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前两天有小伙伴看了这篇《全球化已经走向尾声》,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90年代苏联倒下,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后,老美主导的全球化就此开始。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人主导的世贸组织,取代了二战以后的关贸总协定。
我们国家从这个阶段开始,在逐步融入全球化的同时,承接了西方的产能转移,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
这个小伙伴的问题是:在我们加入WTO以来的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全球化背景下,驱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里我们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的粗浅理解,有啥不对的地方,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01 从金本位到信用货币
大家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1971年解体的,这一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又和石油重新挂钩。
脱钩以后的美元,成功摆脱了金本位的束缚,正式开始步入信用货币时代。
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能获得财富的手段,无非就只有两个。
要么在金本位时代,用黄金白银这种贵金属交换,要么通过战争直接掠夺。
美元和黄金脱钩,和石油挂钩以后,意味着美国人可以靠印刷出口纸币,从全世界换取实物财富。
美元的背后没有金银这类贵金属支撑,完全依靠政府信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这也是为啥之前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里面曾经说过。
20世纪最重要的事情是啥,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解体,而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再和石油挂钩。
从这天起,一个真正的金融帝国诞生了,整个人类都被纳入到美国的金融体系,美元的全球霸权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建立的。
如果从全球的角度看,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变成世界货币以后,全球都开始步入信用货币和债务驱动经济的新模式。
这个趋势在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变得越发明显。因为这个阶段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了自己主导的全球化。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二战以后苏联也是超级大国,但是苏联的卢布却没有成为世界货币呢。
因为二战以后美元能变成世界货币,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变相的金本位,在这个体系下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
美国人能这么玩,是因为美国在二战以后有世界最多的黄金储备。我们在《为啥货币国际化难度会这么大》里面,也讲过这个事情。
苏联在二战中消耗很大,不像美国在战后赚了那么多黄金,可以给自己的货币增信。
再加上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搞的市场经济和苏联搞的计划经济也格格不入。
因此在二战以后,苏联虽然作为战胜国,也参与了布雷顿森林会议。
但是出于种种考虑,苏联本身并没有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搞了自己的经济体系经互会,卢布可以在自己的经互会体系下面玩。
也就是说二战以后,实际上世界经济体系按照意识形态一分为二,苏联和老美两个超级大国都搞了自己的一套。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达成,是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解体以后,美国主导的WTO在1995年正式启动。
在老美这套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货币被分成了两种。一个是美元,一个是非美货币。
这里面美元是全球货币和世界货币,这意味着美元信用全球任何国家都认,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买到东西。
非美货币大多是区域性货币,只能在自己国家内或者某个特定区域具备信用,也只能这个区域内买到东西。
依靠美元的储备货币和世界货币的地位,美联储也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世界央行。
我们之前在《为啥达成货币霸权难度会这么大》里面,也曾经讲过这个事情
在美联储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世界央行以后,可以说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
因为美联储加息降息、以及宽松紧缩的动作,对世界经济和流动性影响很大。
原因也简单,我们知道各国想要刺激经济,往往在经济下行期央行会搞宽松,这时候资产价格上涨,经济也同步复苏。
在经济出现过热,通胀高企的时候,各国央行通常都会搞紧缩收紧货币政策,这时候需求被抑制,经济也同步放缓。
只不过由于非美货币是区域性货币,所以各国央行能影响的,只是自己国家区域内的货币宽松或者紧缩。
