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的华人移民圈子,有这么一种说法:生活在海外的华裔移民群体并不是一个立体的社会群体,而是一个比较精英的圈子。在这里圈子里,虽然未必人人都是人中龙凤,但整体教育水平是明显处于一个较高的层级。
在本地人群体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也有没怎么上过学的人;有能力很强的人,也有能力平庸甚至差一些的人;有经济上比较富足的群体,也有经济上捉肘见襟的……而移民群体则是一个特例,无论当初是通过投资移民、技术移民还是创业移民等哪种形式移居到海外,没有较为突出的能力是很难拿到一张绿卡的。所以整体来讲,移民家庭,特别是近几年的以80、90后为主的华裔移民群体,无疑是一个个智商高、能力强、经济能力不错的人组成的群体。
这部分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求也是比较高,所以海外华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不过,有些华裔父母却发现家里娃却远不如自己当初那么机灵,有些娃理解能力慢,脑子不如父母转的快;有的娃,记性一般,明明刚讲过的东西却总是记不住;还有的娃学习很刻板,学一样会一样,完全不会举一反三。任凭父母使尽全身解数,孩子还是教不会,这让曾经学业、事业皆优的华裔父母感觉超级挫败:
明明父母双方都是学霸,为啥孩子就是扶不上墙呢?
近期美国一位华裔爸爸辅导娃的视频就刷屏了,视频中有一个清华毕业的学霸爸爸正在辅导女儿功课,但奈何娃根本不上道,气的老爸一顿大吼,“你爸当年在十几万人中考前几名,你如果像我当年那样学习的话.......你今年考几次了,你看你干什么都boring.......”、“以后我不想听到boring这个词,不想听到rude这个词!” 但任凭老爸如何抓狂,女儿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呆呆模样。
相信这一幕也没少在其他华裔家庭上演,爸妈们看着学习不开窍的孩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的智商没随我们呢?父母都是学霸,怎么孩子是个普娃?甚至是连普娃的水平都没达到?
父母聪明,孩子就一定会聪明吗?答案可能会让父母们失望:真不一定……
以下是中国教育学家统计高学历父母的孩子,考取重点大学的概率:当父母的水平都在人群的前1%,也就是985学历以上的时候,子女也能考上985以上大学的概率,只有14.1%……
而根据哈佛大学的新生数据统计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问题:根据最新的哈佛大学新生背景调查,新生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亦或者其他亲戚曾就读于哈佛的,只有15.5%,如果只看父母曾是哈佛校友的数据,那么就更低了……
所以,对于父母都是高学历的家庭而言,他们的孩子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他们成就的概率只有10%。这个数据看起来确实挺令人郁闷,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其实不难发现这也是在大自然宏观调控的情理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如果聪明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一定很聪明,或者一定比父母还聪明,那么经过人类这么多年的发展,恐怕历史上出现的爱因斯坦不止一个了,而是上千上万个。同理的还有人的身高,如果个子高的父母生的孩子一定和他们一样高,或者更加高,恐怕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类的身高已经突破天际了……
高智商父母生的孩子不一定都聪明,高个子父母生的娃也不一定都高,这就是回归均值现象。高智商确实可以遗传,但是遗传给孩子的只有50%左右,而剩下的百分之50%则被大自然宏观调控抽走了……这种现象叫做“智商均值回归”。
有的人可能对智商回归均值现象不太认同:人类明明是越变越聪明的!我们现代人的智商总体水平一定是比古代人高,甚至高于祖辈,这怎么解释呢?
虽然自然进化规律是有的,优胜劣汰也是有的,但总体上人类越来越聪明并不是通过一两代人实现的,而是通过几十代甚至上百代实现的。处于劣势的会被优胜劣汰掉,但这并不是通过一代人就可以实现的。如果每个人都是优胜劣汰的产物,那这个世界岂不是人人聪明过人,人人强壮威猛?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人类的智商和身高确实是上升趋势,但这只是对长期的整体而言,并不一定体现在个体上。
所以,大自然要对生物的发展进化进行调控。如果智商高的父母保证所生的每个孩子都聪明,智商低的父母所生的每个孩子都笨,大自然也就失去了调控的作用。为了制衡,大自然就只给后代一半的智商遗传,而不是百分百的遗传。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啥很多华裔父母都很优秀,但自家娃却始终不开窍了。
我们举几个高智商家族“智商回归”的例子,你就会有更加形象的认知: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从小就是神童,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长大后以高分考入北大,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丁教师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妥妥的学霸强强组合的高智商家庭。
俩人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孩子会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娃。但是,实际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无论丁教师夫妻如何努力鸡娃,无论付出多大的耐心,女儿依然稳坐班里“学渣”的位置。这让曾经信心满满的丁教师也不得不认命。
丁延庆教授
同样存在“智商回归”现象的还有爱因斯坦的子女。爱因斯坦一共有三个娃,但一个幼年夭折,一个精神分裂,只有一个叫汉斯·爱因斯坦的儿子健康长大成人。汉斯的母亲,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马利奇·爱因斯坦是塞尔维亚人,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她曾获得物理奖学金的特殊名额,并于1894年通过期末考,且数学与物理成绩为全校最高分。可以说,汉斯双亲的智商基因都是极其优越的。

