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能源和电力设备研究
 目 录
隔膜
量价结构齐发力
稀缺环节占鳌头
价格上行+结构优化+份额提升,国内隔膜厂量利齐升。
展望未来2年,隔膜环节是锂电材料中为数不多能享受量利齐升的环节。(1)量:未来2年国内隔膜厂贡献行业近九成新增产能,全球份额持续提升,尤其海外市场份额有望大幅提升,预计到2023年国内隔膜厂CR3在海外电池厂隔膜供应份额将升至42%;(2)利:得益于供需紧张下涨价蔓延、产品结构优化(海外/涂覆膜占比提升)、工艺升级推动成本下降(在线涂覆、产线效率提升),单位盈利将持续提升。国内隔膜厂商将迎来量利齐升。
供需格局:预计供需紧张至少延续至2023年,涨价已逐步蔓延。
受制于短期关键设备供需紧张和设备交付周期较长的影响,预计供需紧张状况将至少延续至2023年,2022年是供需最紧的一年。2021年以来,各隔膜厂已先后部分中小客户涨价,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隔膜涨价潮将进一步蔓延,2024年前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放眼海外:2022-2023年是国内隔膜厂海外扩张的重要窗口期。
由于盈利能力更高,海外业务是国内隔膜厂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相较于海外隔膜厂,国内隔膜厂在规模、成本、融资便利性上优势显著,预计2022-2023年国内隔膜厂新增产能占全行业新增产能的近九成。在行业供需紧张期,国内隔膜厂有望凭借产能优势实现海外业务快速扩张,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隔膜厂CR3全球份额将增至60%、在海外电池厂隔膜供应份额将升至42%。
投资建议:
(1)恩捷股份:扩产力度远超同业,全球竞争力不断强化。
恩捷通过锁定制钢所产能+导入其他供应商+自建装备平台应对设备供应瓶颈,预计2022-2023年新增产能占全行业的38%、42%,预计2022-2023年恩捷湿法隔膜出货量为55/78亿平米,同比+79%/+43%,对应全球份额有望增至40%以上。中性预期下2022-2023年恩捷湿法隔膜单平净利为0.98/1.03元,归母净利润为51.7/78.3亿元。
(2)星源材质: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改进降本持续推进,涨价带动较大盈利弹性。
随着海外/涂覆膜占比提升和工艺持续改进,2021年星源盈利拐点已确立,预计2021Q4单平经营性利润升至0.37元。预计2022- 2023年星源出货量为17/27亿平米,同比+55%/+59%。中性预期下2022-2023年星源单平净利为0.42/0.48元,归母净利润为7.0/12.7亿元。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相关厂商新增产能不及预期、隔膜涨价幅度不及预期。
电动车板块十年复盘与展望
成长的锋芒
周期的力量
板块成长性源于电动车型推陈出新带来高爆发力,特别在低渗透率背景下优质供给对于需求的推动力极强。板块的周期性源于产能周期与需求周期的叠加错配,需求周期受到政策、技术突破(如铁锂CTP)、产业链价格、车型周期等共同作用,产能周期往往和产业链价格以及各环节盈利能力波动高度相关。我们正经历电动车的超级周期:从燃油车“备胎”到“下一代产品”。新能源车发展可分为三阶段:政策驱动→车型驱动→认知驱动,车型丰富度的提升是推动销量爆发的重要条件。国内市场已经历2020-2021年大批新车型上市并带动销量快速提升的车型驱动阶段,率先迈向认知驱动阶段;欧美正经历车型驱动阶段,2022年多个纯电平台推出有望优化供给,迎来政策+车型双轮驱动。
行业复盘:电动车产销增速是板块行情的决定性力量。终端销量增速是影响板块行情走势的决定性因素,需求波动受到政策周期+产业周期共同影响。2016-2019年由于市场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车型,需求波动与政策周期关联性高,电动车板块周期属性明显,但几乎每一年都会因为产销增速提升(多为补贴增速快)产生超额收益。2020下半年起板块迎来主升浪,国产Tesla、造车新势力、比亚迪汉为代表的优质供给涌现,带动高端市场电动化率大幅提升。2021年起10-20万元新车型大规模上市,进而推动中端市场崛起。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开启涨价周期,市场担心需求受影响,加之疫情冲击,板块回调。后续随着复工复产、政策支持、车型丰富等边际变化出现,基本面有望迎来拐点,板块行情再次启动概率大。
上游资源品复盘:需求变化的风向标,新能源属性日益增强,全板块弹性最大。锂矿扩产周期较长,供给偏刚性,因此下游需求快速爆发时,往往会带动锂价快速上涨。股价走势上,锂板块行情走势与锂价走势关联度高,但反应更超前且波动更大。个股上,以华友钴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资源股积极布局一体化,股价已较资源品价格走势有独立行情,逐步由周期向成长迈进。
中游业绩与估值复盘:细分环节估值与盈利波动性高度相关
业绩层面:
1)量的维度:除受行业整体需求拉动外,重视技术周期带来超额成长,如2020年起磷酸铁锂和高镍三元占比提升;2)单位盈利维度:产能和技术周期会放大中游环节的盈利波动,历史上看,隔膜、负极盈利稳定,电解液、正极具备较强周期性;3)格局维度:成本和技术迭代曲线驱动中游格局优化,隔膜、电池、电解液等形成寡头,三元、铁锂正极正在优化。

估值层面:估值与业绩增长斜率关联度提升,2020年以来随着下游需求增长明确,估值波动摆脱早年的政策周期波动影响,形成戴维斯双击;当下板块细分环节估值中枢正在分化,格局集中度和单位盈利稳定性成为估值溢价关键,隔膜、电池享受估值溢价。
投资建议:看好电动车板块的盈利能力和需求增速,当下为反转布局时刻,碳酸锂板块弹性最大,中游隔膜和电池亦为重点推荐方向。关注:恩捷股份、当升科技、贝特瑞、华友钴业、容百科技、中伟股份、中科电气、星源材质、亿纬锂能、新宙邦、天赐材料、德方纳米、龙蟠科技、诺德股份、国轩高科等。
华友钴业(603799)
磨一体化利刃
创新能源峥嵘
