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这两个月,我一直呆在故乡农村老家。平时既走亲访友,也在重新发现故乡之美。
我有一个表弟,硕士毕业后,先是考上了当地的银行,后来又辞职在家复习,一心想考公务员。结果,考了两年了,毫无结果,仍在继续复习。
我姑妈感到十分担忧,要我给点参考意见。这确实令我有些为难,考公这个事,现在太卷了。
我表弟尽管算是个很牛的小镇做题家,但是,按照现在这情势,每年有千万应届大学生毕业,很多人都抱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观念,劝是劝不住的。
姑妈还不停地问我:“你觉得他能考上吗”。我真的不敢乐观。蒲松龄当年可是考了几十年也没能考公成功的,现在连考几十年的机会都没有。
考公现在真的太热了,难度系数当然也在不断增大。我能理解年轻人对体制内的向往,但实在不赞同如此地执着。
这倒不是因为我笃信市场的逻辑,觉得可以在编制外世界闯出一片海,而是我觉得把自己丢进如此精神内耗的世界,是对生命的辜负。
更何况,在就业面前,也要尊重理性的力量。我的一个法律职业的猎头朋友提过,现在给北大本科、哈佛硕士这样法律系学生找工作,都“困难重重”。
前两天,我到自己当年的那所中学去看看,恰好碰到学校在迎接新招聘的老师,那个很普通的中学,竟然招来了十多个北大毕业生。
经济下行是有压力,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是有所收缩,但,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无疑更难!
我算是做互联网研究的,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还是有所了解的,至少能看到其中仍有很多机遇,仍有很多就业机会。
然而,我一是无法说服像我表弟这样的年轻人从观念上拥抱新业态,二是深深明白,现在年轻人被喂投的那些知识能力,也确实不符合很多新业态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挑战与机遇始终并存。还是那句话:没有怀才不遇,只有怀才不够。
找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本质上还是在于自身素质能力在不断提升,来与时代发展机遇形成同频共振。
今天,我想讲一下大学生杨欣闻扎根农村了16年取得的成功。
这样的“新农人”,正是新业态下个体成功突围的表征,有着示范意义。
2006年,杨欣闻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当时,他跟很多毕业生一样,也是选择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本来,他也想着像其他同学一样,在三年任期结束后,就离开去更高更远的所在。没想到,杨欣闻却留任了,至今,在农村一呆就是16年。
▲云南人杨欣闻怎么也没想到,一份任期三年的村官工作,让他和平谷大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一待就是16年,带着农民一起种桃致富。张慧明|摄
杨欣闻留在有着“中国桃乡”之称的北京市平谷区,刚开始,那里村民种桃子,是自己摆摊卖,或者等着贩子上门来收,一切都很原始
经过三年的观察思考,杨欣闻想出了提高产值扩大销路的办法。他决定留在村里,与几个人合伙,成立了绿养道合作社,探索“数字农业”的可能性,尝试在线上卖平谷大桃。
创业初期是困难的,订单少,也没有快递。那时候,杨欣闻就和几个同伴带着小推车,或者坐公交车,到处卖桃,结果只能是赚少亏多。
坚持了一年多,总算把快递解决了。但是,问题一茬接着一茬,比如,没有仓库和冷库等,无法储藏。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到2015年,合作社终于能盈利了。
而到了2019年,杨欣闻发现,相对于自己搭的台,新电商头部平台流量影响要大太多了。
于是,他入驻拼多多,经过两年多的经营,他的绿养道旗舰店已经排到了拼多多品质排行榜第一名。
▲合作社成员在卸采购回来的桃子。张慧明|摄
现在有了这个标签,就再也不愁卖货了。
杨欣闻的合作社还开拓了其他种植基地,比如草莓、赤松茸等,还发展了文旅项目等一系列产业链。就这样,平谷区的农民靠着种桃,有了很高收入。
比如,查大爷老俩口种的20亩桃树,一年能有近20万元收入。
▲80岁的查露宽在桃园。靠着种平谷大桃,他和老伴一年有近20万收入。张慧明|摄
一份任期三年的村官工作,不是人生的跳板,把理想落在平谷大地上,才是最自洽的追求。正如杨欣闻这样说:
“我学的是农学,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个村里,我喜欢农业,也喜欢这里淳朴的农民,舒适的生活节奏,所以在这一待就是16年。”
专业、喜欢、务实、执着,拥有这些品格的杨欣闻,不断挑战新变化下的新机遇,也不断地实现着自我价值最大化。
什么才是人生成功?
难道就是有点钱并让俗人知道?难道就是升点小官穿几件漂亮衣服回乡?
我认为,最大的成功,是没有背叛自己的热爱追求,没有辜负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抵达人生的高远处。
古代的小镇做题家蒲松龄,如果真有拼了几十年考上个一官半职,而放弃了写小说这条不同寻常路,恐怕时至今日,女鬼孤妖也都只有丑陋可怕形象,中国文学史也少了最为瑰丽神奇的聊斋世界了。
现在的大量高材生放弃自己的专业,失去自我的盲目地投入到某种场域或行业,在就业内卷和精神内耗中蹉跎了青春岁月,这又岂不是时代之痛?
杨欣闻这样的大学生,能在基层的那片土地上,开创了一条自己的风光赛道,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应该成为一种召唤和启示?
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大学生带领村民致富。
年轻人,既需要热血梦想,更需要务实理性,还需要把握时代机遇。
杨欣闻的热爱、专业,以及对“数字农业”的机遇把握,其实就是一面镜子。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像杨欣闻这样的大学生,正在成为“科技范”十足的新农人。
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因为互联网助力农业升级,让这片土地可以存放梦想,让这里的生活蒸蒸日上。
从“世界是平的”,到“城乡是平的”,我认为,这种平,最大价值,就是平权、平等、公平。
正如新电商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出村难题,还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促进农产口的产业链重构。农业、业商、产业,业业相连,业业兴旺。
这些,拼多多的模式就是最好的透视窗口。拼式电商,释放了对价格非常敏感的用户群的需求,有助于消费分层。从虚拟世界,到实现场景,这种消费体验的重构,让互联网、为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最紧密的连接。
连接,就是对隔阂的最大消除。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填平城乡之间那条久远的鸿沟,让“城乡平权”成为看得见摸得的机会公平,让无数年轻人在这片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对这一切,我们真的不能假装看不见。
今夜,我把这个扎根农村16年的大学生村官故事,说给我的表弟听,也希望它能治愈内卷下更多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因为这样的年轻人,活出的样子,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
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