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花先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华为的企业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将它的使命表述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与华为大同小异。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少有企业将公众非常关心的社会责任列入核心价值。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当下的公众舆论语境中,“社会责任”已被等同于“公益事业”。
这是一个不幸的误解,不仅民众的认识被扭曲,而且企业也顺应和接受了这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器官,企业不是为它们自身而存在,而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为满足社会、社群以及个人的特定需求,让社会变得更好而存在。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最近几个月,我们不断看到来自印度洋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的坏消息。
5月中旬,斯里兰卡的财政因为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利息而濒临崩溃。
7月,由于世界能源价格高企和食品短缺等问题,斯里兰卡成为了2022年首个停止支付外债的国家,换言之就是斯里兰卡这个国家破产了。
据媒体报道,由于波兰地区的碳氢化合物价格上涨,一些与食品工业相关的企业关闭或减产。由于高油价,波兰的粮食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8月24日新华网报道,由于能源价格攀升和夏季电力需求激增推动美国电价大幅上涨,全美约有六分之一、近两千万家庭无力支付电费和燃气费等能源账单,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表示,为了支付能源账单,他们减少了药品或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危机,不论是眼下的能源问题,还是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都指向了一个共同交集,那就是当今各国面对的不再是单个国家、民族的危机,而是会波及到全球的世界性危机,这就需要有组织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70/1号决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宣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实现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续未来的蓝图。它们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全球挑战,包括与贫困、不平等、气候、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有关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将携手合作,共同执行这一计划。
除了联合国这种大型组织,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器官,无论是为了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还是为了我们未来的子孙万代,也都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这是新时代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新要求。
企业唯有造福人类
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这本书中提到,企业要有核心的价值观和超越赚钱之上的使命感,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这种使命感在更广泛意义上,亦是一种善、一种公益。唯有将造福于人类、造福于世界的目标纳入其使命,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富而好仁”是中华传统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富人拿钱做公益,在中外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洛克菲勒的家族企业,已经传承并繁盛了六代,除了惊人的财富、显赫的声名,他们还因对公益慈善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投入,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正像洛克菲勒说的那样,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属于上帝,他们只不过是管家。财富需要给对财富有正当需要的人,让财富对社会有用才能称为财富,否则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当代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基本都是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引领者。
比如:
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于2000年成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已经向该基金会捐助了数以百亿计美元;
巴菲特则于2006年承诺把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全部股份,全部捐给盖茨基金会;
社交媒体企业“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于2015年承诺捐出他和妻子所持“脸书”股份的99%。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创新,我们国家的现代公益也随之发展起来。但与中国企业公益快速发展的速度相比,其发展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比如很多企业理解的公益,就是简单地“捐钱”。
但是不是谁掏钱快、掏钱多,就能得到更好的社会反响?答案是否定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并没有这么简单。公益是一个充满专业性的技术活,出力不讨好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企业做得不好,可能捐了钱也没有掌声,反而让自身掉入一个企业公益的“黑洞”无法自拔:捐了就是作秀,不捐就是没有企业责任心。
