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阿里巴巴纳入新一轮的“预摘牌”名单,使之面临从美国退市的风险。消息传出当天,公司在纽交所股价大跌11%,当天港股也大跌超6%。与此同时,看到某种风险的软银,被曝卖掉约三成阿里持仓,套现220亿美元。如果把这220亿美元,当作对阿里面临的风险的标价,那么这个风险是什么?不妨假设,美证监会下此黑手的意图,是要将中国互联网置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境地,以落井下石方式促其沉没。美证监会相当于在跟中国对赌,不相信香港会成为纳斯达克们的替代。在这一点上,美国很可能算错账,但有10%左右概率会如愿,市场对其中风险的标价是220亿(以软银估值计算)~296亿美元(以阿里巴巴单日市值蒸发计算)。它正好处于阿里巴巴当前总市值(2366亿~2722亿美元之间)的10%区间。我们分析一下这件事的背后藏着什么。
为什么说是美证监会下黑手?从外人来看,“预摘牌”一定是中概股自身出了问题。但从业内角度看,这些问题以前长期存在,为什么以前不是问题,现在成为问题。这本身,才是个问题。线索就在“以前-现在”的变化中,分界点在美国2020年12月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也就是说,从2020年起,美国的想法变了。变化的实质在于美国不想让纳斯达克们为中概股继续输送动能,养虎为患。
有业内分析认为,美国这是算错了账,因为让优质的中概股与美国股市脱钩,是美国投资者的损失。富有商业头脑的美国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换位思考,有比美国投资者利益更大的帐要算。这就是美国国家安全账。
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别的中国企业不同,几乎是唯一以市场力量让美国对手深深顾忌的力量。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有生力量。美国人可不认为这些高科技企业说几句貌似“亲美”的话,就会是他们的朋友,从华为开始,已经把他们(不是一家两家)统统认定为敌人(至少是准敌人或潜在敌人)。剩下的,只是考虑怎么分批清除。现在要干的,只不过是继华为之后的第二批。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
如果只是美国人有此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巧合的是,由于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自己所犯的战略错误,令人担心这些企业拿了美国人的投资,会与中国为敌。这就正好从相反角度,产生了共振。分析财报可以看出,造成阿里巴巴由盛到衰的财务转折点,具有中美共振性质。
根据阿里巴巴营收及同比增长率数据分析,2021年一季度是阿里巴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高点63.94)。此时,正是2020年11月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与12月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前后脚发生的延时爆发点。由此开始,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股价从2020年10月最高点收盘价317.14美元一路走低到2022年3月最低点收盘价76.76美元,下跌的最大幅度为75.8%,是自2014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下跌。这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整体走势的一个写照。
在此背景下看 “预摘牌”,就可以发现,美证监会下黑手的动机,无外乎怕阿里巴巴缓过劲来,要“趁你病,要你命”,补上一脚。没有对阿里巴巴们的深仇大恨,是干不出这种事的,因为这几乎要搭上美国投资者的命。阿里巴巴在7月26日披露拟将第二上市地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也就是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这是一个自救信号。3天后,美国就断然下了手,有没有,先踹一脚再说。意思是,我不怕你去香港,巴不得你早死早投胎。
其实,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退市不退市(因为阿里巴巴要想不从纽交所退市,有的是办法),而是其中发出的大国博弈信号。后面的发展,不是美证监会的主观意志能决定的。它不发这个信号,中概股该回归,还是要回归。决定成败的主动权不在美国人手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如果香港真的转型成功,替代了纳斯达克,美国就会彻底失算,里外皆输。美国人要击沉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除非中国配合它,但中国会配合它吗?
(文/奇平)
TEL:010-652838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