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万安桥突发火灾,木构桥体大面积烧毁坍塌,仅存部分桥廊与桥头大圣庙。万安桥是国内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98.2米,宽4.7米,因形似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曾有诗云:“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
木拱廊桥的结构极其精巧,“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全桥不用钉铆,只靠木头纵横相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编织成拱。我国现存木拱廊桥100余座,主要分布在闽浙边界山区。2012年,闽浙两省七县共同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安桥就在打包入选的22座廊桥之列。
本期我们邀请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撰写专栏,他关注廊桥几十年,并担任中国廊桥学会副会长。在这篇文章中,他讲述了他和廊桥的故事,并为读者介绍中国廊桥之美。

我和廊桥的缘分
我和廊桥的结缘实属偶然。我原本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福建传统民居的,1991年,我到广西参加第三届中国民居研讨会,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参观桂北民居时,对侗族地区秀丽的田园风光和鼓楼、戏台、风雨桥等民间乡土建筑印象深刻。第二年夏天,我到福建南平市山区收集民居资料,看到了茂地乡茂地村的“瑞龙桥”和宝珠村的“延福桥”等古廊桥,这是我第一次在福建境内发现这种桥上建屋的奇特桥梁。
此后,随着对福建和闽东地区调查范围的增加和眼界思路的扩大,我对廊桥的了解慢慢加深,手里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在心里引起的震撼也越来越强烈。后来,我开始撰写专著《中国廊桥》,选取廊桥最为集中和特色最强的两个中心区域(即闽、浙两省交界区域和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重点调研。
我第一次见到万安桥是在20多年前,一个冬天,当时我到屏南县调研,当地朋友开车带我过去。见到的第一眼就非常震撼,万安桥太长了!它是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达98.2米,宽4.7米,横跨长桥溪,桥面至水面高度8.5米。共有5墩6孔,最大跨度15.3米,最小跨度10.6米。
万安桥全景图
我们在河滩里看到,因为冬季干旱、水位降低,石头桥墩都裸露出来,其中一个里面嵌着一块碑,上面写着这座桥始建于北宋年间,“元祐五年(1091年)庚午九月”,距今已经930多年。
万安桥又名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历史上曾多次焚毁、重建,相传1932年的那次重建中,有一个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所以更名为万安桥。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2个开间,195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桥东头还建有一座供奉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庙,所幸这次火灾中躲过一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万安桥头的齐天大圣庙
漫步万安桥上,可以看到桥面用杉木板铺设,两旁设长凳、靠背栏杆,外置挡雨板。桥中原来设神龛,祀观音,解放后重修时因担心香火会引起火灾,不设神龛。当人们穿过长廊,走下桥头,在桥边观瞻,可见到粗大圆木从墩上并列斜式起架,交错搭置,互相承托,顶排横架为梁,形成桁架拱式。此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用材量大,仅拱与立柱就使用杉木长材430多根,充分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遥望该桥,形似长虹卧波,非常壮观。诗云:“桥接溪渠畔,遥瞻似彩虹。横村连左右,隔水渡西东。雁齿休专美,鳌梁岂羡工。济人传旧政,今日不须蒙。”桥上有13幅楹联,盛赞了长桥飞架的景观和周围的秀丽风光。
粗略回忆,我去过万安桥20多次,最后一次是去年十一,没想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万安桥就烧毁了。那是8月6日晚上10点左右,我刚刚从滇西进行一次小型古建筑考察后回到昆明,就接到了我在屏南县的朋友来电,说要告诉我一个坏消息,万安桥被烧了!我忙问什么时候,她说就是现在。过了一会儿网上的图片就出来了,只见熊熊大火包围着万安桥,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
8月6日晚,大火中的福建屏南县万安桥。央视视频截图
我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深知古建筑的宿命无非是自然朽化、人为损毁和火灾。如果是木廊桥,因为架在水上的缘故,还要加上水灾的因素。千百年来,周而复始,概不例外。从2005年以来,被火烧毁的廊桥就有福建屏南的百祥桥(2006年)、浦城的镇安桥(2009年)、武夷山的余庆桥(2011年)。遭大水冲垮的廊桥就更多了,如福建南平的八字桥(2010年)、浙江泰顺的薛宅桥(2010年)等。我们只能面对着前人的文字记载和遗存的图画、照片发出深深的叹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廊桥的建造与守护
修建中国传统建筑的目的一般具有私有性,如官府的衙门或民间的宗祠、民居。唯有桥梁自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属于民众共有(除私家园林中的桥梁外)。先人们修建桥梁,主要目的是行路交通的方便。考虑到南方多雨水的气候特点,便在桥上加建木质廊屋,让过往行人躲避风雨、乘凉歇息。村旁或村口的廊桥,又为村人聚会娱乐、求神拜佛提供场所。可以说中国廊桥是一种社会化、人性化的建筑。