这其中的矛盾和症结,或许在于过时的企业公益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9月2日,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召开,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分享了吉利的慈善故事,过去5年,吉利在精准扶贫上投入了近7亿,累计为社会输出超过18万名人才,清理出超过2.5吨海洋垃圾……
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同时李书福也分享了吉利的慈善思路,很有趣也极具启发性,我在这里分享给你。
用卫星做公益

吉利公益的3点启示
1. 做公益不能停留在给钱上
很多企业公益停留在“给钱”的层次上,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某企业为某某地方捐款壹佰万元,或者某某明星为某某地方扶贫捐出贰佰万元。对于这些捐款,捐资人往往大笔一挥,签署之后,和受捐地在媒体前合一个影就结束了。
这种捐助最简单、最方便,但是效益最差,只和捐资人有关,而和受捐者关系不大,这是公益的最低层次,也是效益最差的层次。
拿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来看,几个捐款排名前列的公司,捐款数量都超过1亿,但并没有给公众留下了公益做得好、企业社会责任感强的印象。
吉利的做法是什么呢?办教育。
这几十年来,除了汽车,李书福还做了一件特别自豪和鼓舞人心的大事,那就是教育。
从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开始,他们就开始坚持非营利公益办学。所谓产教融合就是吉利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向就业创立“吉利成才班”,提供师资、实训条件、助学资金和就业机会。
比如“吉利的成才班”有位叫张旭平的山西小伙,他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资助一些钱恐怕只会越扶越贫。
张旭平
吉利的方式是资助他到“吉利成才班”就读,根据吉利助学政策,费用全免,每年还有4000元的补贴,毕业后可以到吉利工厂直接上班。
后来他成为了吉利焊接车间里技术最全面的高级工,一技在手,全家脱贫。
资料显示,目前吉利已累计创办了包括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10所学校,覆盖从职高到研究生的不同层次,如今吉利所创办的学校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吉利已累计为社会输出超过18万名人才。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吉利的公益方式不仅给贫困地区“输血”,更从源头上帮助贫困地区“再造血”,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公益的新思路。
2. 公益不是一次偶发行为,而是企业的持续行为
很多企业做公益往往会沦为“作秀”或营销,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方没有把公益项目纳入公司长期的战略规划。
据了解,很多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公益上升至企业的战略层面,并拥有详尽的时间进程表。不管是欧莱雅还是BMW,其经典公益项目都谨慎而漫长,往往动辄十年以上。
而国内多数企业的公益行为往往以临时应对为主,只有不到4成的企业有每年制定基本的年度公益投入计划的习惯,而只有不到3成的企业会为每个具体的公益项目制定计划。同时,只有1%的企业设有专门的公益部门。
而吉利就是那个“少数”,他们始终坚持在公益的第一线。除了持续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外,也长期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困境,比如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如今的时代那里的人们依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彝族女童几乎无学可上,小小年纪就嫁人,生一堆孩子,整日起早贪黑。
吉利从2017年知道这个情况后,开展员工一对一帮扶活动,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资助,到2019年,又开设2个吉利女子班。
除此之外,吉利的“梦想绿跑道青少年筑梦平台”项目今年已经是第十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李书福公益基金会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2021年,吉利公益再升级,致力于以科技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通过卫星技术助力海洋生态保护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发起了“蓝星卫士”全球海洋公益行动……
吉利的公益项目数不胜数,但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精准扶贫不止在捐钱捐物,而是打造了一条全产业链扶持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之路。
例如,吉利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茶产业项目。2018年4月,吉利投入2000万元,帮助雷山县新建现代化茶叶精深加工厂——雷山云尖公司。
雷山茶园
在经营上,吉利在雷山茶扶贫项目中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派副总级人员长期驻点,即管好资金又培养当地人才;
在技术上,聘请专家制定标准、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在调动农户积极性上,针对农户均采用土地“空流转”模式;
在市场上,建立“产业+商业”模式,借助浙茶旗下著名品牌,拓展雷山茶销售渠道,延伸茶产业链。同时,进行品牌跨界,打造公益网红产品,提升品牌价值。
仅这一个项目就惠及了当地的17个村,帮助到1700多户贫困家庭,可谓创新无处不在。
3. 公益是一件技术性很强、非常专业的事情
一个企业要想试图把公益做好做精,就应该在纵向上探索深度,在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发掘和社会公益可能的交界。
