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生涯探索在未来的升学中愈来愈重要,但父母却担心,孩子一有空不是上网就是玩手机,看不出他的兴趣和能力怎么办?要如何知道孩子适合学什么专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家庭第一
01
几岁可以开始职业探索?
从幼儿时期就可以开始。玩水、露营、玩乐高、看星星、户外观察昆虫植物、海洋馆看海洋生物......从小这些生活陪伴都能开启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也是职业探索的启蒙。
杨俐容在《生涯探索,SOS!》一书中,将职业探索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1:4~10岁“幻想期”
此时与职业探索最密切的活动是“角色扮演”,无论是过家家,还是去消防队、警察局参观,都是认识世界的职业启蒙。
孩子口中“我长大要当……”的愿望通常天马行空,不一定是毕生志向。
阶段2:11~12岁“兴趣期”
小学高年级,要透过各式的体验扩展孩子探索面向、发掘兴趣,孩子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更深更广。
父母必须小心,不要动不动就将孩子的志愿与“是否有出息”连在一起。
阶段3:13~14岁“能力期”
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的“兴趣探索”,中学后,“能力”的重要性逐渐抬头。
发展能力的过程若有兴趣支撑,比较容易忍受辛苦的过程。
必须留意的是,家长不要因为此时孩子的课业加重,要求他舍弃那些看似与课业无关的活动、课外阅读,因为这些事会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对人生的想像,在面临职业抉择时才有办法做决定,不会无所适从。
阶段4:15~17岁“试探期”
从中学进入高中阶段,会经历职业的抉择,父母要小心不要落入“过于重视结果”的陷阱,此时,孩子思考与下决定的“过程”,才是需要建立的能力。
多多鼓励孩子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观与机会,多和学校老师及亲友讨论,构筑对职业的想像。
记得放轻松,提醒自己也告诉孩子,做决定时要慎重,但是面对多变的未来,也要允许自己调整的自由。
阶段5:18~21岁“过渡期”
在十八岁前,若家长有意识的陪伴,孩子通常会对自己有七成的认识,选择大学时,大方向不至于南辕北辙。
但父母要有心理准备的是,上了大学之后,孩子因为对该科系的专业有更细致的理解,也可能因为参加社团或是交友圈扩大,产生不同的想法,职业航道可能做调整;保持弹性是好事。
阶段6:22~24岁“尝试期”
当孩子寻找并进到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不免遇到“这工作不适合我”的怀疑。
杨俐容建议,要厘清是哪个层次的“不适合”:能力做不来?工作内容不喜欢?人际关系困扰?价值观不认同?找出真正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02
都说要给孩子留白时间,
但孩子却不知道要干嘛,
怎么办?
无所事事的表现通常都是长期教养的结果。
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他做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时,你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如果未曾有过真正的空白与探索,突然有一段自己可以做主的时间,他很难短时间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若给孩子留白时间,却看不见他的职业探索,让你很焦虑,不如观察孩子不受约束时都做些什么事?
很多家长会抱怨:“他一有空就玩手机啊!”
你知道他玩手机时在干嘛吗?打游戏?交朋友?还是学习呢?李佩珊提醒,即使是玩手机,还是有线索可以看出孩子在乎与关心的事。
杨俐容提醒,孩子需要留白时间,不仅仅是为了职业探索,有很多父母觉得,虽然没有要孩子成为专家,但应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更充实、有意义,于是拼命填塞孩子的生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生活中无所事事地放松和休闲是健康的调剂,当孩子需要辛苦经营兴趣或是学习时,才不会觉得那么苦。
03
打电动、看YouTube算兴趣吗?
孩子未来想当电竞选手与主播,
该如何回应?
电竞选手与主播的确是目前中小学生最向往的职业。
当你的孩子也立下了同样的志向,先不要急着否定,小学仍在兴趣探索期、中学还在能力发展期,对职业的想像会一直变动。
这样的孩子多数是跟风,也显示他对职业探索的不足。
李佩珊建议父母朝两个方向引导,一方面顺着孩子的话聊聊:“你知道电竞选手/主播一天的生活吗?”“这个职业需要哪些专业能力?”
借力使力,拆解这个职业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台面上的YouTuber都需要有另一个专长(例如英文)。
孩子通常会在更务实、细节的理解之后,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能力够不够?
另一方面,带孩子看见更多元的职业。
虽然父母对职业的理解也常常囿于自身工作,但是对不同领域充满兴趣,愿意去了解并且跟孩子分享,或许是父母可以带给孩子的职业视野。
有个女孩,今年大学面试某校英语系,面试时,教授问了她对主播流行和打赏机制的看法。
她在面试出来马上跟妈妈分享面试过程,并说:“你看吧!我就跟你说,看YouTube是有帮助的啊!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follow过主播,要怎么回答‘你赞同打赏机制吗?’这种问题?”
妈妈有感而发:“他们的世界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我们的世界,许多事情的意义或价值已经超乎我的理解了。”
当孩子对电竞选手或主播有兴趣,就把这当成一个邀请,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对你或许也陌生的职业吧。
点击“在看”
MCS-使命·品格·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