无比相信,只要她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终有一天会拿到诺贝尔奖。
但就在人生道路逐渐明朗时,王承书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当下的一切,回国发展科学事业。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早就做好的规划。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王承书便已经决定要回国。但后来朝鲜战争时局动荡,美国不愿放弃这位成绩斐然的科学家,对她的归国计划多加阻挠。
王承书和同样在美国做研究的丈夫张文裕,一度为此焦虑不已,却从未放弃过回国的想法。
就这样僵持着,时光走到1956年,这对坚定的夫妻终于等到了曙光,得以回国发展。
临行前,身边的同伴还在劝说他们,当下的中国还很穷,不如等这段苦日子过去了再回国。
王承书仍毫不犹豫地拒绝:
虽然当下的中国穷,科研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和干预,她把手上的所有书刊和资料分批次从美国寄到中国,前前后后竟整理出300多个包裹。
一代留美女科学家,就这样带上自己最珍贵的“宝藏”,漂洋过海回到祖国的怀抱。
正如王承书预想过的那般,回国后,她所面对的是近乎空白的研究方向。
祖国需要发展热核聚变技术,但困于没有任何经验。
这对王承书同样是种挑战,在过往的研究经历中,她亦没有对核技术有过深入的了解。
人到中年从零开始,这件事非但没有让她感到恐慌,反而让她燃起熊熊斗志。
于是从1958年起,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再次如年轻时一般,一头扎进物理研究中。
从懵懂入门到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王承书仅用了两年时间,还带着整个团队实现了如此巨大的飞跃,为祖国培养出了一系列顶尖人才。
而属于她的神话,到这里仍未结束。
1961年,王承书接到组织的任务,询问她是否愿意加入到原子弹的研发中,进行铀同位素分离工作。
这项任务对王承书来说同样陌生,但从头开始做研究,她已然轻车熟路。
只是,当下最大的困难是一旦接下这个任务,就意味着她从此要抛弃自己作为“王承书”的一切身份,隐姓埋名地投入到科研中。
自此,那个曾在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王承书将会完全消失,外界的任何活动都与她无关,就连丈夫和儿子也无法和她见上一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
但王承书没有片刻的犹豫,直接答应下来。
在国家和小家面前,她永远会坚定地选择前者。
就这样,王承书的生活完完全全被再次归零。此后30年的时间里,她的世界就只剩一间实验室。
在那个没有先进计算工具的年代,一切都要靠纸笔进行手动测算。从王承书手上流转过的演算纸,几乎要用麻袋为单位来计量称重。
科研工作繁冗枯燥,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估量。
王承书身处其中,从未因工作的艰难而退缩,而是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女性的力量亦可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王承书一家的全家福
漫长的研究岁月里,王承书不能和家人联系,更无法向他们告知自己在做什么事。
同样在为国家做核研究的丈夫张文裕,虽无法了解细情,却也能对王承书所做之事有一些猜测。
他安然地做好整个家的后盾,让王承书可以放心地在自己的事业里发展。
只是偶尔和人提起,仍难掩落寞,感慨自己“已经30年没见她了”。
所幸,时间会给努力付出的人应有的回报,在王承书的付出下,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相继成功。昔日她在领导面前做出的承诺,也终于得到兑现。
30年的时间,王承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促成了一个国家的希望。
只是偶尔她还是会叹惋:“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之外,对国家的承诺都能兑现。”
她带领祖国的核技术飞速发展,却也不得不抛下小家,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1994年,王承书溘然长逝。
很多人都不认识她,但她的贡献值得被深深刻进时间里,被一个时代记得,也该被整个世界所铭记。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作品中做过一个创想:如果莎士比亚有个和自己一样才华横溢的妹妹,她的人生会是如何?
延展出来的故事,并不是一桩喜剧。
她会从小便担负起养家的责任,不能外出学习,不能去看多彩的世界。
长大一点后,她会偷偷在纸上写好自己心里的故事,然后一把火烧掉,不敢被任何人看到。
再之后,她会被父母许配人家,心里的梦想,只能往更深的地方埋葬。
家人自然也是疼爱她的,但女孩子读书写字,哪里有烧火做饭来得重要呢?
于是她郁郁而终,始终不曾在文学上发挥自己的天赋。
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放在王承书身上,亦是如此。
若当年认同了外界的声音,放弃对物理学的研究,后来的她会如何?
我们或许窥不见答案,却可以相信,她一定不会成为后来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居里夫人”。
幸而,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无比真实的王承书。
她曾风光无限,也曾隐姓埋名,但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期,都用坚定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撑起一片天空,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女孩们,人生只有一次,何必为了外界的声音而停滞不前呢?
未来本就充满未知,大胆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这甚至不应该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做个勇敢而坚毅的女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推荐阅读:

战地玫瑰、地球卫士、单臂手艺人……她们每个都值得上热搜


来源:她刊(ID:iiiher),女性态度引领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值班编辑:蔡雨辰
谷爱凌 |王濛 | 羽生结弦 | 马丽
武大靖 |秦海璐 | 豪门保姆 | 胡军
霍英东 陈虹伊 | 《闯关东》 | 李瑞英
你怎么看待女性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