比如微软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提供了名为Seeing Al的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协助视障朋友感知到周围的世界;2015年与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合作,将一个基于微软认知服务的“回家”系统运用于寻找走失多年儿童的领域,并且成功协助公益组织找回儿童。
这种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用自己的技术或者服务改变世界的公益,更能击中人们心中柔软部位的公益。
而国内很多企业尽管都认同他们所从事的公益慈善的价值,但是却并没有将所从事的公益事业与自己企业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盲目地扩大范围,在横向上寻求扩张,最后的结果就是“出力不讨好”。
吉利的做法是在打造科技创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卫星科技实力助力海洋生态保护和地球生态环境改善。
我们可能都知道如今的海洋污染情况严重,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中国沿海滩涂湿地累计减少219万公顷。你可能还不知道的是,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在大海里如果靠自然降解需要1000年的时间,今天我们的海洋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吉利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发起了“蓝星卫士”海洋公益行动,通过海面垃圾定期巡护和海滩环境巡护,目前已经清理出超过2.5吨海洋垃圾,通过循环再生系统“变废为宝”。
今年6月,吉利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九颗卫星顺利进入轨道,接下来,“蓝星卫士”全球海洋公益行动将由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时空道宇全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的卫星通道、落地基站和合作卫星服务,运用卫星遥感AI数据服务,实现多场景应用。
也就是说以后治理海洋环境用的是AI和卫星了,比如通过遥感卫星对成片或成簇的海洋垃圾漂浮物进行动态监测,有效监控海洋垃圾;比如通过高性能传感器精准识别海面溢油区域,协助治理海面溢油事件;比如通过有效提取浒苔、赤潮等海洋生物灾害扩散信息,比如通过动态监测海面数据结合光谱模型和AI算法,提升生物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未来,公益变成了一件有极高门槛的技术活儿。
在中国,创办企业的初衷和维持企业运行的手段必定是赚钱,但是如果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那只能算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企业家。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家区别于“商人”的重要因素,真诚而持久的公益之心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正如李书福所说,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无法实现永续经营。吉利控股集团将始终把这种责任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互融互促。
但,李书福的社会责任可不仅在公益如此。
能源难题
李书福给出吉利答案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客户,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有且仅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营销,二是创新”。
“现代组织存在便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某种独特的服务……机构实现自己的独特使命也是社会的第一需要和首要利益……履行自身的职能是机构的首要社会责任……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如果有可能减弱或损害企业取得绩效的能力,那么管理者必须予以拒绝。”
用当代的语言来表达德鲁克的思想就是,企业的第一社会责任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做了多少公益活动,企业都没有尽到它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就是不负责任的。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油价的持续上涨,“卖掉燃油车,换成纯电动汽车”也成为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之一。


但有很多车友也依然心存顾虑,比如“电动汽车充电不像加油站里加油,加完就能走。一般充一次起码需要个把小时。而充电桩太少,排队至少都要30分钟起。”
还有网友吐槽自己的尴尬经历,“在高速上想充电,却发现国家电网的充电桩处于离线状态,高速服务区只有国家电网的充电桩,却离线了……”
交通是重要的能源消费领域,上下游产业链长、对人民生活影响大。
而且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十一小长假。而每逢长假,是否开新能源车长途出行都会成为一大选择难题。
开呢,确实比加油车省钱。不开的原因也很简单:高速上充不上电,以及很多人并不想每天特意花上一两个小时开到充电站去充电。
那有没有一种既节省成本,又没有里程焦虑,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商用车?有没有可能发明一种液体,只要花个几分钟时间装进车里,车子就能跑个几百公里?比如汽油……
9月1日2022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李书福发表了讲话,他认为发展甲醇经济对于破解以上难题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
所谓甲醇汽车,就是以甲醇为燃料的汽车,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甲醇汽车的发展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甲醇含氢量12.5%,含氧量50%,与氢能相似,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等特点。
在目前交通领域众多的电力、氢能、甲醇、天然气、氨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中,甲醇是唯一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能源,而且兼具汽油、柴油的燃烧特性,使用安全便捷,真正实现了既解决碳排放问题,又能实现随加随走的理想状态。