估值复盘:从金属周期转向新能源成长。自上市以来股价超额收益显著,在资源周期与新能源赛道成长的双重共振下,估值体系正在从周期向成长逐步过渡;2015-2016年上市伊始,估值体系相对模糊,公司凭借铜钴资源和前驱体领域的前瞻布局获得二级市场青睐;2016年-2019年中期,钴周期主导公司股价;2019年下半年以来,钴周期褪去,公司新能源领域持续坚定布局让估值体系逐渐向成长切换。
多领域专业融通布局和技术持续研发构筑华友一体化壁垒。镍湿法冶炼工艺具备较高资金和技术壁垒,成功案例较少,华越6万吨湿法镍项目顺利达产已证明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工艺优势,未来有望在后续镍冶炼项目中快速复制华越成功经验。三元前驱体及正极具备技术迭代+低成本规模制造双重属性,需具备持续研发和产能扩张能力,后进入者追赶难度高,公司2013年战略切入前驱体业务,已成为前驱体一线供应商,出货量进入行业前三,同时依靠铜钴业务积累的资金实力持续扩张前驱体和正极产能,通过资源自供保证低成本领先优势。
一体化上看资源,下看产能,公司一体化布局进入收获期:资源端,预计实现锂钴镍全面自主可控,21年底华越湿法镍成功投产,22年3月全面达产,22年华科火法镍项目也有望投产,21年底布局的Arcadia锂矿预计23年进入产能投放周期,公司早年在非洲布局的铜钴资源目前生产稳定;前驱体端:三元/磷酸铁23年产能达33万吨/10万吨,通过自主研发及与LG、浦项的合作,高镍产品持续突破大客户;正极端,巴莫2023年产能有望达到15万吨,巴莫收购完成有望加速与华友产品协同开发,一体化协同渐入佳境。
一体化优势带来产业链韧性和超额收益:拆分测算镍钴核心资源自供等带来的盈利弹性,同时考虑公司前驱体及正极产能的持续扩张,预计2022年和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亿元和77亿元,对应PE 21和16倍。
风险提示:1)需求端,新能源汽车销量对公司产品销量有重要影响,故对可能的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做风险提示;2)成本端,公司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较高,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将引起公司产品成本大幅波动,故对可能的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做风险提示;3)公司端,项目投放进度对公司产品产量和盈利产生较大影响,故对可能的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做风险提示。
天赐材料(002709) 
大化工体系构筑成本优势
LiFSI、添加剂成为新增长极
当前6F价格已跌至部分二线厂盈亏平衡线,随着下半年需求大幅提振,预计供需格局难以进一步恶化甚至趋于紧张。当下6F已处于阶段性周期底部的右侧,公司将迎来“利平量升”的最强逻辑。
售价端:21年底以来多家厂商6F产能逐步释放,叠加Q2疫情影响下游生产,6F散单价已从年初的接近60万元/吨跌至近期的21-23万元/吨,部分二线厂接近盈亏平衡线。下半年行业新增有效产能有限,需求回暖明确,供需格局会趋于紧张。
盈利端:在碳酸锂50万元/吨的情境下,我们预计公司凭借工艺领先+规模优势,相较于主流固盐厂有1.3-3万元/吨的成本优势,考虑到公司可能通过回收等途径获取低价碳酸锂,在供需格局恶化的情况下,23、24年公司6F单吨盈利3.7/3万元+。
销量端:公司年中9万吨液态6F产能逐步投产,将助推电解液出货持续高增长。
天赐是电解液产业链大化工思路贯彻最彻底的厂商,凭借最完善的“一体化+物料循环”体系、工艺领先构筑成本优势。天赐液态6F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收率更高、单位投资额更低、能耗更低,领先同行1.3-3万元/吨的成本优势,同时凭借“一体化+物料循环”的布局有效保障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原材料端的成本优势。
腾笼换鸟,公司积极布局新增长曲线,LiFSI、添加剂将成为未来公司最大的增长点。
lLiFSI成本曲线陡峭,公司产业化进度、成本控制远超同业,将继6F后成为公司未来几年最大的业绩增量。公司液态工艺LiFSI 较同业高达数万元至十余万元/吨的成本优势,类同16-20年恩捷在“成本+产能优势”下份额大幅扩张,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形。预计23年出货1.8万吨,单吨盈利9万+。
22年底起数万吨添加剂产能将逐步投放,我们预计到23年底公司添加剂产能将达4万吨+,进一步夯实成本优势。
磷酸铁、回收业务亦进入扩张期。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六氟磷酸锂价格降幅超预期、电解液竞争格局恶化。
高镍三元正极深度研究
心驰神往,渐入佳境
电池科技行至中场,高镍三元为性能提升必经之路,预计2023年渗透率有望提速,催化剂来自成本、安全和性能优化:1)成本上,预计镍价持续下行+能量密度提升,三元高镍度电成本有望下降10%以上,与LFP度电差距显著缩小;2)安全性上,材料体系和电池系统两方面均有实质性突破,部分厂商高镍电池可以通过针刺实验;3)性能上,通过工艺优化以及材料表面修饰,高镍三元体系性能优势更加突出,预计2023年麒麟电池和4680电池重磅产品放量,强势拉动三元高镍渗透率提升。
高镍三元正极需求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据车厂和车型规划,预计2022年中/美/欧新能源汽车高镍电池渗透率20%/77%/66%,高镍三元正极需求超40万吨,到2025年中/美/欧高镍电池渗透率30%/78%/77%,高镍三元正极需求超150万吨,预计年均复合增速53%,或为增速最快的正极细分环节。
高镍三元正极在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具备更强壁垒,对应格局更优( 2021年CR5份额86%,高于三元整体的56% ),而头部供应商加速全面迭代,产品具备更优性能和更低制造成本,目前看国内头部厂商规模、技术和工艺设备已经全球领先,尤其是相较海外厂商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头部引领格局持续优化。
投资建议:持续推荐三元正极技术出色,高镍产品深度布局的当升科技、容百科技、贝特瑞、长远锂科等。
宁德时代(300705) 
当下投资价值在哪里?
