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成语,字字温柔,匆匆一瞥,便念念不忘。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最近很喜欢的成语:
深田咏美,指深居于远离闹市的田园,咏赞美丽的乡土风光。
。。。。。
我猜看到这边,已经有暴躁老哥准备拉到评论区说些“优美的中国话”来问候了:
垃圾小编TMD瞎科普个啥?
你傻X吧?没东西发可以不发!
我X你XX的,这种一眼假的东西都好意思搬运来分享?
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
确实,懂行的“老司机”,当然知道这根本不是成语。
就算是不懂的人,动手搜一下也理解了,这就是一个日本AV女优。
如果说这是哪个网友某天突发奇想整的烂活也就算了,离奇的是这并不是孤例。
我发现这系列图片就像从工厂流水线出来的一样,有着相当统一的美术风格:以一个日本人名作为成语,配以精心制作的山水风光,加上一段胡编又唯美的文案, 在某些平台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小众成语”,实在是有点毁三观了。
不得不感叹包装的重要性。
你看,就连 “臭不可闻”的野兽先辈,也褪去了gay片里拙劣的演技,重新散发出小清新的芬芳。
我按时间顺序查了下这一系列图片的源头,发现最早的一张应该是出自这里:
不瞒你说,这也是个日本人的名字。
以前还看人说,羽生结弦这四个字在中文的意境里真是美极了。底下一通分析,说其中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这么好听?
当时还没有多少感觉,觉得这是他们戴上了粉丝滤镜进行一番过度解读的结果。现在看着一个又一个日本人名都被忽悠成唯美的成语了,搞得我都差点就信了。
不得不说,大家“望文生义”的联想能力属实牛逼,感觉都是高中语文课阅读理解能拿满分的人才。
02.
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误打误撞造缔造出了这一出出“后现代荒诞喜剧”,事情还得从2018年的知乎说起。
起初,有个问题是“有哪些比较小众的成语”,题主希望是一个一说出来就能秒杀一片非文科生的那种,简称“装逼利器”。
有人在下面回复:如月千早。
答主不仅写了释义,还附上了来源,出自曹操的《短歌行》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看着非常有说服力。
但仔细一想又好像不太对劲,且不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怎么提炼出“如月千早”这四个字(毕竟千和早都没出现在文本中)。这72厘米的“古代计量单位”也闻所未闻,触及了不少人的知识盲区。
——至于真相嘛,其实是因为这个动漫角色的胸围是72厘米。
所以说到底,答主很明显是个玩梗的“老二次元”。
但路人们不懂啊?加上人家的一通“解说”,一下子就脑补了一个美妙意境。
必须承认的是,哪怕今年是那英发表重要讲话十一周年,也确实有一些网友需要用一些逼格高的词语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抄写好词好句那样,看到些时髦度高的词就作为“备选文案”。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如月千早”就被各种营销号顺手牵羊,直接简单粗暴加进自己精心整理的美感词汇中。
一个比一个图做的更好。
一个比一个解释地有理有据。
更好笑的是也不知道从哪个人开始把“事物“写成“事务”了,以至于后面抄的人把错别字也原封不动抄了。
一传十十传百,在大数据的推送下,不明真相的群众们很快就被忽悠瘸了。
原本小圈子的梗经过无数次搬运,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景象,多少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你看“文艺青年”们很快学以致用,将这个成语融合进自己矫揉造作的青春伤痛文学中,看得让人尴尬到用脚趾在地上抠出三室一厅。
实在绞尽脑汁也融不进正文里的,只好用来在文案中点明主旨。
曹操成为了这次事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之一。
如果他看到今天这一幕,应该会和鲁迅发出一样的感叹:这话不是我说的。
胡适说过:不要因为配着伟人的照片,就随便相信网络上的名言佳句。
同理可得,不要因为配上一张优美的图片,就把网上流传的日本人名字当成语用了。
当然,这一系列的事看下来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装逼需谨慎,至少,要先查一下百度。
你说是吧?
03.
只能说哪里都不缺乐子人。一个个日本名字硬生生被很多人解读出好多唯美的意境,由此发散,好多网友开始了再创作,纷纷加入了这场玩梗的狂欢中。
比如同样是本家《偶像大师》里的天海春香,就被大家赋予了新的意义。
隔壁《偶像大师闪耀色彩》的角色也纷纷中枪:
其他二次元角色,也被网友们一一解构:
受到启发,喜欢史努比的粉丝觉得查理布朗也应该是个成语。
#游戏假新闻速递#也虽迟但到,分享了一波冷门但惊艳的成语。
一时之间,网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至于那些脾气暴躁的呢,已经开始用成语“直抒胸臆”了:
借这个机会,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刚编的唯美成语:V我50。
这个成语出自《垦德纪》,是宋代著名美食家哈兰(号山德士居士)所著的一篇散文集。
这个成语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表现出当代人和群友们在星期四的时候彼此间真挚的情感。
只能说我永远追不上网友的想象力,当自己还在满足于编成语的时候,他们现在已经进化到编古文了。
04.
玩梗归玩梗。
“一个谎言被传了一百次就会让人深信不疑”这种事情,现实中并不少见。
就像这位网友回忆的那样,曾经零几年的时候,网上流行很多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谣言:
不是新浪大股东是日本人替日本政府给中国人洗脑
就是日本人从来不看自己的动画片特意晕倒中国来毒害青少年
这时候有个小机灵鬼突发奇想想测试一下大家的下限,于是打算现编一个谣言: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说:QQ挂机是日本人的阴谋,为了浪费中国电力。
一开始只是想图一乐,结果没过多久就“孽力回馈”了。看着雪片般从亲朋好友那飞回来的段子,也无济于事。甚至还有人因为这件事和爹妈干仗。
相比早期的网络谣言空穴来风,后来的谣言则更有一种“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感觉了。
比如一张铜像,被人说成了是5000年前苏美尔人的雕像:
而结果呢……
这么一想,如月千早、田所浩二和深田咏美,算不算这些谣言的新时代表现呢?
相比过去的“阴谋论“和”开局一张图“,我感觉成语解读明显升华了不少。
经过大家的巧思,让胡扯都添加了一点文学色彩,属实佩服。
为什么一开始几个网友的玩梗会被当作真成语传播开来,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如今网上冲浪的人们面对茫茫多的信息却不加以甄别,而全盘接受信息的缘故。
在人传人的过程中,但凡有人肯去求证一下都能知道这有多荒谬。遗憾的是营销号们根本不管这些,在他们眼里,流量可比事情本身的真假重要的多了,所以去求证是白费功夫。
用户们也不管这些,他们默认这已经是被筛选过一次的优质内容了,逐渐也就失去了质疑的想法。
当越来越多人习惯“拿来主义”,对看到的东西深信不疑,其实就已经住进了信息茧房之中,可能未来真的会越来越魔幻。
至于会不会真的出现网友们所幻想的未来,或许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了。
今天“如月千早”已经出现在小清新的伤痛文学里,
明天你奶奶会不会说:你不要在大城市打拼了,回家“深田咏美”吧。
最终我们也只能在一遍遍辟谣中发出灵魂感叹:
或许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乐子人和复读机吧。
参考资料(部分图片素材来源):
当说起「如月千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千秋日语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QCVEP10518EA51.html
为什么纸片人“如月千早”能被营销号传成成语?-情报姬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853702
-END-
关注一下我们小号
【推荐阅读】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