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四川的独居老人,家里没有空调电扇,实在热的不行了,掏出儿女过年时给的三百块钱,去镇上买了一台电扇。
42度的天,他汗流浃背地把电扇扛回家里,连上线发现没电,老人最后没熬过去,走的时候手里还握着电插头。
● 干枯的鄱阳湖
很难统计今年因高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情况,但是“热射病”成为热词,大量地区的限电和频发的山火、干枯的河流触目惊心,无不在提示人们:
高温天气也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自然灾害。
#01

高温之殇

-
截至8月23日,我国区域性高温事件已达72天,中央气象台的高温预警已连发34天,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已连发12天,许多地方的气温已达到历史最高温度,40度成为常态。
高温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后果,最为暴烈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火频发。
● 重庆涪陵区山火现场
8月17日晚,重庆涪陵区爆发山火,燃烧近30小时后被扑灭,旋又复燃烧到20号早上。这才是个开始。随后几天,巴南、大足、铜梁等地相继爆发山火,消防救援力量几近透支。
长时间的高温下,树枝、落叶等可燃物的水分被完全蒸去,碰到电火花就能迅速起火。有时候都不需要火源,干燥的树叶甚至可以自燃,防不胜防。
在这种环境下,人是不可能感觉舒适的。英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32℃以上的高温环境中作业2小时以上,人的行动速度和准确度会明显降低,容易产生抑郁、躁怒、痛苦的情绪。所以劳动法对高温条件下的室外工作,是有明确限制的。
● 2022年8月四川成都,在地铁站避暑的人们
众所周知,更高的温度带来更快的新陈代谢,人体需要通过出汗、补水等手段来调解,身体处于较高的负荷状态。高温环境下直接引发的疾病,包括皮疹、中暑、热痉挛、热晕厥、热射病等,如果救治不及时的话,可能会直接导致死亡。
如果本身患有冠心病、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发时会大大加重病情。对老人、婴儿、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来说,他们身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者存在疾病,不能及时将多余的热量排出,更容易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
对室内工作的城市打工人来说,空调可以将高温的威胁挡在门外,地铁、出租、公交上都有冷气,短暂的室外暴晒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网友们还有心情编一编“非洲人在重庆热哭”之类的段子,调侃一下不如意的天气。
但是对需要长期室外工作的人、对贫困地区缺乏避暑降温设施的人、对那些身体条件比较差又没有全时照看的老人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2003年席卷欧洲的热浪,总死亡人数超过了7万人;2015年印度大范围高温,新德里接近45℃,比卡内尔市达到54℃,仅卡拉奇市就收治了约6.5万名中暑患者,共有约2500人死于高温天气。
这些死者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高温下劳作的人,二是老人。
#02

前车之鉴

-
1995年的7月份,一场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城市气温超过了100华氏度(约为38摄氏度),陆续有人因高温中暑而丧命。根据事后统计,从7月14日起一周内有739人非正常死亡,远超平时的数据,学者埃里克·克兰纳伯格称此时的芝加哥为“死亡之城”。
克里纳伯格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此高的死亡率纯粹是气候因素的影响吗?他使用了一些社会学调查的工具——如田野方法、走访问询、档案研究、图表和统计分析等,发现有一个群体在热浪中受害最甚,即独居的老人。
在这次社会学调查形成的著作《热浪》中,作者从人口、文化、治安和公共空间管理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非常新颖又很有说服力的意见:
1、区域治安情况会切断独居老人与外界的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受助。为了杜绝可能的骚扰和危险,在那些高犯罪率的地区,许多芝加哥的老人宁愿在酷热的房间中忍受高温,连窗户都不愿意打开;
2、热浪中死去的男性比例却高于女性。原因在于男子气概的性别模式使得男性在维持与亲戚和朋友的亲密关系上存在更大的困难,“直男”们不愿意向别人诉说自己面临的困境,甚至根本就没有可以诉说的亲密关系;
3、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在房屋管理上采取了新政策,旧的社区被摧毁,老年公寓人满为患,加上空调的缺失、供水的不足等条件,公共空间和社会秩序十分脆弱。
作者认为,芝加哥非裔美国人在热浪时期高死亡率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是社区中处在隔离和衰退城市中的唯一群体。这些社区伴随着败落不堪的住房、空荡荡的街道、废弃的商业设施、人口下降、破旧的人行道、公园以及街道和资金匮乏的机构。
很显然,我们的一些“城中村”,以及已经“空心化”的小城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基础设施老化,生活硬件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极为羸弱。在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中,这些地方受到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2013年到2015年,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在全国层面评估环境温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他们调查统计了182万个死亡案例,发现14%的居民死亡与不适环境温度有关,并得出结论:
不适环境温度对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导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
#03