我国古代建桥修桥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民建,即由单一家族独建或同姓家族合建。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闽浙山区建造廊桥很多采取此方式;三是官倡民修,即由地方官倡导,士绅、乡民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乡绅主持完成。乡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和意愿认购其中的部分或者桥墩。如万安桥正中桥墩上有一块嵌入桥墩的北宋元祐年间的石碑,碑文为:“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也就是说这个叫江稹的人认捐了一个桥墩。
万安桥中桥墩一石块,记载着万安桥桥墩建造的历史——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1年)
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造福大众的善举,爱桥护桥则成为一种良好风尚。建造廊桥要耗用大量木材,为使廊桥在遭受自然和人为损毁后能及时重建,当地人会捐款买山造林,这种专供造桥木材之山,俗称“桥山”。如咸丰二年屏南县百祥桥重建之后,热心公益事业的张永衢等16人集资买下桥西一片山坡,种下杉树,以备修桥时使用,并在桥头立碑对桥山的管理作了规定。如今山上数百株杉木已经郁郁葱葱,参天蔽日。1894年重建百祥桥以及2002年秋该桥修缮所用的木材都取自这片山林。
在廊桥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类人的作用不可或缺,那就是工匠。建造廊桥的工匠包括木匠、石匠和泥水匠,木匠中又有主绳、副绳、木匠、锯匠等之分。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走科举之路才是正途,而建筑工匠则是下九流,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尽管中国建筑历史灿烂辉煌,留下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不朽作品,但哪朝哪代曾经为建筑师立传?
令人欣慰的是,闽浙廊桥有以梁代碑、书梁代志的形式。在建造廊桥的过程中,大都把建桥工匠的姓名与桥梁建造或维修的时间、建桥董事、捐款人的姓名等一起书写在桥屋的梁上。据《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宁德境内现存55座木拱桥,桥梁上书写建桥工匠名字的有42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寿宁县芹洋乡修竹溪上的张坑桥和长濑溪桥,由于所处位置偏僻,桥梁上书写的建桥时间、维修时间、知县教谕的捐奉、建桥木匠、石匠和书梁、地理先生、建桥董事、群众和寺庙的捐款银两等内容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为今人研究廊桥的建造和了解人文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浙南、闽东的木拱廊桥绝大多数出于福建匠师之手。如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现存木拱廊桥17座,其建造工匠多为福建人。闽东木拱桥工匠的群体,有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及东山楼自然村的徐、郑二姓,周宁县礼门乡秀坑自然村的张姓,屏南县长桥镇的黄姓等,其造桥技术代代相传,堪称桥工世家。
2010年11月,屏南县宋代百祥桥焚毁后的重建现场,闽东北廊桥名匠、百祥桥主绳、非遗传承人黄春财介绍进度
随着时光的流逝,健在的造桥匠师越来越少,木拱廊桥的建造曾经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无桥可造的窘境。所幸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施工工艺等工作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福建省宁德市尤其是技艺核心传承区的屏南、寿宁、周宁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重获生机。2009年10月1日,以宁德市屏南县、寿宁县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和村落、村民
廊桥不仅是交通设施,还具有社交、标志、观赏、祭祀等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廊桥内大多设置固定坐凳,桥头建有门屋,有的桥屋还有供人暂住的房间,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落脚歇息的场所。风雨来临时,它是行人避风躲雨的保护伞;天气炎热时,它是行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地处交通要道的廊桥,常常被人们自发地用来摆摊设店做买卖,甚至兼作集市使用。这种集市古称为“桥市”。
万安桥上长廊历来就是老百姓休憩纳凉的好场所
以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为例,以廊桥为中心建有许多商业店铺,底层是一爿爿铺子,二层供主人居住。据当地老人讲,以前店铺更多,主要是药材店、南货店、布店等,还有茶铺。就像近村的路亭里供应义茶和暑药一样,路人到茶铺喝茶是免费的。开茶铺人的工资由村里支出。过路的人多时,一天要烧好几大锅的茶水。桥头的茶铺让过往行人深深感受到主人的盛情和朴实的民风。