公司当前与市场存在较大的预期差,主要分歧在于:1)短期来说,市场质疑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时公司价格传递和业绩保障的能力;2)长期来说,在行业持续成熟的过程中,公司的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如何持续?
我们认为短期看,市场简单地孤立了碳酸锂和电池环节,实际公司Q2起价格传递超预期,成本压力低于市场预期,Q2、Q3单位盈利将持续环比改善,伴随中游提前于7月迎来排产旺季,全年出货量也有望超预期;长期看,市场简单的对等了行业产能、产量判断产业即将迎来过剩,实际电池是定制化差异品,公司抓住“研发”和“制造”双管齐下为行业带来降本,始终在下一代产品上拔得头筹,保障自己的市占率。具体来说:
1、一季度业绩低于市场预期,我们看好公司业绩边际反转的判断依据是电池环节Q2新一轮涨价逐步兑现,量快速扩张,Q2迎盈利拐点
(1)价:新一轮涨价兑现,预计Q2电池盈利修复至0.067元/Wh。
2021Q4起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Q1-Q2公司对大客户进行累计20%-40%的涨价,且建立价格联动机制。由于涨价谈判拉锯、以及原材料采购和收货结算造成的时间差,实际体现在报表上的涨幅稍有滞后,但实际价格传导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公司依旧具备强话语权。我们预计Q2报表端售价环比+14.5%,Q2电池盈利修复至0.067元/Wh(不考虑少数股东损益),环比+351%。
(2)量:扩产速度一骑绝尘,客户结构多样且稳定。
公司扩产计划远超同业,预计到2022年底总产能达401GWh,到2025年总产能有望达1TWh。客户结构显著优于同业,公司已基本覆盖国内外主流车企,且多为主供地位。
2、公司龙头地位如何保障?在技术迭代期抓住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下一代产品技术上引领市场。
针对续航、安全性、价格等痛点,公司从材料、结构两方面对电池技术进行持续的创新迭代,率先布局钠离子电池、LMFP电池以及CTP、CTC技术等,永远在下一代产品技术上引领市场。
3、公司竞争优势在哪里?把握制造业本质,研发实力快速转化为制造实力,长期为行业带来降本
公司早已跳出传统制造业固有的盈利模式,定位技术创新的主导者和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者。并依托技术创新维持领先地位、深度供应链管理和极限制造体系降低成本、高品质产品带来品牌溢价、占用上下游资金进而节约资金成本等途径获取超额利润。
晶澳科技(002459))
六边形全能战士
行稳致远的一体化龙头
晶澳科技:稳中求进的一体化组件龙头 
晶澳科技成立于2005年,2019年12月在A股借壳上市。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形成立足于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组件出货连续多年排名行业第一梯队,是国内光伏一体化龙头企业。预计2021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达到40GW,硅片及电池自供比例均为80%,全年出货量达到24GW以上,位居行业前列。
核心优势一:公司治理架构先进,管理能力优秀
公司目前采用职业经理人以及轮值总裁制度,治理架构优于大部分竞争对手。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能够使得盈利能力在公司财务指标考核中所占比例更高,因此在日常经营决策中,公司往往更为看重盈利能力,并通过“以销定产”、“成本定售价”等方式保证盈利能力稳定。轮值总裁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在战略方向上不出现决策失误,同时降低公司经营对单一高管的依赖,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的稳健性。
核心优势二:一体化优势加持下,盈利能力领先行业
公司自2019年回A之后,不断加快一体化产能布局。一体化优势加持下,公司一方面能够保证自身硅片、电池维持较高开工率,降低组件整体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产业链价格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波动。同时,公司在2020年推出182大尺寸组件,并且在之后两年间不断扩大182组件占比。182组件在售价及非硅成本上均具有一定优势,占比提升后能够为公司带来单瓦利润的弹性。此外,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能够为公司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供保证。
核心优势三:品牌、渠道优势确立,推动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
近年来,全球光伏需求呈现“多点开花”趋势,组件企业的品牌和渠道在市场竞争中愈发重要。公司组件产品品牌力在国内外均保持领先优势,无论是从海外可融资性评级,还是国内央企项目中标价来看,公司均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同时,公司已经实现了全球化销售网络的布局,能够为公司未来的渠道开拓奠定基础。在品牌、渠道优势的加持下,我们预计公司市占率未来有望逐步提升至20%,对应2025年出货102GW。
头部组件企业话语权将增强,维持晶澳科技“买入”评级
在品牌、渠道优势的加持下,头部组件企业话语权未来将逐步增强,在后续产业链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将持续受益。公司作为一体化组件企业,2022年即将迎来量利齐升。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09.64/704.96/828.7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04/42.12/56.34亿元,对应2022年4月8日PE为60.84/30.39/22.72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隆基绿能(601012)
卓越的管理层是公司沙场决胜根基
隆基绿能:始于单晶的一体化组件龙头
隆基绿能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单晶技术,2014年收购浙江乐叶后逐步开拓一体化布局。2021年底,公司硅片、电池、组件产能预计分别达到105、37、60GW,组件出货已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预计2022年依旧将保持行业第一的位置。
核心竞争力:卓越的管理层,是公司过去20年成功的关键
复盘隆基过去20年在单晶领域成功的历史,可以发现管理层的战略眼光、研发方面的积极投入、稳健的运营策略,对公司过去20年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在公司成立初期,管理层逆行业趋势坚定选择单晶技术,之后相继通过布局金刚线切割工艺以及向下布局组件,成功让单晶成为行业主流。在研发方面,公司保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坚持“不领先不扩产,不卡脖子不介入”的原则,并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以确保技术领先性。运营方面,公司采取稳健的运营策略,资产负债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并且各项运营指标也都处于行业靠前位置。
差异化的组件电池产品有望成为公司第四次关键战略选择