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联储作为世界央行,影响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宽松和紧缩。
从历史上看,每次美联储紧缩周期的时候,都有国家或者区域会出现经济危机,导致它们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在一收一放之间,美元资本可能就会通过几年一轮的美元潮汐,割了发展中国家的韭菜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拉美那次剧烈的金融风暴》和《97年的那场大鳄狙击战》里面讲过的这两次。
02 信用货币时代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和石油挂钩,世界正式开始步入信用货币和债务经济时代。
老美也从这时候开始,步入可以靠出口纸币来换取实物财富的新发展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老美瓜分了苏联遗留的资产包之后,又开始自己主导了全球化进程。
这个阶段以后的美国作为消费国,通过印钞增加自身负债和贸易逆差的方式,给全球生产国提供消费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老美的贸易逆差和债务水平,都在快速提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提出过一套债务经济学理论,说得就是这个事情,我们在《债务也是一种武器
》里面也曾经提到过。

在这个阶段,除了全球货币被分为美元和非美货币。在后续的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也根据其经济结构,被分成了生产国和消费国。
大家知道在二战之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产能曾经一度占据了世界的大半。
但是在二战以后,随着欧洲和东亚国家的战后重建开启,美国开始了产能转移的过程。
不管是二战以后美国向德国日本韩国转移生产,九十年代前后向东南亚中国这边转移产能,本质上都是这个逻辑。
可以说除了老美国内必须保留的高科技、军工以及金融互联网等高端服务业,其他中低端制造基本全部外迁。
这些中低端制造业产能提供的日常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基本都转向了从其他生产国进口。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美国从不同经济体的进口份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在1970年代以前,美国主要是从欧盟和日本进口。这个阶段美国人通过一系列战后重建计划,扶植了欧洲和日本的产能。
到了1970-1985年,在中低端产能向劳动力成本洼地转移的过程中,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逐步取代欧盟的份额。
到了1985年以后,供应链又逐步开始转移到中国,中国又逐步取代了之前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
这几个时间段老美进口金额中不同经济体的占比,差不多对应了老美二战以后供应链转移的过程。
我们知道目前全世界的生产国,目前主要集中在东亚。这些国家发展初期的特点都比较一致,都是出口导向型生产国。
出口导向型生产国要参与美国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就必须持有美元外汇,不然就无法从事国际贸易。
这些非美生产国的美元外汇怎么来的呢?通过出口实物商品,从老美那边换来的。
通过出口或者制造实物商品,换取美元外汇,这部分出口换来的美元外汇到手以后,分了两块用途。
一方面可以拿这些出口赚来的美元外汇,参与全球国际贸易交换中去。
另一方面可以用这些美元外汇做央行的储备,做发行自己国内基础货币的抵押物。
你出口积累了多少美元外汇储备,意味着你创造了多少实物财富,二者是相匹配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看到的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这类东南亚经济奇迹,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崛起的。
之前在《为啥获得货币霸权的难度会这么大》里面,我们也曾经讲过这个事情。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融入老美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之后,也学习了这套模式。
先是通过出口商品换取美元外汇储备,再拿这些美元外汇储备,做发行基础货币的抵押物。
可以看出在2001年入世以后,伴随着出口贸易的大发展,我们外汇储备也出现了高速增长。
可以说直到2014年之前,我们发行基础货币的抵押物,主要还是美元外汇储备。
这是我们在《为啥老美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会这么剧烈》里面,曾经讲过的事情。
伴随着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我们用外汇储备做抵押物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出现了高速增长。
这些基础货币再经过房地产部门的信用放大,形成了我们高速增长的M2。
大家感觉在2001年入世以后,伴随着外贸出口不断增长,资产价格也在逐步提高,货币购买力却出现了贬值就是这个原因。
03 债务和信用扩张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开始脱离金本位变成信用货币。
美元变成信用货币以后,意味着用美元做外汇储备,发行基础货币的那些生产国,也步入了信用货币体系。
我们在《货币和债务是问题的一体两面
》里面说过,在信用货币时代,债务和货币是问题的一体两面。

信用货币的本质就是债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债务和货币的规模也是同步扩大的,二者同生共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债务和货币也在扩张。在债务萎缩的同时,往往意味着经济的萎缩和货币的通缩。
