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830日晚上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去世,终年91岁。戈尔巴乔夫将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夫人赖莎所下葬的墓地。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3月,是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也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最后一位主席。1985年,在契尔年科病逝后,成为苏共总书记。上任后推动以“公开性”为方针的改革,开展大规模平反活动,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发了保守派不满,1991819日,在乌克兰南部海滨小城度假的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同一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819事件中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挺身而出反政变成功,戈尔巴乔夫虽然获释,但失去了权力,12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声明《独联体条约》,并宣布了苏联的解体。
12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作为一个拥有上万枚核武器的苏联,和平解体而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乱和动荡,戈氏功不可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戈尔巴乔夫逝世后,俄罗斯和美国乃至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戈尔巴乔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普京也亲自去了戈氏停灵之处,毕竟没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解体之后时势造英雄,普京很可能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KGB特工而已。
只是国内有一些大V对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冷嘲热讽,认为他是苏联解体的罪人,被西方忽悠瘸了。
戈尔巴乔夫究竟是和平功勋还是误国罪人?这需要了解苏联的历史,苏联如何兴起又如何衰落,不了解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就无法客观评价。
要说苏联解体的罪人,其实也算不上戈尔巴乔夫,就像明朝其实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一般。
苏联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手里,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手中,已经是大厦将倾覆,积重难返,无力回天。真正让苏联走向解体的,应该是穷兵黩武入侵阿富汗的勃列日涅夫。
同样是亡国,戈尔巴乔夫比起崇祯要做得好得多,崇祯就是不肯认命,越折腾错得越多,如果崇祯像他的木匠老哥一样躺平,也许最终还是大明会亡国,但可能不会亡天下,满清不会入关,地方实力派和明军可能建立汉人政权。
按照顾炎武所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同样顾炎武引申出一个“保国”与“保天下”的概念:“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国家的兴衰,是统治阶级的事情,谁的国谁去爱;但如果外族入侵奴役国民,或者统治者残暴不仁不施仁义率兽食人,那么,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天下,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也符合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像亡国,只是换了一拨统治者,对普通老百姓影响不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苏联解体,不过是亡国,一小撮人为之哀伤,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绝大多数民众都欢呼苏联的解体;哪怕是俄罗斯和苏共,在苏联解体之时,也无人挺身而出。
封建王朝,再如何不堪,亡国之时也总还几个遗老遗少为之殉葬,但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819事件中,顽固派汇集了KGB和国防部等强力机构的高官,但叶利钦振臂一呼就纷纷作鸟兽散,仅仅派了几个人宣读一下文件就将参与者全部逮捕了,其间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可见苏联的解体是大势所趋。
2
当年兴盛一时、令西方闻风色变的强大帝国,为何仅仅过来几十年就像一个熟透了果子一般自然掉落了呢?这得从苏联的成立说起。
要说苏联的解体,其实苏联从成立伊始,就埋下了解体的隐患。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是俄文音译,意为“代表会议”,是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一种自治组织,苏联的定义就是国家联盟,这是由苏联的创立者列宁确定的。
为何列宁要怎么做?
在第一次世界爆发之前,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1905年被迫进行改革,在沙俄首相斯托雷平的领导下,出现了一波经济发展小高潮,国力大为增强,也给了沙俄参与一战的自信。
在沙俄经济最后的回光返照时期,革命者列宁的思想支持者寥寥,只能流亡瑞士日内瓦作寓公。
如果不是一战爆发,估计列宁也没机会回国建立苏联了,可见时势造英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不至,以诸葛亮之才,也只能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一战爆发之后,忠于沙俄帝国的军人在前线数以十万计地战死,后方的部队不愿再上前线,厌战情绪严重。
在得知沙俄要把守卫首都的部队调上前线时,这些部队哗变了,迫使沙皇退位,临时政府上台。但迫于英法等同盟国家的压力,临时政府也不敢私下对德媾和停战。
为了终结东线战事,德国支持流亡瑞士的列宁回国,反对临时政府。列宁回国后发动了十月革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把临时政府赶下台,俄罗斯这个烂摊子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接手。
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的议会选举,布尔什维克只获得了四分之一的议席,远低于社会党的60%的议席,191815日议会开会,但布尔什维克不愿交权,会议当天列宁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议会并向抗议者开枪,俄罗斯内战爆发。
最终俄罗斯以暴力作为元规则,所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内战中白军一方受到英法的支持,也掌握主要产粮区,为何在内战中失败?