随着头部组件企业市占率的提升,我们判断未来5年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上。站在当前这一电池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公司于2022年开始大规模扩产电池产能,HPBC技术有望成为公司未来5年继续引领行业的引擎。HPBC的核心优势在于:1)外形美观,在高溢价的分布式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2)电池正面效率高,同时其他电池参数(衰减、温度系数等)具备优势能够为产品带来溢价(0.1-0.2元/W);3)该技术需要精密配合设备共同开发,且对P型硅片品质提出较高要求,有望成为隆基的独家优势。
组件业务品牌、渠道布局逐步进入收获期
公司一体化产能逐步扩张,组件出货规模行业排名第一。公司组件产品依靠高可靠性以及稳定的质保能力,已具备较强品牌优势;渠道方面,目前公司也已形成全球化渠道网络布局。公司前期品牌、渠道布局已进入收获期,未来3年组件业务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1146.41、1428.85、1780.2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41.01、178.98、221.85亿元,对应当前PE分别为32.8/25.9/20.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组件环节市场竞争加剧;高效电池技术进展不及预期;硅片环节竞争格局恶化。
天合光能(688599)
营销为王
差异化竞争下的组件领导品牌
天合光能:老牌组件龙头,长于分布式
公司作为国内老牌光伏企业,过去10年组件出货稳居第一梯队。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公司在组件品牌、渠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过去几年市占率不断提升。相较于其他头部组件企业,公司核心优势在于分布式市场。分布式市场初始投资成本低,组件售价高于集中式市场。公司在分布式市场深耕多年,经销占比高于同行,单电池、组件环节盈利具有明显优势。
向上延伸布局,公司一体化组件盈利将显著增厚
2021年底,公司电池、组件产能分别为35、50GW,硅片、硅料以参股形式为主。近期公司计划投资建设西宁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工业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项目投产后,公司将实现由工业硅至组件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并将显著增厚一体化组件盈利。据我们测算,2023年西宁一期项目投产后,公司一体化组件盈利有望达到0.112元/W;二期项目投产后,2026年公司一体化组件盈利有望达到0.127元/W。
210R叠加TOPCon,产品差异化将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
2022年4月,公司以210技术平台为基础,推出了全新的尺寸产品210R。根据规划,2022、2023年公司210R产能有望分别达到10GW、20GW+。相较于210组件,210R重点针对分布式市场,能够在有限的屋顶面积下尽可能提升装机规模,并降低分布式电站BOS成本以及组件运输成本。另外,公司预计将在下半年投产宿迁三期8GW TOPCon项目,在效率、衰减、温度系数等方面显著优于PERC电池,并能够为公司组件产品进一步带来超额利润。
分布式系统品牌力较强,市占率将不断提升
公司依靠“天合原装”标准以及“天合富家”、“天合蓝天”等多款差异化产品,不断增强其系统产品的品牌力。在全国整县推进的政策背景下,央企大举届入分布式市场,并将推动分布式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公司将依靠自身在分布式系统的品牌优势,不断推升其市占率水平。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99.71、1071.49、1288.80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7.41、64.66、88.54亿元,对应2022年7月25日PE估值为40.7、23.5、17.2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西宁项目扩产不及预期。TOPCon提效降本进度不及预期。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光伏组件行业深度报告
王者荣耀
估值提升进行时
当下市场一致预期对于光伏组件的投资价值仍有重大偏差:市场认为组件环节产能大,竞争恶化,价格战一触即发,但我们认为当前组件环节的市场格局与两年前相比已有重大变化,头部企业通过品牌、渠道、供应链、产品差异化多维度构建起来的壁垒已较为牢固,以致于后发者追赶难度巨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销售、运营和技术进步,产能是否过剩早已不是评判行业竞争格局的主要矛盾。
我们判断在未来两年,组件企业的头部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行业地位仍将持续提升,成为包括下游运营商、EPC公司在内的全产业链统治力及话语权较强的环节,上述竞争力将最终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盈利能力超预期。目前看组件公司对应动态估值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我们认为上述情况将在2022年通过1-2个季度的组件公司业绩超预期得到显著扭转,龙头组件公司正走在估值提升的道路上
短期:硅料降价带来一体化组件盈利改善
2022年一季度起,硅料环节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复盘历次硅料价格波动下晶科能源单瓦毛利的变化,可以发现硅料价格的涨跌基本与一体化组件单瓦毛利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本轮硅料降价过程中,一体化组件企业的单瓦盈利也将随之显著提升。
中期:一线企业技术优势明显,N型时代催生组件产品差异化
2022年是N型电池量产元年,一线组件企业能够依靠一体化优势降本(N型硅片、串焊工艺改进等),在N型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电池技术领先的组件龙头有望为行业贡献差异化的组件产品,持续赚取行业超额利润。
长期:头部组件公司的产业链话语权愈发凸显
终端出货量是评判组件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准,组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销售端,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品牌、渠道布局,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并且最终会反映在各家企业的出货量上。从近几年各家组件企业的出货量可以看出,目前头部公司的先发优势已经确立,并且与其他企业正逐步拉开差距。我们预计2022年组件环节CR5为76.5%,未来组件环节将成为光伏主产业链中格局最优的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看好的是头部组件公司,换言之该环节势必分化,这并非一篇看好组件环节的报告,我们认为头部企业投资价值更为明确。是否一体化并非评判组件企业投资价值的唯一标准,核心还是看出货量,现实的情况是2019年CR5市占率为38.2%,2022年预计为76.5%,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在未来三年将继续强化,头部与二线企业差距会越来越大,而龙头公司的成长性也在于此。