因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当债务不再增长的时候,意味着货币也就没办法继续扩张,整个社会经济也就陷入了停滞。
只不过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只要美元信用还在,在拥有货币霸权的背景下,老美想要搞债务扩张是相对简单的。
只需要通过发债印钞和贸易逆差的方式,就可以轻松做到债务扩张这一点。只要老美信用没有被打破,这个游戏就可以继续。
在老美债务水平和贸易逆差提升的过程中,也在向全世界生产国提供消费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在《债务也是一种武器》里面讲过的,格林斯潘提出的债务经济学。
所以我们看到美元成为信用货币以后,在这种债务经济驱动的模式下,老美的债务越来越庞大。
由于主权信用存在差异,这种发债印钞的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做不到的。
因为后发生产国的货币,不像美元一样是国际货币,所以它们根本没办法这么玩。
这些后发生产国发展经济采取的模式,是通过出口实物商品和资源,换取美元外汇。
之后拿着手里的美元外汇参与国际贸易交换,同时用结余的外汇储备做抵押物发行基础货币,之后通过房地产部门做信用放大。
为啥生产国发展初期就必须要辛苦打工,赚取美元外汇储备以后,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呢?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如果想要运转起来,就必须打通投资--生产--销售--在生产的循环。
当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道理就像一个人想要投资做买卖,手里面首先需要有本钱,没有本钱你还投什么资。
通常要赚到这些本钱,在你没钱只有一把子力气的时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
出卖劳动力有了一些积累以后,就可以开个饭店或者小超市做买卖,脱离靠出卖体力赚钱的生活。
这就是太史公在史记里面曾经说过的,无财作力,少有斗智。这点不管对国家还是个人,其实都是适用的。
对于国家来说,当你一穷二白没啥积累的时候,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完成原始积累。
因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生产很多中低端产品有优势。这时候发达消费国会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你这边来。
有了一定原始积累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投资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工人提高他们的收入。
这些工人有钱了以后,也要想着消费改善生活啊。这时候国内的消费也逐步起来了,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这些出口导向型生产国赚来的美元外汇,除了一些变成行业从业者的收入,一部分可以用来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
剩下的结余部分可以作为外汇储备,成为国内发行基础货币的工具和抵押物。
后续的经济发展和债务提升,是通过房地产这个渠道做信用放大以后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通过美元外汇储备发行的基础货币,我们可以看做是生产国赚来发展经济的资本金。
通过房地产这个通道信用放大以后,获得的资金和同步增长的债务,我们可以看做是生产国为了发展建设,向居民部门从未来借的钱。
04 金融的跨时空转移
年长一点的人应该都知道,在90年代我们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前,国内普通人的收入并不太高,万元户就已经是高收入了。
在我们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后,普通人的收入有了非常快的增长。
这部分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外贸的增速是正相关的,这里面原因也非常简单。
在我们刚刚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时候,高速增长的出口加工制造业,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个阶段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很高,曾经一度高达60%,整个外贸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也很多。

在整个对外贸易行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行业的从业人员自然能从中分一杯羹,

和进出口同步增长的,还有投资的高速增长。
这部分投资的高速增长,是过去二十年我们看到国内制造业大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来源。
这部分投资高速增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以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分界点,其实分了两个部分。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加工制造业,这部分钱的来源和外贸高增速息息相关。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和城镇化息息相关的。
这个阶段的资金,是外贸积累的资本金通过房地产这个渠道放大以后,向居民部门从通过金融手段未来借来的。
金融这玩意听起来高深,但其实简单也简单,用大白话说就是变着法子跨时空借钱融资。
比如东南亚人要修条铁路来问我们借钱,这个就是金融跨越空间借钱的功能。