村落附近的廊桥,常常成为群众聚会的场所。平时老人在这里谈古论今,儿童在这里嬉戏玩耍,年轻人在这里谈情说爱,有的地方还在规模较大的桥屋里铺台演戏。每逢节假日,这里更是热闹非凡。如每年春节期间,连城县罗坊乡的乡民云集在云龙桥前,走古事、舞大龙,场面非常壮观。政和、屏南、福安等地,有端午节举行走桥活动的习俗,既祭桥神,又纪念屈原。七夕节,女孩子们在桥上乞巧。中秋节,建瓯县步月桥附近的村民都到桥上观灯赏月,家家户户往桥屋挂灯笼,寄托风调雨顺、一家平安的企盼。
在古代,人们认为流水会带走一个地方的吉祥之气,而桥能锁水,使风水变好,因此廊桥还可作为村落水口建筑。如果一个村庄只建一座廊桥,多建造在村寨的水口处,即村口;如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试想,当远方的游子回到久别的故乡,远远望见自家村口那熟悉的廊桥,该会怎样感慨万千;当外乡的旅客踏上陌生的土地,一眼望见富有地方特色的廊桥,该会怎样惊喜不已。
桥与庙的紧密结合也是廊桥的一大特色。福建廊桥中,大部分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或是在桥头独立建庙。祭祀的对象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关公、文昌君、土地公婆等,也有当地乡民才知晓的神灵,如吴三公。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善男信女前来行祀。村民们聚集到桥上祷告祈福,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祷告合家团圆、老少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如同对乡间习俗、祖宗先人的依恋一样,成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千乘桥内的佛龛
因此,可以说,廊桥和村落、村民,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都世世代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万安桥所在的镇叫长桥镇,桥一头的村子就叫长桥村,因桥得名,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和长桥生活在一起,已经是难以分割的了。村民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廊桥。除了前文提到的种植桥林,村民还会在下大雨的时候往廊桥上放置重物。由于木拱廊桥的编木结构,它不怕压,上面压得越重,桥越稳固,反而是水涨高了以后,桥体上浮就容易散架。所以在当地,一旦遇到下大雨的天气,村民们就把家里的床、桌子,还有石头等往桥上搬,增加桥面的重量。

木拱廊桥之最
最后,我为大家介绍几座中国最具特色的木拱廊桥,为大家今后的游学提供参考。最长的木拱廊桥首推本文已介绍过的万安桥,这里就不再赘述。
1、最美丽的木拱廊桥——泰顺北涧桥  
在中国的木拱廊桥中,最美的应是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泗溪是泰顺的古镇,因四条溪流汇聚于此而得名。北涧桥和溪东桥都是“蜈蚣”结构的木拱廊桥,分别位于泗溪河的上游和下游,相距约1公里,结构与造型基本相同,当地人把它们称为“姐妹桥”,也叫“上桥”和“下桥”,溪东桥为上桥,北涧桥为下桥。
中国最美的木拱廊泰顺北涧桥
北涧桥又称北溪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横跨北溪,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桥面上建桥屋29间,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屋的正中三间突起,为重檐歇山顶,斜脊的起翘很高,呈大鹏展翅之状,显得十分轻盈。为防止风雨侵蚀,结构部分用漆成红色的木板封住。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像一幅风景画。两棵古树立于桥头,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抚掩着廊桥及周围的民居,使北涧桥分外古朴典雅。
2、拱跨最大的木拱廊桥——寿宁鸾峰桥
鸾峰桥俗称下党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南北走向。始建年代未详,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1963年修缮。该桥北面桥头建在岩石上,南面桥头用块石砌筑。桥长47.6米,宽4.9米,单孔跨度达37.6米,当为中国现存木拱廊桥单孔跨径之冠。桥屋共有17开间,72柱。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两边有木凳,外面有两层挡风雨板。鸾峰桥跨度大,桥址绝险,都是选择在原始的悬崖峭壁上架梁,坚固异常。鸾峰桥是寿宁现存的最长最壮观的木拱廊桥,也是全国现存的单孔跨径最大的木拱廊桥。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鸾峰桥,在中国木拱廊桥中拱跨最长,达37.6米。
3、文献记载中最古老的廊桥——泰顺三条桥
三条桥是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木拱廊桥,位于泰顺县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横溪上。这里是旧时浙江泰顺去福建福安的必经之道,有四条古道在这里汇合:一条来自长坑,一条连接溪头,一条通往垟溪,一条直达福建。据说三条桥最早曾用三条巨木跨溪为桥,因而得名。另一说是该桥有三条山道相通,故而得名。该桥据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桥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桥长26.63米, 宽4米,桥上建有桥屋11间,两侧置挡雨板,单檐歇山顶,中央隆起,端部微微反翘,形态古朴优美。桥身呈褐色,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浙江泰顺的三条桥
三条桥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在青山夹岸对峙的峡谷中,一桥飞架南北,傲然独立,恰似天外飞虹。桥畔青松拥翠,古道环绕。桥下怪石林立,流水潺潺。站在溪边仰起头观看,古桥凌空,飞扬而不失古朴。依着桥上的廊柱,看游客们在水中嬉戏,一阵阵清风拂过,让人几乎忘却外面的世界。 
