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天杰
来源:叶檀财经(tancaijing)
全文3041字,预计阅读需6分钟。
离婚大幅下降 结婚的人更少了
8月31日一个话题冲上热搜:
2021年中国离婚人数大幅下降
配合着一起出现的另一个数字是结婚人数自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800万对。
数据的源头是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千分之0.4.
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83.9万对,比上年下降34.6%。
中国人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往后推。
2021年结婚登记人口中,20-24岁人群占比仅为16.5%,同比上年下降2.1%,25到29岁人均占比为35.3%,同比上升0.4%。
30到34岁和35到39岁两个年龄段占比创下近年来新高。
整体来看,3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合计高达48.2%,同比上升1.7%,创下新高。
与其说年轻人结婚晚、不愿结婚。
还不如说:
多种因素重叠之下,这一代人结婚成本太高,压力太大了。
适婚人数减少、初婚年龄推迟和主动选择不结婚,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大趋势。
上海市妇联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
(上海女性初育年龄和国际对比)
2022年2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省全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1.22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
主动选择不结婚,在年轻人中成了普遍现象。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在上世纪80年代做家庭调查时,随机抽样中独居人口只占2%左右。
后来她2007年做家庭调查时,独居人口已经上升到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13.15%增加至2019年的18.45%。
在中国处于传统乡土社会时,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组建家庭是刚性需求。
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结婚变得可有可无,成为人生的一个选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把婚姻视为一个市场。
他认为,男女双方主要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来选择可使自己获益最大化的婚配对象。
具体成本有两个:
一是了解对象花费的交易成本。
二是潜在的挑选其他对象的机会成本,因为选择人的不同,未来预期收益会有差别。
婚姻的收益,则是来自于共同生活带来的收益,过去婚姻整体收益超过成本,而当下成本太高收益太少,导致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不得不说,去10年中国家庭结婚成本呈几何式上升。
2017年百合网发布了一份《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报告》,调研了六个省的新人婚礼预算。
普通人结婚的预算真不高,无论沿海发达地区的广东、江苏,还是四川、陕西,新人们的预算在4万到8万之间。
即使在北京、上海,也有超过10%的新人花费不到4万。
直到过去5年,结婚成本迅速上升。
婚礼纪发布的《2020年中国结婚消费趋势洞察》显示,2019年平均中国每对新人结婚消费达 22.3万,是五年前的3.5倍。
婚礼预算中的大头是酒席部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符国群团队的研究显示,1980年代到今天,中国普通家庭的婚宴规模平均从14桌上涨到36桌,相当于过去的2.6倍。
一系列费时费力费钱后,大部分新人反而对自己的婚礼不满意。
中国青年报等机构的调查,受访者中有 72% 的人对自己的婚礼不满意。
于是结婚花费最多的婚礼部分,反而成了办给父母、亲戚朋友看的一场仪式。
所以别再怪年轻人不结婚了,想结的人钱不够,结过的人更崩溃,最终都走向了单身。
结婚不是目的 幸福才是
结婚人数减少和初婚年龄上升,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常见。
英国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男性初次结婚的年龄为33.4岁,女性为31.5岁。
走在中国前面的欧美国家,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形式:
未婚生育
社会福利程度越高、对女性保障越好,非婚生育的比例也就越高。
法国以60%的非婚生婴儿比例,排在欧盟第一。
这不禁让人思考:
怎么样的人才是对的人,何时结婚才最好?
日剧《不结婚》中,通过描写三位男女的恋爱经历,探讨了当下社会的婚恋观。
第一位是34岁女性田中千春。
她因为前男友带着未婚妻,来自己工作的旅行社咨询蜜月旅行,感到焦虑。
千春曾经遇到过一位互相有好感的男同学,约定假设未来某一年都单身,就结婚。
结果这位男生说想娶更年轻的女孩。
千春于是陷入了自我怀疑,接受了母亲的相亲,然后问自己:
难道结婚的对象只要旁人觉得合适就行吗?
机缘巧合下,千春看到了和自己相亲的男士写的博客,原来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是理想型,而且见了面没啥感觉,要是真结婚只能算一般满意,心里都在犹豫。
千春代表了当下年轻人很常见的一种状态。
他们早年间没能找到合适结婚的人,自身条件也无法有很广的选择范围,回过神来的时候,年纪已经接近或者超过30岁了。
第二位是工藤纯平。
纯平没有稳定的工作,自嘲自己不适合结婚。
他认为,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掌握不好,不能再去背负另一个人的人生。
纯平之前是一个画家,因为作品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没有在艺术行业继续发展下去。
他选择放下画笔去花店打工养活自己。
有一位学妹很喜欢纯平,家境富裕的她想要支持纯平追梦,而纯平自己却不确定是否优秀,有些犹豫退缩,害怕让学妹失望。
工藤纯平代表了当下社会,对男性施加的另一种隐形压力:
没有足够的财富来覆盖婚后生活成本,就不能结婚。
男性在家庭中总是主动或者被动承担起养家人的角色,几乎没有选择。
第三位是桐岛春子,44岁的人类高质量女性。
春子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认为工作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从不背叛自己。
家人们本以为春子是因为父亲去世、母亲照顾奶奶才迟迟不结婚的,春子本人却说这是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直到这种平衡被打破,春子因为大龄单身被公司调去一家花店当店长。
春子之前公司的一位领导,因为创业也希望春子加入新公司就职。
一系列的生活工作变动,让春子感到迷茫,经过母亲的鼓励后,春子才意识到:
她和普通人一样害怕变化与新事物,应该回到保持单身的初衷,那就是人生时刻保持敞开的心态。
故事的最后,纯平拒绝了学妹,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画笔,春子没有立刻结婚,而是把男友的结婚申请书叠成了纸飞机。
婚姻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日剧《不结婚》中,千春目前对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结婚之后,日常生活还要继续,我希望你的另一半是能跟你共度平凡每一天的人。婚姻不是什么魔法,没有人会因为结了婚,就从此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两个人都有着珍惜彼此的一份心意,然后起起伏伏,但始终彼此扶持地走完一段,或一生吧。
结不结婚,对于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很重要,确实需要思考一系列问题。
人的一生是一定要结婚吗?先看条件还是感觉?可不可以不要孩子?彩礼应该给多少?对方什么样的缺点不能忍?婚后当全职带孩子行不行?
结婚人数的减少,离婚人数的大幅下降,表面上看都是人的原因造成的。
本质上还是社会对夫妻、家庭、年轻人的压力和过高的期待导致的。
(17个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改善生育环境)
降低社会压力,从结婚成本和养育过程等多方面,减轻夫妻与家庭的压力,减少结婚离婚人数的敏感度,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放下重担。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如果你不想错过我们的文章
或者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文丨
李同志,一个木匠的逆袭

合肥第一个叫停!谁慌了…

中国下一艘航母将是最大的!

唐山事件的性质彻底变了

穿上海澜之家的“冰睡衣”,真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