再比如你买个房子,付了三成首付以后从银行贷款七成,贷款期限是三十年。
这等于说你把未来三十年的钱,借到现在来花。这就是通过金融手段,跨越时间借钱的功能。
大家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搞经济建设,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从国家发展经济的角度讲,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通过对外贸易积累原始资本,之后把这部分原始资本通过房地产部门信用放大。
借助金融跨时空转换的功能,把居民部门现在积累的财富和未来创造的财富拿到今天来用,加速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2003年房地产行业也很快被定位成支柱产业。
房地产之所以被定位成支柱产业,一方面是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消费。
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有了财富积累以后。房地产和城镇化,也是多数后发生产国最有效的信用放大工具。
通过房地产这个渠道,国家可以向居民部门借未来的钱搞投资搞建设,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05 隔壁老王的故事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不少人看不懂,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假如说你家隔壁的老王在一家出口企业打工,攒了30万块钱,之后拿这笔钱买了套100万的房子。
这里面的30万是老王辛苦劳动攒下的积蓄,剩下的七十万是他从银行贷来的,还款期是三十年。
等于说买了这套房子以后,老王过去攒下的积蓄三十万花掉了,还通过信用放大从银行贷了七十万,锁定了他三十年现金流。
这里可以看出,贷款买房本身是有信用放大作用的。也是一种通过金融手段,跨越时空从未来借钱的方式。
你手里只有三十万积蓄,但是通过贷款买房这个操作向未来借钱,给市场上增加了100万的货币。
这一百万块钱,部分会流入下游的各个行业,成为这些企业的收入和员工的工资。
部分会通过地价流入地方政府部门的口袋,成为地方政府部门投资搞各种基础设施,给公务员发工资的钱。
为啥说房地产是最大的投资呢?因为伴随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地价和各种成本大概率会越来越高。
只要人口红利还在,城镇化过程中接盘的新市民还够,那么地价和房价必定是不断升值的。

为啥说房地产是最大的消费呢?因为房地产下游可以带动钢筋水泥建材等上百个行业。
居民部门买房以后,钱会流入到这些下游行业员工的口袋里,刺激经济的正向循环。
如果把老王看做是整个居民部门,你会发现通过房地产这个渠道,居民部门不光花掉了自己之前积攒的积蓄,还从未来借了一大笔钱。
居民部门的积蓄和从未来借来的钱,通过银行贷款这个金融手段,通过跨时空转移的方式被拿到了今天。
这些钱部分流入房地产下游上百个行业,成为这些行业的收入以及从业者的工资。
部分流入政府部门的口袋,成为地方政府搞各种基建项目和地方上公务员们发工资的支出。
这些钱不是凭空来的,本质上都是居民部门辛勤劳动的结余,以及居民部门向未来借的钱。
这些向未来借的钱,也都需要居民部门在未来三十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偿还。
在过去很长时间,驱动债务增长和信用扩张的主力行业,其实可以说是房地产行业。
因为只有这个行业,才能让居民部门掏出积蓄的同时,锁定未来三十年现金流。
虽然搞基建也可以提升需求刺激经济,但是搞基建本质上是政府部门借债刺激需求。
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并没有办法产生可以还债的现金流,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收益。
这些搞大基建借的债,最终还是要通过房地产卖地的方式,让居民部门来负担。
当然了,现在居民部门债务越来越高。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又通过资产证券化搞了基建REITS。
不过这类产品最终还是要卖给居民部门,才能实现债务的转移,所以理论上和房地产是一回事
这个通过居民部门,向未来借债驱动经济的模式能继续下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是居民部门的人口红利还在,这样才能保证后续能够接盘的人足够多,
一个是居民部门的收入不断增长,能攒的出首付的同时,收入增长的速度要比债务利息的增长速度快。
如果短期内攒不出首付也不要紧,还可以通过六个钱包来凑。
但是收入增长的速度,一定要比债务利息增长的速度快,才能继续下去。
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个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除了居民部门债务越来越大,居民收入增长有点跟不上。
另外一个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红利消退和老龄化加速同步到来了。
06 利率水平越来越低
我们前面说过,在目前全球债务经济模式和信用货币体系下,经济增长伴随的就是整体债务的持续增长。
债务一旦停止增长,经济增长就会停滞。这是我们之前在《为啥房地产开始松绑了》里面,曾经讲过的事情。
伴随整体债务不断增长带来的问题,是每年整体要支付的利息会变得越来越庞大。
债务想要可持续不出现违约,很重要的就是债务人即使不还本,也要能还的上利息。
这时候要么债务人的收入需要出现相应的增长,要么利率水平整体要出现下降。
收入这东西不是你想增长就能增长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世界分配的问题。
我们之前在《问题出在世界分配》里面,也曾经讲过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再加上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的GDP增速必定是越来越慢,人们的收入增长也会随之放缓。
道理很简单嘛,国家经济这张大饼能快速做大的时候,个人能分到的饼才会增长。
