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创业到今年也第六年了。无码科技这家公司是六年前的 11 月 2 日注册的,但公司纪念日是在 10 月的 24 号。周年庆要不要搞点仪式感的活动?这不是我们擅长的风格,无码历来都是吃顿好的,公司组织的活动大家自愿参加。

当然。周年庆是观察一家公司文化的重要切口,从一家公司的文化活动是怎么样,去看一家公司是什么样,也是一种视角。
我自己创业之后,有时候也确实在花时间琢磨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国公司建构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也就最近几十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流派:一种外企范儿,典型的就是 GE,天然更适合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一种是鸡血派,喜欢洗脑和喊口号;还有一种是本土派,更原生,也接地气。
对管理者而言,文化活动也体现出来他们想塑造什么样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说说这几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大厂周年庆。
阿里的 20 周年,不用我说,很多人都记忆深刻。从开始员工抢票的舆论造势,到庆典之后马云、逍遥子几个人唱歌的短视频刷屏好几天,热闹程度近 5 年内无出其右。能让身价千亿、百亿的管理层在台上给自己表演节目,员工自然是看得热血沸腾的。
更重要的是,借着 20 周年的场子,阿里花了很多笔墨讲了 20 年创业的不容易,并且升级了「六脉神剑」,马云的落泪演讲也一再讲述阿里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阿里。所有的安排似乎在说阿里巴巴这 20 年,是阿里文化与价值观的胜利。
和阿里大张大合不太一样,字节的周年庆不太搞活动,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只有张一鸣的演讲。字节这几年的发展,让许多人把张一鸣的讲话都当作圣经来揣摩和学习,好像不解读出一些「战略」出来就是没学到位。实际上有些都是过度解读。
倒是有些小事给我留下了印象,去年我也写过,张一鸣在 9 周年的演讲中调侃了从双月报中摘录的「互联网黑话」。这件事挺有意思,黑话横行会影响字节的发展吗?我不知道,但也许张一鸣觉得重要,才会在那么重要的场子里专门花上几分钟讲上一讲。
这让我想起来,当年有位台湾到大陆发展的职业经理人,给某省的移动公司讲课,录制的一套视频流传到网络上,被不少公司内部传阅,从业者当时都看得如痴如醉。在那个系列讲座的开头,这位经理人讲了这样一段话(大意):长久的行为会形成习惯,积累很多很多的习惯才会形成一点点文化。
这不又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了,周年庆确实都是各家去塑造文化的重要「抓手」(咱也活用一下互联网黑话)。
至于腾讯,它的周年庆和公司整体给人的感觉也是一致的,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就是发钱、发股票,简单、直接、实在。也许在外部看起来缺少形式感,但想必员工的满意度一定是最高的。不信?看看那一天腾讯员工的朋友圈就知道了。有趣的是,腾讯司庆正好是双十一,大家在剁手的时候,公司帮员工回血。光从这个动作就能看出来腾讯确实是最懂社交、最懂人心的公司。
再说说这两年让我颇有些感慨的小红书。当然,按照员工数看,这家还不算大厂,但按照成长速度看,迟早也是大厂。在周年庆这件事上,小红书玩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上个月初,有朋友给我看,说刷到小红书的员工在公司周年那天全员放假,又是骑马又是玩飞盘又是看展的,100 多个项目全部公司买单,美其名曰「体验小红书上的生活方式」。
这种庆祝形式不常见,但我其实挺赞同的。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号和理念,但无论是口号还是理念要靠具体的行动体现,否则就是空谈。从这两年的小红书的发展定位上来看,「生活」是他们的业务关键词。员工不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就不太可能创建一个能体现美好生活的社区。知行合一,比光讲认真工作、快乐生活,更打动我。
一家公司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这样做?我的理解是,通过这样的参与和践行,能够让员工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公司,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一家公司能选择这么一天,邀请员工暂时放下工作,体验生活而非炫耀,回归城市的烟火气,「去和真实世界链接,去投入生活,去交几个朋友,去治愈自己,去拥抱不确定性」。这种本土派公司文化的落地,有个性,很清流。
现在互联网公司都是年轻人居多,年轻人也越来越不喜欢直接的说教和洗脑。痛陈创业历史和空喊口号,已经很难让他们激动起来了。不妨把员工也当做自己的用户,而且还是重要的用户,大家可以感同身受。
所以说,周年庆交给员工自己庆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题图:小红书 Logo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