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8月19日上午,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齐聚吉林大学,出席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杨永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守华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守华主持研讨会)
张希首先代表吉林大学和党委书记姜治莹,感谢院士们长期以来对吉大化学学科的关心、指导与支持。他表示,在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的历史节点,吉大化学人既怀念为学科建设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先贤们,也感谢为化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所有同仁,更积极思考如何发扬学科优良传统,面向未来、重新出发,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张希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化学等基础学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希望各位院士及专家学者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家科技需求,指导和帮助吉大化学学科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练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通过解决重要问题,孕育重要成果,培育杰出人才。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直是吉林大学的工作重点。”张希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的人才工作理念、举措和成效。他表示,学校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出台了“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奋斗在教学科研、仪器研制、科技扶贫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与国家、省市推出的各类人才政策高效衔接,充分利用国家级人才计划在东北地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和稳定人才。希望各位院士共同推动更多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向东北、西北地区倾斜,帮助东北、西北地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并期待各位院士推荐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吉大工作。学校将通过事业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让人才在吉大既有所贡献,更有所成就。
杨永峰在讲话中首先感谢吉林大学在本次学术年会中给予的支持。他说,中国科学院和各位院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队”,既要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也肩负着将科学家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的使命。本次学术年会,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创新模式,邀请各位院士走进地方对接发展需求,为地方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建言献策,通过模式上的创新实现了高端智库与国家、地方发展的紧密融合,系列活动发挥了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走进吉林大学开展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是本次学术年会的重要内容,祝愿吉大化学学科和吉林大学更好更强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佟振合、邹广田、颜德岳、段雪、涂永强、江雷、李亚栋、方维海、冯小明、丁奎岭、李玉良、于吉红、岳建民、吴骊珠、迟力峰、王梅祥、周翔、马於光、俞飚对吉大化学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建议吉大化学坚持“四个面向”,继承优良教学传统、发扬学科特色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激发青年人才潜能、形成学科发展合力,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本次研讨会作为2022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术年会暨“科学与中国”20周年院士进吉林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庆祝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的重要活动。会上,吉大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作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总体情况汇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广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俊奇分别作实验室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研讨会前,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吉林大学校史馆。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人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五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2018年11月,理论化学研究所并入化学学院。在七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化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5人(博士生导师164人),在校本科生1113人,研究生1689人。设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宇航材料科学与技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与化工8个硕士专业,以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应用化学)6个博士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3月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23位(全球前1‰学科);2022年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化学学科排在全球第20位。
化学学院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以及17个吉林省级科研机构。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外聘杰出教授7位,国家级特聘教授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位、教学名师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位,教育部特聘教授6位,国家级“四青人才”34位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国字号”人才61人,81人次);已形成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研究”和“多孔功能材料”共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有“超分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学科”“无机纳米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共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化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化学学院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在多种国际学术杂志和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成功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化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始终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化学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德才兼备,不仅树立勤奋好学、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奋进,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近几年,化学学院69%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其他的多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学院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使其在科学作风、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通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组织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在知识面和科学视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七十年来,化学学院上下同心,励精图治,团结、求实、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科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国内一流化学学科的行列。如今,化学学院这个大家庭正在博采众长,广纳贤良,以勃发的生机,阔步向前,为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前列而不懈奋斗!
来源:吉林大学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推送时间:不定期)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