国家这张大饼没办法快速做大了,增量开始放缓了,能分到个人手里的增量自然也就少了。
如果说收入增长变得越来越难,那么可行的手段之一就是,债务继续增长的同时降低利率水平,让收入和利息的增长相匹配。
这就是为啥我们会看到,在人类社会步入信用货币时代以后,虽然中间有过短期或者中期的利率抬升。
但是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债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体的利率水平长期看却越来越低。
不管是美国这种印钞扩张债务的国家,还是后发生产国通过居民部门向未来借债搞建设,在这个问题上都很类似。
伴随着整个国家债务水平越来越高,利率水平拉长看却变得越来越低。
不过虽然利率水平越来越低,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债务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啊。
如果收入水平没办法继续提高的话,债务利息对居民日常现金流的挤占作用是很大的。
所以生产国通过居民部门向未来借债搞建设,会带来起码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有个问题,就是会降低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
很多人之前都奇怪,天天听说要提高消费搞内循环,可为啥内需想搞起来怎么这么难。
原因也非常简单,二战以后大多数后发生产国的发展模式,基本都是通过出口导向积累资金,之后通过居民部门向未来借债的模式。
居民部门借了这么多债,每个月偿还债务利息需要花的钱,就已经占据了每个月收入和现金流的大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没办法通过逐步占据产业链上游的高端制造,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就很难继续提高。
收入没办法提高,大部分收入又被债务利息挤占,也就很难会有更多的闲钱,花在消费上面。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看到,在过往进出口和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增速始终没有前两者那么高。
想要在未来打造内循环体系,让老百姓更多的消费,就需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让大家有更多的钱可以花。
这个阶段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方面是向新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是进行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继续往产业链上游攀爬。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因为新兴产业和上游的附加值比较高,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不过由于高端产业链上游的市场,容量就那么大。你多吃一口,别人就会少吃一口。
这个情况就像我们在《问题出在世界分配》里面,曾经聊过的一样
所以我们才看到,最近几年在我们努力攀爬产业链升级的同时,各种外部贸易冲突也来了。
而且转型这个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新兴产业的体量想要在短期内替代房地产支撑经济增长,暂时还做不到。
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时段,很多人很多行业都会遇到阵痛,觉得非常难受。
尾声:
在二战以后美国构建的世界贸易体系里面,整个世界的经济都是通过债务和信用货币来驱动的。
美国这类消费国,可以通过货币霸权和印刷纸币,以及领先的高端科技产业,从全世界各国攫取实物财富。
而后发生产国主要是通过出口实物商品,赚取美元外汇储备,之后通过房地产向居民部门借钱信用扩张的方式,获得快速发展的。
多数生产国由于从事中低端制造业,手里也不掌握货币霸权,无法靠印刷纸币换取实物财富。
因此只要还在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里面玩,短期依然摆脱不了通过实物财富换取美元外汇融入全球化。
之后通过结余的美元外汇储备发行基础货币,再通过房地产行业向居民部门借未来的钱,在国内投资刺激经济的循环。
所以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多数后发生产国依然是通过居民部门向未来借债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我们之前在这篇《为啥房地产开始松绑了》里面,也曾经讲过这个事情。
而这个模式能持续多久,最终取决于居民部门对债务或者说债务利息的承受能力。
这个刺激模式的尽头在于,一旦居民部门抗不动债务了,又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停滞。
所以在走到这一步之前,需要做的是找到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替代之前的传统路径。
在技术突破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之前,做到这一点恰恰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技术突破需要基础科学的突破,而基础科学在二战以后已经很多年没有突破了。
另一方面产业不是你想升级就能升级的,因为《问题出在世界分配》,老美这类超级大国会在中间围追堵截。
当然了,这里我们肯定是希望国家能有大智慧,尽快突破这个转型阵痛期,找到一条经济增长的新路。
因为我们身处华夏大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的发展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只能相信国家的智慧,也只能相信国运,相信明天会更好。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