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我们都需要勇气关注我*
【按:读友们好,谢谢大家的关心和问候,我身体没问题,只是因大家可能知道的原因暂时不能写作原创。我会保重自己,请大家不必太担心,更请大家不离不弃等我归来。感谢大家,祝福大家,愿天佑良善。】下面是今日转载:
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当地时间8月30日夜间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天晚上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戈尔巴乔夫是个有争议的人,有人说他是叛徒,也有人说他是改革先驱。
就组织而言,他无疑是背叛者,无论他的主观意愿如何(直到去世他也不承认自己背叛了社会主义),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亲手葬送了苏联。
1990年10月15日,当戈尔巴乔夫戴上那个政治意味十足的奖牌——诺贝尔和平奖时,他沉浸在为人类带来和平的快感中,他认为这一切与政治无关。
在曾经的对手欢快的掌声下,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坚信,西方承诺中的自X、民X、发达的苏联时代即将到来。
戈尔巴乔夫用一种自残的方式让世界结束冷战,他以为这样能换来西方的理解,给予苏联经济上的支持,政治上的包容,帮助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走出泥潭。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1991年12月25日,他被迫辞去苏联总统,苏联解体。
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戈氏自己也认为是叶利钦为代表的的阴谋家们篡夺了改革成果,只有历史会告诉世人,这是一个迷航的引领者错误抉择后造成的必然结果。
戈尔巴乔夫一生回顾:
早年戈尔巴乔夫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曾试图进入苏联检察院,但没能如愿,因为当时新出规定,应届生不能进入中Y司法机关工作。不得已,戈氏选择去了家乡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任职。
正是在那里,戈尔认识了恩师阿库,当地的一位领导人,阿库对这位从莫斯科回来的高才生非常重视,想方设法让其担任当地团委官员。
1960年,阿库成为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一把手,而年仅29岁的戈尔巴乔夫也成了该地区团的最高领导人。
仅仅过了4年,也就是1964年,苏联迎来官场地震,勃列日涅夫发动“宫廷政变”,赫鲁晓夫被迫退休。戈氏的老师阿库,是发动政变的重要成员。
随后,阿库来到莫斯科,成为核心大员。而戈氏,也水涨船高,成了斯塔夫罗波尔地区的二把手,并很快升为一把手。
阿库有次提醒到莫斯科开会的戈氏,“你个地区一把手,到了这里,不去跟老板汇报一下工作,像话吗?我听接待办的老弟说你从没提出过这方面的需求。”

常年混迹官场的戈氏这才反应过来。苏联太大了,不在勃列日涅夫面前露脸,就算你是地方大员,也未必能进勃列日涅夫法眼。
于是,戈氏终于上道,搭上了勃列日涅夫这条线。
戈尔巴乔夫的家乡位于苏联南部,这里有个特点,不仅农业发达,而且风景如画,很多苏联领导人喜欢到这里度假。
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戈氏有机会利用私人身份接触苏联上层人物,其中就包括安德罗波夫
1970年开始,戈氏主政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作为地方大员,戈氏竭尽全力保障到当地度假的莫斯科高官,给莫斯科的老爷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戈尔巴乔夫有个优点,他口才极好,说话风趣,不失智慧。同时,作为年轻干部,工作颇有冲劲,他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广新生产技术,把当地农业搞得有声有色。
在老气横秋的苏联官场,戈尔巴乔夫绝对是一股清流。
尽管安德罗波夫不分管农业,但骨子里也是改革派,他非常认可戈氏的一些做法,对后者颇为欣赏。
戈氏也觉得安德罗波夫不错,所以,每次对方休假的时候,他都会同步休假,以私人身份陪安哥在当地游山玩水。就这样,这对忘年基友在荒郊野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1978年,当47岁的戈氏回到莫斯科时,苏联帝国看起来仍在巅峰,但偌大的帝国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一是干部老龄化问题突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终身制,来到1979年时,帝国上层老龄化问题严重,当时,上层平均年龄为70岁,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
来看张照片。隔了半个世纪你都能体会到这个国家的呆滞。
大家都抓着权利不放,思想僵化,利益固化,一潭死水。
二是腐败横行,从上到下,追名逐利、特权横行。
在勃列日涅夫带头下,苏联上下贪腐成风。
三是经济虚弱。尽管苏联军队仍能摧枯拉朽地拿下阿富汗,但无法掩饰苏联岌岌可危的财政赤字。
来莫斯科的头几年,戈氏尽量做好自己的事。他的低调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
1982年11月12日,几度昏迷的勃列日涅夫终于撒手西去,两天后,戈尔巴乔夫的好友,安德罗波夫成为苏联话事人。