投资建议:组件环节头部集中趋势强化,N型电池逐步崛起的背景下,看好一体化组件企业开启量利齐升趋势,重点推荐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技术扩散导致新技术溢价下降;组件环节竞争加剧。
光伏组件深度报告(二)
N型TOPCon有望成为年度光伏板块投资首选方向
时代在召唤:电池片技术是光伏产业链的战略制高点,新时代序幕正在徐徐展
光伏产业链快速发展的本质是技术驱动降本提效,这一点在电池片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当前来看,2022年的N型组件类似于2016年的单晶组件,已经具备显著性价比优势,同时头部组件企业已启动量产布局、下游业主接受度在持续提升,产品迎来渗透率初步提升。而随着未来降本技术的继续推进,同时产能释放带来的规模效应,将持续拉大N型组件的优势身位,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至主流水平。
最优性价比:TOPCon技术优势显著,是当前N型高效电池技术的最优解
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电池均具备较好发展前景。三者之中,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未来效率具备潜力,且可基于现有庞大产能改造,头部企业将会持续探索,今年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元年。基于我们测算,24.5%电池效率的TOPCon组件可溢价0.1-0.2/W,当前TOPCon电池合计成本约较PERC高出0.1/W,而TOPCon一体化企业成本优势更为显著,合计成本约较PERC高出0.05/W,单瓦利润可较PERC高出0.05-0.15/W,能够显著厚增技术领先企业的超额利润。
躬身入局:TOPCon量产元年,头部一体化厂商产能扩张已展开
目前,领先电池组件一体化企业对于N型高线电池企业已具备产业化布局,并将于2022年推出量产产品。其中由于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预计2022年将会有较大规模量放出,其中晶科、中来等电池组件企业布局领先,两家合计已经开始投放20GW以上产能,预计2022年上半年将实现率先批量出货。此外,钧达、天合、晶澳、通威等厂商均有中试线布局,有望于2022年下半年陆续投产量产线。我们统计21、22年TOPCon扩产将分别达到30、40-60GW水平。
投资建议:首选技术红利掌握者及产业链设备受益方
我们判断,当前新技术渗透初期阶段,N型量产布局领先的企业将有望率先获得高额利润及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其优势地位,建议关注组件电池龙头公司首推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关注中来股份等。而随着后续技术成熟,处于快速普及渗透时,全行业产能产量将加速释放,从而带来配套设备辅材放量机会,建议关注设备公司海目星、帝尔激光、奥特维、连城数控(拉普拉斯)、捷佳伟创、金辰股份;银浆公司帝科股份、苏州固锝;热场公司金博股份、天宜上佳。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竞争格局加剧。
光伏设备
光伏需求持续超预期
光伏级EVA粒子长期维持紧平衡
光伏级EVA粒子是光伏胶膜核心原材料,当前在胶膜成本中占比90%左右,今年以来由于供应紧张价格从2万元/吨再次上涨至3万元/吨,已经接近去年的高点(3.3万元/吨)。
尽管2021年国内投产了80万吨新增产能,但2022年以来国内EVA粒子供需再次紧平衡,价格快速上涨,核心原因在于进口量减少、光伏需求同比翻倍增长。
国内产能快速投放导致国内价格低于海外市场,EVA粒子净进口量持续缩水,从历史高点的30万吨/季度左右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万吨/季度左右,年化减少约28万吨/年。
2022年光伏组件排产显著超预期,国内EVA粒子增量几乎全部被光伏行业消化。2022年以来组件排产同比翻倍增长,对应单月增加的光伏EVA粒子需求约为3.8万吨/月,年化约为45.6万吨/年,消耗了绝大部分EVA粒子增量。
根据我们对光伏级EVA粒子供需测算结果,我们认为2022-2023年光伏级EVA粒子将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2023年可能出现约10万吨缺口。乐观场景下,预计2022-2023年国内光伏EVA粒子供需比分别为122%、120%,与2019-2020年粒子供需平衡阶段一致,刚好能够满足胶膜企业正常生产需求。中性场景下,预计2022-2023年国内光伏EVA粒子供需比分别为101%、94%,2022年光伏EVA粒子十分紧张。
对比光伏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供需情况,我们预计从2022年Q4起EVA粒子将成为光伏产业链上最紧缺的环节之一——Q4光伏EVA粒子产量约为27-36万吨,对应组件产量仅68-90GW,而Q4硅料产量预计约为27万吨,对应组件装机约为104GW。
基于光伏EVA粒子高景气度,我们预计价格有望突破去年高点。EVA粒子在光伏组件中成本占比不到8%,EVA粒子每涨1万元/吨,胶膜每W成本增加约4分,相当于硅料涨价1.5万元/吨。考虑当前国内EVA粒子供需紧平衡,光伏行业需求景气,预计EVA粒子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投资建议:考虑当前国内EVA粒子供需紧平衡,光伏行业需求景气,我们预计EVA粒子价格有望突破去年高点,相关EVA粒子公司将深度受益,推荐:联泓新科(EVA粒子产量约16万吨/年)、东方盛虹(EVA粒子产量约36万吨/年)。
风险提示:硅料产能投放不及预期,高纯石英砂扩产进度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
2022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
需求无太大争议
核心聚焦供给侧
需求无太大争议,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供给侧扩张之后带来的各环节利润再分配
过去2年新能源超级周期中,除少数的环节(非一体化组件、2022年第一季度的动力电池)之外,大部分环节出现了量、利、估值同步扩张的局面。
这种局面将伴随着上游原材料产能投放接近尾声,当下我们对新能源行业需求并无太大的争议(即便是疫情冲击下,电动车产销依然显示出很强的韧性),核心关注点应该聚焦在上游产能投放之后会发生什么。中游各环节“重新切蛋糕”的过程中的受益环节将几乎肯定出现量、利齐升的局面,但另一些环节却恰恰相反,新能源投资的下半场是大分化。
中期策略:聚焦上游产能投放的受益环节——量利齐升
对需求无太大争议意味着未来两三年,新能源行业将持续保持20%-30%的复合增速,放眼A股都是增速最快的成长性行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环节会出现量利齐升,业绩增速远快于行业增速。
这些环节的特征是——产业格局好、议价能力强、过去两年受到压制但聚拢了市场份额,技术、品牌渠道等壁垒不断强化,上游让出利润后这些环节作为中游制造业可以留存利润,继续保持量利齐升。
我们梳理这些环节包括:光伏一体化组件、动力电池、光伏储能逆变器、电池隔膜、光伏玻璃、风电零部件等。
同时我们认为,碳酸锂和硅料行业盈利霸主地位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硅料即便跌到10万/吨,龙头依然有20-30%净利率。碳酸锂价格坚挺将至少维持到明年年中。
中期策略:差异化环节——技术驱动下的渗透率提升
另一条投资思路主要是寻找产品技术差异化的环节,这些领域往往壁垒很高,渗透率的提升意味着该环节可能长期处于供给格局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阶段,这体现了新能源行业的成长性的重要特征——技术驱动,主要方向包括:
电动车正极高镍、锰铁锂、LiFSI、固态电池、碳纳米管的应用等,光伏领域的新一代电池组件技术,风电领域的海风产业链,都将成为差异化思路下的投资选择方向。