一是白军组织的所谓临时政府政出多门,有社会党人、保皇党人,还有左翼孟什维克,他们内部的分歧比起跟布尔什维克的分歧更大,无法形成合力,最终被各个击破。
二是列宁采取灵活的策略争取了最大多数盟友的支持,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苏联的建立,给予了各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平等的权利和最大限度地自治,争取了乌克兰、外高加索等地区民众的支持。
这也最终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也是那个人在发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之时抨击列宁的原因。但这也正是列宁的伟大所在——实事求是,而非拘泥于教条。
三是积极对德媾和,退出了一战,获得了喘息之机。
德国遣返了数以十万计的俄罗斯战俘,极大地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列宁跟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对德割让了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失去了近5000万人口,但当时的局势,苏联根本无力抵御德国的进攻,不签订只能在德国和白军的夹击之下覆灭,而苏联赢得内战之后,德国战败,苏联趁机夺回了不少土地,所以列宁的判断力是相当精准的,当时苏联高层没人敢签约,只有列宁能够力排众议签约对德媾和。
在战后经济凋敝,1921年列宁也进行改革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了突破,可以说是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鼻祖,新经济政策使得苏联经济迅速恢复,走出了战争低谷。列宁不拘泥于教条,审时度势,眼光和判断力都是一流的。
作为苏联的建立者,列宁可以算是太祖,没有列宁就不可能有苏联。
3
列宁之后的斯大林,也是一位有着钢铁意志的资深革命家,在沙俄的监狱中几进几出。
斯大林的“肃反”令其举世知名,但其实在党内,斯大林并非最“左倾”的,比他更为激进的比比皆是,例如那位“红军之父”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信奉马恩的“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建成”,主张在全球进行革命。马恩这话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说的,对也不对。
苏联最后解体,说明社会主义确实不能在一国建成,必须是全球革命,但在苏联成立之初,托洛茨基的四面出击策略很有可能会导致各国联手干涉苏联,最终托洛茨基在华沙战败后,更为谨慎务实的斯大林取代了托洛茨基,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上台之后推行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强调重工业发展,以农补工。在和平时期,计划经济不利于发展,集体农庄和以农补工也造成了农村的凋敝,乌克兰大饥荒即与此相关。
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仇恨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推行集体农庄以农补工导致乌克兰大饥荒,二是乌克兰领导层抱怨“大俄罗斯主义”,结果被斯大林集体清洗。
在斯大林时期,将之前放权给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利收上来了,有不服的,KGB肃反,流放到西伯利亚算是仁慈的处分。铁腕镇压了各地,所以那个人对斯大林赞赏有加。
趁着德国小胡子上台对外扩张,斯大林跟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重新收回波罗的海三国,瓜分了波兰。
波兰在二战前夕实力是相当强的,当初也能在华沙城下打败红军,但也架不住德国和苏联两大强国的联手攻击。
波兰迅速陷落还有一个原因是猪队友法国不给力,波兰面对两大强国攻击的一个多月期间,法国西线无战事,法军缩在马其诺防线中看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法国人的秉性一向如此,当初奥斯曼围攻维也纳,波兰国王战死沙场,法国人在做什么?在跟奥斯曼帝国做生意,送装备送技术发战争财,法国人内心里可能巴不得奥斯曼攻陷维也纳,这样他就能成为欧洲天主教共主,哈布斯堡就无法与之竞争了。
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在和平时期是经济灾难,但在战争年代是利器。
德国在进攻苏联的前几个月击溃了苏联数百万军队,但苏联依然有着源源不绝的军队抵御着德军的进攻,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总动员,本身就是为战争准备的,靠着计划经济体制和英美的物资援助,苏联熬死了没有进行总动员的德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苏联也大幅度扩张,势力范围到达了中东欧,而且成为唯二的超级大国,率领众多卫星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抗,开启冷战,这是历代沙皇都未能实现的梦想,如果有庙号,斯大林可以称之为太宗。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员,头上都悬着一把利剑。
干得好,从士兵到将军分分钟的事情,可以破格提拔,一夕登天,火箭式升迁比科举制度下还快;干得不好,哪怕是元帅将军也会一撸到底,甚至被流放送命。
在钢铁慈父的统领下,苏联的官员们痛并快乐着,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朱可夫、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等人,而苏联元帅库利克则因为刻赤半岛惨败,直接从元帅一撸到底降为列兵,在苏德战争中,西部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因为失利而被直接处决。
4
斯大林之后上台的是赫鲁晓夫。此君靠反KGB头子贝利亚时一马当先而上台。
斯大林依赖KGB治国,人人畏之,哪怕是苏联高层也不例外,因为KGB同样有监视他们的任务。所以斯大林倒台后,贝利亚迅速被逮捕并被处决就不意外了。
赫鲁晓夫是一个很有勇气或者说有些鲁莽的人,从第一个对贝利亚动手即可看出;更有勇气的是他启动了改革,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做法。
苏联当时面临着选择:与西方是战是和?