安德罗波夫是第一个登顶权利巅峰的前克格勃领导人(后面当然是普帝)。他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信奉列宁那种清廉政治。
因此,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纪律、改进作风。他出手狠辣、刚正不阿,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底,仅苏共中Y、政府部长和州党委第一书记以上的高级干部,因贪污受贿或渎职而被撤换的就有90多人,包括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等人。150个州级领导人中,47名被撤职。
他还十分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反复强调苏联改革势在必行,有手腕,有魄力,改革得到了民众大力支持,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198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和完不成计划的状况;农业生产也有发展,农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长了5%;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指标有所改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5%。此外,职工和庄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均有较多增长,市场供应也有了明显改善。
一切看起来都在变好。
安德罗波夫因此被苏联人民看作是当代的彼得大帝。时至今日,安德罗波夫在前苏联地区国家的评价仍然很高。
这期间,戈氏鞍前马后,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还为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提了不少意见。
更重要的是,在安德罗波夫有意安排下,戈尔巴乔夫出现在各种关键场合,俨然成为安德罗波夫改革政策代言人。
很遗憾,安德罗波夫的青春被勃列日涅夫耽误了,上任时,已经年近70,而且患有严重肾病。结果,执政仅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安德罗波夫于1984年2月9日病逝,享年70岁。
73岁的契尔年科上台,但并没有坚持多久,仅仅干了13个月,就因病去世。
在短短的几年内,苏联换了好几个舵手。
频繁地更换,导致帝国动荡不安,精英们意识到,必须要找个年轻人了。
1985年3月11日,戈氏正式成为苏共一把手,9天前,他刚刚度过54岁生日。
这个年龄,几乎比自己的同事年轻20岁。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但年轻也会付出很多代价。
对于改革,当时的苏联社会是有共识的,尤其是经历过安德罗波夫的铺垫后,“不改不行”已深入人心。
他到西方国家访问参观,光国家光鲜靓丽的一面,他几乎看不到缺点。回国后,反观内部,却看不到优点
为了让苏联更好,他用三招改革,没想到竟然将帝国掀翻在地。
搞“新思维”,推动指导思想多元化,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D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要搞所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据说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为了配合他的“新思维”,大搞“全面公开”,揭苏联的老底,口号挺漂亮,“让人民知道一切”、不留“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实际上成了专门揭疤晾短,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的工具。
大量非法刊物涌入市场,所谓的内幕横行,人们的思想陷入混乱。舆论风暴最终演变成否认历史,否认英雄的狂潮,狂潮一度影响到东方某神秘大国。
最致命的是搞“军队改革”——军队国家化。从削减军费开始,进而对军队使命任务和体制编制进行调整。他削减了约8万名政治军官,撤销总政治部,并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主动放弃对军队的领导。
1991年“8·19”事件,进入莫斯科的空降兵部队、克格勃“阿尔法”行动小组拒绝执行上级命令,调转枪口,支持“民主”和叶利钦。
从1989年后开始剧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一个个国家离苏联而去,最终,苏联这个庞大帝国,于1991年12月26日宣布解体。
2008年,戈氏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大倒苦水:“美国人承诺,在‘冷战’结束后,北约的边界不会超过德国,而现在中欧和东欧的一半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美国当初的承诺到哪去了?”
对于俄罗斯人民,2005年,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之一,这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苏联的解体,对东方神秘大国来说如释重负,并开始了对未来改革的深刻反思。(图文来源:走向科学)
原创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