甲醇经济已收获全球认可
既然发展甲醇有如此多的优点,而且我国甲醇汽车已有40余年发展历史,那为什么此前绝大多数企业对甲醇的运用热情一直不高呢?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甲醇布局。
目前,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布局绿色甲醇生产,最早的将于今年投产。航运巨头马士基拟引领航运业提前碳中和,已为其甲醇船舶提前签购超过70万吨的绿色甲醇供应。丹麦、芬兰、瑞典、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组织进行了甲醇作为汽车燃料的测试项目。
欧盟国家认为甲醇作为液体碳中性燃料,是交通运输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甲醇燃料的使用也将实现“well to wheel”全生命周期的碳中性。
随着技术进步,我国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相关的主要标准规范已经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逐渐具备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
2012-2018年,由工信部牵头,在五省市(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组织开展甲醇汽车试点运行工作,系统地验证了甲醇汽车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专家组验收意见表示“我国甲醇汽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贵州省投入运营甲醇燃料加注站超过60座,年消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约15万吨。贵阳成为全球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市场化推广最成功、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首席运营官格雷戈里·多兰表示,使用甲醇作为燃料可能最早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欧洲,但西方世界现在是学生,中国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老师。
其中,深耕甲醇汽车17年的吉利不仅是市场化推广甲醇汽车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甲醇汽车试点运行投放车辆最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在工信部为期近5年的五省市甲醇汽车试点项目中,吉利投入甲醇汽车908辆,占试点车辆总数的近90%。

2019年,吉利旗下新能源商用车品牌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便发布了全球首款甲醇重卡,吉利搭载的甲醇发动机攻克了低温启动难及涉醇部件的腐蚀两大技术难题,并突破了专用润滑油开发、专用添加剂开发、排放控制、甲醇电喷控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3月份,
由吉利研发生产的甲醇轿车和远程甲醇重卡,开启了在丹麦奥尔堡的测试和示范运行,这是丹麦首次运行的甲醇汽车。
丹麦是国家层面甲醇应用整合的先行者,已在绿色甲醇研发生产、加注、应用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正在全面驱动甲醇进入海、陆、空交通运输领域。本次示范运行选用吉利的甲醇汽车,也是对吉利甲醇汽车技术的高度认可。
不过,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甲醇作为燃料的应用属性未予确认,甲醇燃料未列入国家新能源范围,使甲醇燃料的生产、销售以及加注站的审批建设等缺乏政策依据,使目前国内很多区域的甲醇加注站未能普及。相应的,甲醇汽车未被纳入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和管理范畴,也就导致甲醇汽车被认定为新能源汽车并领取新能源牌照缺乏依据与支持。
当然,无论是哪种所谓的“新能源”,想要完全替代现有的汽油、柴油能源体系都存在着各自的困难。比如以动力电池为基础的电动车冬季的续航表现糟糕、充电速度过慢;比如被誉为明日之星的氢燃料电池车也有铂催化剂材料成本高昂、高压氢气或者液态氢的运输安全性等等问题。
在未来可能总想着以某种形式的新能源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并不会太高,在很长时间内恐怕还是会出现多种新能源架构并存的状况。
从目前获得的资料来看,甲醇燃料的理论和前景都非常可行,但一种新能源能否被接受,不仅仅是本身可能会遇到的技术困难,背后政策博弈、工业体系的支持同样重要。可无论如何,吉利对甲醇燃料的坚持推进,也算是在新能源路线上又多了一种可选方案。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不是拯救社会,而是拯救自己
在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企业搞社会责任不是拯救社会,而是拯救自己”。
只有把社会责任与公司发展的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造就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
无论是吉利的公益创新还是吉利的能源探索,如今看完都让我想起李书福在4年前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一定要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一定要在精准扶贫、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车电动化技术、线上数字科技及车载芯片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一定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一定要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规制度建设、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必须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必须知恩图报,致富思源,必须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看来,也许这就是吉利能够屹立于全球企业之林持久不衰的秘密,简单而又朴素。
审校 | 余心丰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