投资建议:聚焦量利齐升环节:看好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恩捷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星源材质、德业股份、禾迈股份、福莱特、福斯特等。聚焦产品差异化下的技术实力提升:关注天奈科技、德方纳米、容百科技、晶科能源、帝尔激光、海目星、东方电缆、日月股份、大金重工等。
日月股份(603218)
短期看成本弹性
长期看产能增长
日月股份——风电铸件行业龙头
日月股份是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多品种、批量生产的国内最大的铸造生产企业之一,以生产“厚大断面球铁铸件”见长,处于国内风电铸造行业的龙头地位。公司主要铸造产品有大型风力发电机、大型柴油机、大型注塑机、大型加工中心、大型矿山机械等系列铸件,以球墨铸铁、灰口铸铁和蠕墨铸铁为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年产48万吨铸件的产能规模,最大重量130吨的大型球墨铸铁件铸造能力。
铸件——风电设备重要组成部分,受益于装机增长
风电铸件主要包括轮毂、机架、轴承座、行星架、主轴、齿轮箱箱体等,约占风电整机成本的10%左右。根据中国铸造协会对风电设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测算,每MW风电整机大约需要20-25吨铸件,其中轮毂、底座、轴及轴承座、梁等合计约需15-18吨,齿轮箱部件约需5-7吨。2022-2025年,我国风电在三大需求——风光大基地、海上风电基地、老旧风机改造等带动下,有望新增250-300GW装机,风电铸件需求将持续增长。
风电铸件龙头,规模优势尽显
公司在目前已形成年产48万吨铸造产能的基础上,又启动宁波象山“年产13.2万吨大型铸件项目”,“甘肃酒泉年产20万吨(一期10万吨)风力发电关键部件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届时公司将拥有71.2万吨/年铸件产能,并向80万吨迈进。从事风电铸件行业主要公司中,日月股份产能基本是第二名的两倍,以2020年底产能为例,日月股份铸件产能40万吨,排名第二的永冠集团铸件产能为21万吨,与日月股份相比有较大差距。2020年以前,日月股份凭借较低的单位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毛利率持续领先同行。
后续盈利能力有望回升,“增持”评级
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上涨幅度较大,2021年公司整体销售吨数下降3.29%的背景下,直接材料成本增长了15.19%。不过我们判断,2022年上半年将是公司盈利的底部,后续将从技改升级、提升精加工比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3个方面持续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7.91/60.86/72.25亿元,归母净利润4.27/9.99/12.7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4/1.03/1.31元,PE分别为58/25/19倍,“增持”评级。
户用储能产品深度解析
性价比仍是当前国产品牌的突出优势
核心要点:我们认为在全球能源价格飞涨的情况下,能源格局加速向光伏等新能源转变,其中户用光+储系统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在3-5年之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见报告《欧洲户用储能是增速最快的方向,应把投资储能的重心集中于此》),我们预计未来4-5年户用储能市场年化增速有望超100%。
通过梳理全球主流户用光储产品,我们认为国产品牌已处于加速替代国外品牌的阶段,以华为、阳光电源、固德威、比亚迪、派能等为代表的品牌无论是在产品性能、安装便捷性、界面易用性、容量可扩展性等方面均不次于国外品牌。相比之下,特斯拉、Sonnen、LG、Enphase等品牌具备先发优势以及在欧美用户中更强的品牌力。依托光伏+锂电两大中国优势产业,随着国内品牌进一步出海,海外品牌溢价料将逐渐消失。
海外品牌的另一个优势是在其本土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更加深入,但我们已看到许多国内优势产业出海后在本土化上做得非常出色。固德威、古瑞瓦特、派能、比亚迪、华为等国产品牌均在欧洲、美国、澳洲等地拥有办公室和销售人员,及时的市场反馈加上国产品牌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在把握消费者需求方面也不落下风。
根据我们此前的报告《欧洲户用储能是增速最快的方向,应将投资储能的重心集中于此》,测算未来5年全球户用储能市场将保持年化100%以上的增速,行业高增速叠加优势产业出海,户用储能行业将成为国产品牌的大好市场。推荐标的:固德威、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禾迈股份、昱能科技等。
风险提示
户用储能行业增速不及预期;光伏需求不及预期;全球能源短缺较快缓解。
户用储能
欧洲户用储能是增速最快的方向
应把投资储能的重心集中于此
储能领域投资策略应是将重心集中到增速最快的方向
受到全球能源价格大涨的影响,户用储能市场在欧美呈现爆发趋势,低廉的光储成本使得欧美消费者几乎3-5年之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户用储能在2021年以来在欧美市场以每年翻倍的增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我们将这一领域视作是A股储能投资首选方向。
从行业角度来看,储能最大增量市场在中美欧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达209.4GW,其中新型储能(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等)累计投运规模突破25GW,新增投运规模10GW,同比增长67.7%。其中美国、中国、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0%。
欧洲户用储能一枝独秀领跑全球,德国是最大市场
2021年欧洲电化学储能新增容量超过3GWh,而2020年户用储能新增装机就突破了1GWh,最大市场依次为德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瑞士,德国占据70%以上的新增储能市场,是欧洲户用储能的绝对主力军。目前德国户用储能累计装机已突破50万套,容量突破4.4GWh。
驱动因素:由补贴过渡到经济性为主导,外部催化同样重要
宽松的户用储能补贴政策在储能发展初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缓冲期;去年Q4以来欧洲电价、气价纷纷突破200欧元/MWh;2021年欧盟27国新增光伏并网25.9GW,为户用储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光储系统价格下降、电价高涨背景下经济性出色,德国户用光储系统的LCOE已经比居民电价低近20欧分/kWh。
中国制造是欧洲储能的重要参与者,新能源第四赛道已经开辟
一套户用光储系统价值量主要集中在光伏组件、电池、逆变器,随着容量的提升电池的价值量占比愈发提高。国产品牌在各个权威户用储能统计榜单中已具备一席之地,主要优势在于:产品型号丰富、迭代迅速、功能强大、性价比高。
投资建议:优先选择深耕海外户用光储市场、议价能力强的标的
德业股份、禾迈股份、博力威、固德威等国内储能电芯、逆变器(微逆)公司已凭借良好的产品力和成本优势打入国外市场,海外营收占公司营收的绝大部分(德业除去家电业务),在以欧洲为代表的海外光+储需求高增背景下公司基本面持续景气,有望保持高增速、高毛利,是投资重点布局的环节。
风险提示
海外光伏装机不及预期;能源短缺近期较快缓解。
乘政策之风升腾而起,望浩瀚空间大有可为
美国储能市场巨大
中国企业机会在哪里?