文明的病变

-
人类感受高温威胁的历史,是从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阶段开始的。
1858年6月16日,伦敦最高温度达到32.5摄氏度,这对动辄经历40度以上天气的现代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是破纪录的。19世纪的伦敦没有空调、电扇,没有大众化的降温手段,人们还必须穿着正装进行各种活动。
非常有名的一个例子是,在蒸笼一样的法庭上,有一位律师实在忍不住了,向法官申请摘下厚重的假发,可见英国人当时多么注重体面。
但是自然可不给你体面。
由于伦敦在19世纪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人口剧增至两百多万,而当时又缺乏卫生防疫观念,污水和排泄物遂成了伦敦市民们无处安放的人生组成。一开始人们将粪便倒在街边,以至于出行必须穿着高跟鞋才能避免污秽,后来大家都将污物排进泰晤士河里,似乎是解决了这个烦恼。
高温天气一来,河里的污物仿佛被煮开了一样,臭气熏天,用热水冲过马桶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恐怖。那一年,持续的高温令恶臭不断加剧,在泰晤士河边的议会大厦开会的议员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不开窗,屋里就和烤箱一样,能把人热死;开了窗,酸爽的气味就铺天盖地,能把人熏死。
● 反映1858年酷暑致死的漫画
这便是伦敦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酷暑导致的大恶臭(The Great Stink)。
2003年欧洲热浪,最大的受害者是法国,约有1万5千人死亡。但如果仅统计直接死于高温的情况,例如热射病就只有十几例,重点并不在此。
时任法国急救工会主席吉罗指出:“许多以往只患有一般病症的老人,在经历这场酷暑后,身心受到了极大刺激。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将会很多死去,这点非常肯定。”
这些不幸的老人也有两个共同点:家人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到位。
第一点其实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即熟人社会的解体,社会基本单元从族群走向小家庭。儿女长大以后,并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甚至天各一方,老人要么选择社会化的集体照料(养老院),要么只能孤独生活。
好在第二点还是可以改善的,通过加强医学监护、开辟急救通道等方法,有助于老人及时就医。2019年法国又经历了一次同等级别的热浪,死亡人数较2003年少了10倍。
#04

大势所趋

-
专家们宣布了一个坏消息——今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好消息是,2022年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凉快的一年。
显然,好消息比坏消息更加糟糕。
今年的异常高温并不限于国内,而在整个世界范围成为常见现象,其中欧洲地区的温度将比其他地区上升得更快。靠近地中海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部分地区7月均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完全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所谓的凉爽湿润。
● 2022年8月,露出河床的莱茵河
而且高温现象也不是今年突发的,近年来此类新闻就没有断过。2020年初,整个澳大利亚因为高温和干旱导致严重山火,烧得在卫星地球图像上红彤彤的。那场山火导致二百多人死亡,三十多亿只动物死亡。
2021年6月北美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加拿大西部最高气温高达49.6℃,美国出现12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西海岸的山火久久不熄,导致候鸟未到季节就被迫迁徙,死亡十几万只。南非的博兹瓦纳地区,高温导致池沼里的蓝藻疯长,三百多头大象死亡;东非地区因为干旱引发蝗灾,影响范围达一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如今去北极可能也不用担心冻死了,北极圈的夏季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记者在冰雪世界里穿短袖的名场面,放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联合国防灾减灾署报告称,21世纪的前二十年,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的事件增加134%,各种风暴的灾害增加了97%。在近五年的全球风险报告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上都已远超其它,成了影响人类社会的首要风险因素。

从1880年到202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3度。不要小看这一度两度,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地球温度升高3摄氏度,干旱地区的面积占比将会扩大一倍,人类的生存环境会趋于恶劣。近年来的观测显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05

启示

-
今天写这篇文章,其实不想触碰环境保护、社会治理这些沉重的话题,而更多出自一点私人的心绪。
本文作者曾是周游世界的航海人,数次体会过极端高温下的恐怖。2014年在吉布提的盐湖,这个非洲国家本身就以热闻名,整个盐湖又像一个大镜面充分反射着阳光,我的索尼相机居然被强烈的日光弄坏了感光元件。接近50度的气温下,头发仿佛要烧起来,汗水就像开闸般流淌,几乎无法睁眼。
还有一次船在波斯湾抛锚,因为手续问题无法靠泊附近港口,只能在海面曝晒。波斯湾水域封闭,蒸发旺盛,夏日温度极高,更要命的是副机故障无法发电,就没有空调风扇可用了。整条船就像个导热的大铁棺材,船员们只能用脸盆水桶接满水,浸润或者擦洗身体以降温。那几天如堕烈火地狱,只要上了甲板就想跳海,船领导不得不安排安全员在舷边站岗,防止有人冲动跳下去。
我那时年轻健实,尚对40度以上的高温心有余悸,何况体弱的老人?
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备的医疗救护资源,居民家里没装空调,也缺乏其它降温手段。天冷,人至少还可以多穿几件衣服,天热,脱一件就是皮了。
相信很多读者和书单君一样,都是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奋斗者,有些亲人照顾不到,特别是家中老人,怕已数年不曾晤面。在一年胜似一年的高温热浪下,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事,出事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援?
所以书单君有一个倡议,不能寄望于社会服务体系能够迅速解决这一问题,至少我们要意识到高温的危害性,更多关注一下家里或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我们可以提前为他们修好空调,准备饮用水和药品,给他们的手机上设置一键呼救,给他们的电瓶车装上遮阳棚,等等。
希望我们的长辈,能够安然度过每一个夏天。


-END-
撰稿:碎瓦
编辑:哲空空
主编:左页
图源:视觉中国,
部分来源于网络


精选阅读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