爱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如果你单看汉斯的履历,其实也是不错的:他是伯克利大学水利工程学知名教授。但是,这个成就和父母比起来,就相差甚远了。至于爱因斯坦的孙辈 ,也就是汉斯的儿女们,那更加表现平平。几个儿女中只有一个叫 Bernard Einstein就读于伯克利大学,后来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程师。而爱因斯坦的第四代,则没有记录了,他的诸多子孙后代成了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出过能力非常突出的人。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有悲催的由高智商家庭回归平庸的家庭,也有幸运地由平庸家庭子女突变成学霸的例子:

智商遗传就像税收,收入高的会被征收更高额的税,调控给收入低的;智商很高的家庭在遗传上会被大自然收税,智商越高,可能被征收的部分也越多,大自然会把这些征收到的智商再调控给普通家庭的后代,尽量均衡整体人群的智商。
前面我们提到过,当父母双方都是985学历以上的时候,子女也能考上985以上大学的概率只有14.1%。那么剩下被985录取的85%左右的学生来自哪里呢?这些孩子并不是来自双学霸父母的家庭,可能家中父母有一方是学霸,也可能父母智商都很一般,但他们的后代却表现突出被重点大学录取。
这就是大自然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不是很有意思?
看到这里,诸位老父老母可能会发出疑问:是不是我娃智商一般,鸡娃就没用了?那干脆让我那天赋不佳的娃自然生长算了……

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
因为决定孩子的能力只有60%源自于智商,还有40%源自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你可能要说,文章刚才不是提了吗,北大教师亲自鸡娃,效果也不怎么样,我们这些普通父母还能做的比他们更好吗?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不如这样想一想:如果满分为100分,考70分能上大学,你娃的智商遗传不够理想,只有40分(遗传因素满分60分),那么如果在后天教育上多花些心思,或许娃能再得30分(后天教育满分40分),那么总分也能达到70的标准。

我们常说现在的“阶级固化”现象,也是更多地得益于这后天的40%。精英的孩子未必人人聪明,但他们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所以阶级壁垒难以打破。有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智商可能更高,但因为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本来能有大好前程的孩子也可能表现平平。孩子的成就需要先天和后天的两者共同作用。

天才需要努力,普娃更需要努力。好的教育和好的学习习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智商影响力。

美国学者、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Angela Lee Duckworth曾经在在著名的TED演讲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激情和毅力的力量)。在这个演讲中,她表示:“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最好和最差学生之间唯一的差别。一些在课业上表现很好的学生,并没有非常高的IQ分数。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反而在课业上表现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所有那些不同的情境下, 一种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成功。它并不是社交智力,也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更不是很高的IQ, 它是毅力!”
她在芝加哥的公立学校里始研究毅力,对上千名初中生进行了关于毅力的问卷调查, 然后等候了一年多, 来看最终哪些学生能毕业。结果证明那些更具毅力的学生在顺利毕业的概率上占绝对优势,即使是在同样可以量化的外在因素下 ,比如像家庭收入、标准化成绩测验的分数, 甚至是孩子们在学校能获得多少安全感之类,结果仍是有毅力的学生更容易毕业。所以,不仅仅是在西点军校里或者全国拼字比赛上才需要毅力。
毅力是生活的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孩子的成才部分靠天资,部分靠后天家长和孩子的持之以恒。鸡娃并不等于强迫娃成为全能选手,可能这个孩子在学习上天赋一般,兴趣一般,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那个孩子擅长美术、音乐或者体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更加擅长的一面,鸡娃要抓住孩子的长处和兴趣,这才是巧劲儿。
另外,虽然我们不必对孩子的不够聪明而感到过于悲观,但也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后天教育只占了40%,即使百分百努力,也只有四成的成功率。客观对孩子的智商进行评估,挖掘孩子的兴趣,找出孩子擅长的地方。别难为孩子,也别难为自己。
想知道更多关于学霸的故事吗?想获得专业教育信息吗?请马上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Crimson的官方微信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