美国是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储能市场
根据Wood Mackenzie统计,2021年美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达到3.58GW/10.5GWh,占全球新增装机约38%,增速连续两年超过200%。2022Q1美国新增装机955MW/2875MWh,同比增速达209%。根据我们的测算,2021-2025年美国储能新增装机年化增速有望达到60.2%,其中户用增速达112%。预测2025年新增装机69GWh,其中表前、工商业、户用各42.6GWh、7.8GWh、18.6GWh。
表前储能装机量大增速快、户用储能持续性强潜力高。
从占比角度,2021年美国储能装机中表前(即电源侧、电网侧大型储能)占88%;工商业约占3%;户用约占9%。从增速角度,2018-2021美国表前储能新增装机年化增速达到177%、工商业约18.5%、户用约69%。2022Q1美国表前装机2.4GWh,环比-45%、同比+282%,主要因21Q4表前抢装所致。同期美国户用装机334MWh,环比+25%,同比+36%,户储需求持续性良好。
政策完善、能源飞涨、电网陈旧共同促进储能高速增长
政策方面,美国提出ITC政策,对光储系统实施退税;FERC841为储能打开了参与辅助服务的大门;加州SGIP政策对用户侧分布式发电实施补贴;RPS配额制则类似于国内的风光强制配储政策。能源价格方面,美国气价、电价2021年以来均较快上涨,目前电价已创下近10年最高值。美国电网陈旧,停电次数和波及人数较多。上述因素均成为促进新型储能发展的动力。
市场进入壁垒高,本土品牌Tesla、Fluence等较为强势
美国市场保护主义甚于欧洲,进入壁垒较高,本土品牌较为强势。户储产品进入美国需至少通过UL9540、IEEE1547等标准,要求较为严苛。2020年美国户储市场特斯拉市占率达73%排名第一,LG市占率12%排名第二,其次为SolarEdge、Enphase、Generac等本土品牌。大型储能方面,Fluence等本土集成商除外采电芯外,在建设运营方面较为强势。
推荐标的
宁德时代为Tesla、Fluence主要供应商之一,中美市场均受益;科士达为SolarEdge主要电池代工供应商;德业股份绑定美国经销商Sol-Ark;禾迈股份、昱能科技(微逆)、科陆电子(电池、PCS)等均在美国有出货。
风险提示
美国光伏、储能需求不及预期;补贴退坡导致需求持续性变差;美国反规避调查等政策风险。

仿人机器人
赋予机器“生命”
机器替人不再是想象
当下市场对仿人机器人的认知仍有重大偏差:目前市场简单复刻工业机器人的硬件构成和技术要求对其供应链进行分析,认为仿人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相差无几。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研发设计角度,还是规模量产角度,仿人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差异非常大,在结构设计、硬件构成、控制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仿人机器人技术壁垒极高,非普通机器人厂家可短期转型。仿人机器人涉及工程学和控制科学,汇集电子、机械、自动化控制及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非简单买来零部件组装就可实现仿人功能。仿人机器人核心设计要求也与普通机器人不同,哪怕是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厂家也很难短期切入。
仿人机器人赋予机器“生命”,高度渗透各行业应用场景,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仿人机器人,经过多年技术的探索与积累,仿人机器人可以实现稳步行走,上下楼梯,跳跃,快速奔跑等功能,应用于野外探查,灾区救援,科技展示,人机相互等场景,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仿人机器人的巨大市场蓝海能否兑现,核心还要看产品量产和成本控制。由于结构复杂,控制性能要求高,仿人机器人成本非常昂贵,现实情况是超过百万人民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同时能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将成为打开市场的关键。
电机、减速器、结构件等硬件环节具备产业链机会,目前芯片以海外为主,软件算法为机器人核心技术,绝大部分公司选择自主研发。1)电机:我们认为仿人机器人50%以上的成本来自于关节,其关节数量一般为25-50个(甚至更多),远超工业机器人(通常3-6个)。如用电机驱动,一个关节使用一个电机,电机用量非常可观,国内电机厂商在性能上与海外厂商差距不大;2)减速器:仿人机器人需要控制自重,更多使用谐波减速器,从性能上来看,部分国内厂商基本可以满足;3)结构件:机构件成本占比为20%左右,仅次于关节,需根据仿人机器人的设计进行定制化生产,作为传统机加工技术,国内厂商可以满足要求。
投资建议:
1.仿人机器人关节数量多(一般约25-50个),成本占比高(50%+),价值量大,电机作为关节里的核心驱动部件,影响关节的输出力大小和运动性能。区别于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需控制整体质量和体积,要求电机性能更高,质量更轻。仿人机器人的规模量产带动电机需求快速爆发,新增电机市场规模有望近千亿元,建议关注国内电机龙头企业;
2.减速器作为仿人机器人关节里的另一核心部件,作为精密的动力传达机构,将电机的转速减速到所需的转速,实现扭矩的增加,直接影响关节的输出力矩和精度。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关节里,通常选择谐波减速器,随着仿人机器人的规模量产,新增谐波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远超工业机器人,建议关注国内龙头企业;
3.结构件作为仿人机器人的“骨骼”,形成机器人的内在基本架构,连接全身结构于一体,承受负载和支撑全身,影响机器人结构的刚度,以及负载大小。我们预计结构件成本占比约20%,需按照机器人结构进行定制化生产,大部分国内机加工企业可满足加工要求;