如果是全面战争,那么一切以军事和重工业为中心的计划经济就是合适的,如果是和平发展,那么计划经济就需要改革。
在上世纪50-60年代,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尚未建功,欧洲百废待兴。苏联的钢铁洪流占据绝对上风,西方内部评估,如果开战,一个星期苏联的坦克就能推平西欧。
美国的重心一直放在西欧,所以才有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战争。他们大概认为,正确的地点进行的战争是在西欧大战苏联吧。
既然挡不住,美国发出了核战争威胁,如果苏联南下,美国和西方国家用核武器来对付。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全面核战争一触即发。在美国核武器的威胁下,苏联退缩了,不再准备南下西欧,而是开启了冷战,和平竞争。
既然是和平竞争,那么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赫鲁晓夫释放经济活力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竟全功赫鲁晓夫就被赶下台了。
赫鲁晓夫失败的关键因素是其对干部终身制进行了改革,要求各地方每届轮换三分之一的干部,此举捅了马蜂窝。
斯大林时期能够让官员们能上能下,是因为有KGB和肃反镇台子,而赫鲁晓夫推翻了斯大林那一套,手中没有大杀器,还打算像钢铁慈父一般行事,被群起而攻之推翻下台也是情理之中了。
斯大林之后上台的是勃列日涅夫,此君能够荣登大位,充分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平庸之人,靠着运气和机遇一路升迁进入高层,排名最末,他从未想到有一天大位会落到他头上。
同事们反赫鲁晓夫都没有找他商量,因为觉得他胆小,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赫鲁晓夫下台后,排在前面的位高权重的几人像谢列平等人因为相互竞争僵持不下,最后不得不互相妥协,将勃列日涅夫推举上台。
据说勃列日涅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居然惊讶得昏厥过去,可见其毫无心理准备——也有可能勃列日涅夫是“影帝”,像汉文帝一般善于表演。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苏联的局势还是相当不错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油价大幅度上涨,苏联兜中有钱,可以跟美国在全球进行军备竞赛,扶持代理人进行代理战争,而在越南和伊朗,美国也节节败退,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但这却是苏联最后的辉煌,勃涅日涅夫意外上台,根基不稳为了酬庸,默认和放任官员们大肆捞取好处,并且任用私人培养亲信,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第聂伯州人,后期在苏联形成了一个“第聂伯帮”,大量的政府高官出自该州,他的女儿、女婿、亲属一个个都占据高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十八年间,对待官员勃氏是仁慈的,哪怕是他的政敌谢列平,他都宽恕了他,让谢列平以部长待遇退休;对外,为了树立威信,勃列日涅夫穷兵黩武,提出“有限主权论”,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入侵阿富汗。
正是其晚年入侵阿富汗的决策,导致苏联陷入了阿富汗战争泥潭,十年才得以脱身,耗尽了苏联的资源,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关键因素。
勃列日涅夫的另一大失误是其用人,赫鲁晓夫下台的导火索是废止干部终身制,勃列日涅夫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自己也从64年干到82年,在任上去世。
苏联高层多年没有新鲜血液,垂垂老矣,且围绕在勃氏周围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吹捧之徒,没有几个有能力的,有能力的多半有个性,不屑于吹捧。
勃列日涅夫被后人戏称“勋宗”,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跟朝鲜有一拼,密密麻麻的勋章都可以防弹了。
在勃氏当政十八年后,苏联出现人才断层,之后两位继任者均为老人,安德罗波夫接任不到二年、契尔年科上任不到一年就逝世。
领导人接连逝世导致局势动荡不安,最终高层决定推举一位年轻人,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登顶,时年54岁。戈尔巴乔夫确实身体好,活了91岁,只是推举他上台的人没想到,苏联居然走在戈氏前面,苏联都没了30多年他才去世。
在经过勃列日涅夫十八年的经济停滞和对外战争之后,苏联的家底已经掏空了,架子虽然还未倒,但已是外强中干。
加之西方在技术革命上领先,苏联在军事技术上也是全面落后。石油价格回落也导致苏联财政出现大幅亏空,连工资都发不出了,工厂里生产的是过时的坦克,民用产品匮乏,在莫斯科买个黑面包都要排长队。
这个局面,无论换谁来都是一样,苏联难以回天。
当然,按照某些大V的说法,苏联还有上万枚核武器、数百万大军,冒险一搏再熬上一段时间问题不大。
但当时苏联还有希望吗?一场必然失败的竞争拖下去不过是加深民众的痛苦而已,戈尔巴乔夫可谓是顺应大势,盖棺论定的话,可以算是“顺帝”吧。
前苏地区乃至中东欧民众怀念他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戈氏没有像小胡子一样明明看不到任何希望还要坚持到底玉石俱焚,避免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功莫大焉。
戈氏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最终落幕,那个人走的道路是复兴沙俄帝国梦,跟苏联截然不同。
但这条路线,在白军和苏联对抗之时,就被证明失败,这次在乌克兰碰壁,虽然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是错永不对真理永远是真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