4、最奇特的木拱廊桥——泰顺文兴桥
文兴桥位于泰顺县筱村镇西北方向约1公里的坑边村,横跨玉溪之上,当地人又称“村尾桥”。始建时间不详,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1930年重修,1990年村民集资重修。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离水面高11.5米。建桥屋18间,中间三间突起,为重檐楼阁式。桥体漆成朱红色,挡雨木板较整齐完整。由于文兴桥地处开阔的田野,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它的轮廓清晰而又生动。桥上的歇山式廊屋顶尤如一条优美的曲线,高低起伏,檐角飞翘,轻盈飘逸。和泰顺大多数廊桥一样,文兴桥的桥屋中间也设有神龛,供着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不同的是案上还放置一个签筒,上书“神公判吉”。来往休息的人可以抽空求一个签,旁边的墙上挂着签文,完全是免费自助服务的。
粗看起来文兴桥和其它廊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你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通常廊桥的中部都是水平的,而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却是倾斜的。文兴桥是浙南木拱廊桥中唯一一座两头不对称的桥。桥两端分别连接山坡与平地,一头飞檐翻翘,极富动感;一头平铺直述,简洁明快。奇怪的是河两岸的高低并没有不同,桥上的建筑也不觉得歪斜,因此只能说桥在建造的时候就是倾斜的,甚至可能是建造者故意要这样做。所以我们戏称文兴桥为歪肩扭脖桥也是恰如其分的。
我称之歪肩扭脖桥的文兴桥
据传当年文兴桥是由两个师傅同时从两岸开工共同建造的。一位是当地的木工名师,对外地人来抢生意很不高兴,自恃技艺高强,又在本乡本土,故意刁难对方。他在建造中先后两次暗地里把桥基抬高了若干米,并且日夜赶工,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让外地的师傅无法合拢。最后合拢的时候外地师傅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已不可能拆了重建。没想到外地师傅也非等闲之辈,他把中间部分建成倾斜的,这样就把桥给搭上了,合拢后的廊桥居然天衣无缝。为了以示区别,外地师傅开启的廊窗是圆形的,本地师傅用的是方形。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仅两头风格迥异,而且桥身东高西低相错的精美之作,其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无以言表。
抛开文兴桥的传说不论,单看桥的选址和造型就有密切关系,非常合理。文兴桥位于河流的转弯处,山洪暴发时洪水对两岸的冲刷力是不一样的,通常弯道的外侧要比内侧来得凶猛,也就是说处于弯道外侧的桥体容易受到冲击。如果在容易受到冲击的部位将建筑适当抬高,就可避免因山洪暴发冲击桥体而带来的损失。文兴桥正是在桥体容易受到冲击的部位将桥基适当抬高,造成桥体两边的高度不一样。结果是既保护了桥体,又有视觉上的美观,这正是工匠的绝顶聪明之处。可惜文兴桥在2016年被超强台风引发的山洪冲毁,现已按原样重建。
5、最热闹的廊桥——连城云龙桥
位于福建客家地区的连城县罗坊镇下罗村。该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桥身呈褐色,雄奇秀丽。天气晴朗时,整座廊桥清晰地倒映在河水中,正如前人所赞:“云汉月明桥影静,龙潭水澈碧波平”。遇时令变化,常有云雾缭绕于古桥间,桥就像一条腾飞的蛟龙,云龙桥因此得名。
连城县罗坊镇下罗村的云龙桥
云龙桥下走古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当地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每年正月十四日、十五日两天,各房族挑选两个身体健壮、胆量大的10岁左右的男童,模拟故事中的人物,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个扮主角,一个扮护将。扮主角的男童高高地直立在一条铁竿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扮护将的男童坐在一座类似轿子的方形木框架上,以手托主公。每棚古事棚重达400余斤,须用66个壮汉分成三班轮换着抬。古事共七棚,领先的是天官、武将;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霖。走古事着重于“走”,实际上是在跑。第一天为陆地竞走,七棚古事棚在有成千上万人围观的约400米长的椭圆形跑道上竞相奔走,每跑两圈休息一次,神铳一响,又开始下一次跑。如此重复,直到抬者精疲力尽,天官棚与随后的古事棚脱节,方可进村游回本宗祠。第二天的水上竞走更为精彩、激烈。古事棚列队从云龙桥走下青岩河河滩,三响神铳之后,便蜂拥下河,情绪高昂地逆水而走。除领路的天官棚不能超越之外,以后棚超过前棚为吉利。所以抬者拼力相争,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脚下的浪花溅起了两岸的无数喝彩,场面十分刺激。
主要参考书目
1.连德仁主编:《寿宁文物》,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2.政协屏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屏南古代桥梁》,2003年1月(内部刊物)。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闽东虹桥实录》,2003年4月(内部刊物)。
4.刘杰著:《泰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撰文:戴志坚
编辑:王婧祎
运营编辑:温温
看完戴志坚与廊桥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