4.区别于工业机器人,每台仿人机器人需要配置至少一块电池或一套电池模组,电池容量将直接影响机器人正常运行时长。建议关注国内电池性能良好、性价比高的龙头企业;
5.传感器是实现仿人机器人环境感知与交互功能的核心部件,其使用数量或将是工业机器人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通常一台机器人配置一套机器视觉系统,选择性配置一套语音系统,但每个关节都可能配置位置、角速度、力矩传感器等内部传感器,其市场需求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国内传感器、机器视觉龙头企业;
6.机器人壳体作为“皮肤”,覆盖面积较大,将影响其工作场景和环境适应能力,需使用例如硅胶、碳纤维等质量轻、性能好的柔性材料,建议关注国内柔性材料企业。
风险提示:机器人成本控制不及预期,仿人机器人开发进度推迟,应用场景开发不及预期。
风电设备
短期关注零部件企业成本弹性
中长期看好海上风电
回顾历史:驱动风电股票的因子正发生变化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国内风电发展,我们发现新增装机呈现明显的3轮周期:行业萌芽期、稳定成长期、高速增长期。其中影响行业波动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弃风率、风电补贴的变动基本已不复存在,行业周期性减弱,成长性凸显。上一轮周期中,风电股票估值与新增装机周期走势较为一致,近两年风电股票走势则对招标量变化更敏感。
“十四五”期间有望新增风电装机300GW ,招标量将集中爆发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有三大需求来源:风光大基地新建约120GW;海上风电基地新建约60GW;老旧风场改造及其他新建约130GW。整体有望新增风电装机近300GW,年均复合增速17.3%。由于风电项目建设周期1-2年,2025年前需要完成的项目会在23年甚至22年下半年开始大量招标,带动风机价格企稳。
短期关注零部件企业成本弹性,中长期看好海上风电
风电零部件通常产品价格相对刚性,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占比较大。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下降势头,反而提供了企业盈利的弹性。我们假设直接材料价格下跌10%的情况下,主要风电零部件公司业绩都会出现较大的向上弹性。而海上风电在整个风电行业中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其具有可开发资源丰富、距离负荷中心较近两个优势。其中海缆整体需求量和容量关联度不大,特别是主海缆,主要与风场离岸距离紧密相关,在新开发海风资源离岸越来越远的情况下,海缆单位价值量不降反增;海风塔筒(含桩基)需求量长期也有望增长。
重点推荐
短期来看,此前受成本影响较大,一季度业绩较差的零部件公司,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后,有较好成本弹性的,能看到业绩出现逐季改善的现象,重点关注日月股份,大金重工、天顺风能等;
长期来看,受益于海上风电发展,海缆单位价值量不降反增,看好东方电缆;主机方面,海上风电占比较高,半直驱技术优势明显的明阳智能,和在手订单增长较快,出货量迅速提升的运达股份也值得重点关注。
共享储能
共享储能异军突起
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新型储能装机规划高增,独立储能成为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4月全国已有十余省市正式对外公布了储能发展规划,规划的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已近30GW。其中,2021年全国独立储能电站总项目个数超过138个(包括规划、在建、投运项目),总装机规模超过17GW/34GWh。
共享储能是独立储能的最普遍模式
湖南省公布的共享储能电站(包括规划、在建、投运项目)装机量已经达到320MW/640MWh,三期规划800MW/1.6GWh;山东省自2021年5月开启首批储能示范项目申报,同年6月7日公布首批5个调峰、2个调频的储能示范项目,总计规模达520MW/1041MWh。2022年1-7月全国共享储能拟在建及招投标达到112个,其中陕西25个、河南25个、宁夏14个、湖北9个、山东9个,陕西、河南、宁夏项目数量突出。
共享储能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性
对于新能源业主,以租赁形式而不是自己投资建设形式参与配储,减轻了项目的初期资本开支,减小因配储造成的IRR损失。测算对于一个全投资IRR5.74%的集中式光伏项目,采用共享储能容量租赁模式可将IRR保持在5.49%,而若业主自建储能电站,IRR将下降到4.80%,低于融资成本。对共享储能投资方而言,在容量租赁费+调峰补偿这两种独立(共享)储能最为普遍的收益模式下,IRR有望达到7.75%,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9年。
推荐标的:储能电池、逆变器和集成商
共享储能的放量利好国内储能电池、逆变器供应商和储能集成商。推荐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储能电池);阳光电源、上能电气、固德威、德业股份、锦浪科技、禾迈股份、昱能科技(储能逆变器);四方股份、新风光、智光电气、能辉科技、金盘科技(储能集成商);以及储能运营商如文山电力(公用组覆盖)等。
风险提示
共享储能政策力度不达预期;组件、电池价格较快上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增速不及预期。
中信建投王牌研究之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团队:产业视角,紧密跟踪产业龙头,动态梳理技术和市场动向;全球视野,行业内第一批实地调研日韩龙头企业,全面把握全球化技术大趋势;靠谱研究,系列技术深度报告引领市场。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