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镇刺头

-
最近,一个叫“小镇刺头”的词火了。
起因是一名大学生放假回老家,接连遭遇饭店充值套路,餐厅包房低消980等“霸王条款”。
每次都据理力争,想要举报。可每次都被爸妈阻止,觉得撕破脸皮不好。也因此,被父母说每天都在“挑事”,自嘲自己就是个“小镇刺头”。
本是个吐槽帖,让人意外的是,评论区竟迅速被挤爆,不少网友跟帖自己的经历。
很多人说,大城市无情,小地方人情。在小城镇生活,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拐着几层弯的关系。
因此,面对存在问题的现象,人情大过天的父母辈,大多选择息事宁人。但对年轻人来说,管你是我的四舅三婶,我要的只是维护自己正当权益,一味忍让,受罪的只有自己。
这也造就了我们和父母辈之间无形的鸿沟,在他们眼里,好像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不明事理、没有分寸、不会做人。

对于“小镇刺头”这个话题,一度勾起我很多感慨。
并非是我有过大快人心的“小镇刺头”经历,恰恰相反,从小乖顺听话的我,从没有在小镇和人发生过大的争执。
二十年间的成长岁月,差点将我与小镇同化。
小学的时候,由于作业没写完,被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掌掴。当我告诉爷爷奶奶,他们只是“哦”了一声,说下次记得要做完。
所以,当后来看到这名老师脚踹其他同学,我也便认为是对的。
大二的时候,去社区办理留学需要的证件,工作时间两次去,办事处都是大门紧闭。最后还是我爸托关系打电话,一名中年男人才不耐烦地赶来开门,催促说搞快点,还要赶下一场麻将。
回去和我爸转述,他反问,怎么没给他买包烟。语气颇有种“不会为人”的不满。
陪母亲在村镇银行取款,亲眼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因不懂操作,被40岁上下的柜员骂得狗血淋头。


周围人群默不作声,万分紧张的我,只能暗自思忖,轮到我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聪明一点。
后来,我去日本留学。
一度很诧异:
去市役所办理证明,那儿的公务员为什么总对我们行礼鞠躬,点头哈腰;
去餐厅点一碗便宜的小份拉面,结果上的是大份,按理是我占便宜,可为什么从店员到老板全跑来和我道歉,坚持不收钱;
银行办理储蓄卡,由于外国人的身份,手续非常繁琐,暗自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嫌弃,可为什么柜员却反复道歉,说让我久等。
也是那两年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对自己的过往产生了怀疑。
#02

有光的眼镜
-
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就是对的吗?
直到后来,我读到胡适的一本书,叫《容忍与自由》,让我释然不少。


里面提到一个词,叫“有光的眼镜”。
说的是,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副“有光的眼镜”理解成学过的知识与见过的世面。
长期生活在小城镇的人,关系盘综错节,导致许多人成近视眼,缺乏明白的认识,没有远大的视力。
而在外游历归来的年轻人,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度数变了,便可看明清楚。知道有些事情就是不对的,也就忍不了。
所以,对过往生活的自省,并非崇洋媚外,也非数典忘本,而是教育的作用,让人戴上了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
当然,戴上眼镜也有一定“副作用”,那便是容易招人厌恶。
就像胡适书里写的:
“从前是近视眼,看不见人家脸上的麻子,戴上眼镜,看见人家脸上有麻子,就要说:‘你是个麻子脸。’有麻子的人,多不愿意别人说他的麻子。要听见你说,他一定要骂你,甚而或许打你。”
看到的问题多了,尤其是不知觉中被大家习惯的问题,一旦发出不满的批评,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若你只是一名小晚辈,更是会被直接套牢个“缺乏礼教”的标签。
因此,这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定义成了“小镇刺头”。



但社会的改良,恰恰就是靠这些戴近视镜,能看人所看不见的人。而社会的变好,也从来都是起于批评的眼光。
这个世界的很多缺点,是要戴了眼镜的年轻人来补救的;这个世界的很多痛苦,是要通过共同发声来减少的。
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是要“小镇刺头”去改变的。
#03

你不能

就这么算了

-
我现在的职业,算是一名半吊子的教育工作者。
和大多数人一样,守着自己班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别人班学生的问题,基本都不太会去管。
但身边一名姓周的老教师,却与我们不同。出了名的“轴”,但凡看到学生违纪,不管是谁,都会出面喝止。有时,甚至还连带上班主任一通叱责。

这也导致她被学生在背后取了很多难听的外号,学校的论坛里,也都是对她的谩骂与诅咒。
不少老师,总暗地谈论她多管闲事,曾包括我。
直到有次,在办公室被厉害的学生回怼呛声到无力招架。周围的老师都在静默旁观,反倒是路过的周老师,冲进来与他据理力争。
如果那次,她也选择视而不见,很可能我会委屈得当场哭出来吧。
因此后来,和她走一起时,我忍不住“好心提醒”,她在学生和同事之间的评价并不好,得想办法缓和一下关系。
当时的她直视我的眼睛,一字一句讲道:“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最容易当的就是好人。”
“但你们都去扮好人了,出现问题,谁都不想站出来当坏人的话,这个学校就完了,学生也完了。”

当时的我,倍感难堪与羞愧。
突然想到,在家乡听长辈交谈,出现最多的词,便是:“算了算了。”
不管话题涉及的是老板拖欠工资、亲友借钱不还、熟人蒙骗利用,亦或家暴出轨赌博。
在他们看来,似乎只要不去直面问题,便不算问题;吞下一时委屈,换得风平浪静便算解决。
但问题最后真的会自动消失吗?你我都心知肚明。
其实我们都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只是出面的那个人不要是自己就可以。
这也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在生活中总是刻苦扮演着好人的角色,内心却喜闻乐见于“恶有恶报”的大快人心的场景。
即便看到问题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也没有勇气站出来,去当那个讨人厌的“刺头”。尤其在小城镇,和楼下卖西瓜的老板吵上的一场架,可能两三年后还在被人拿来谈论。
简直大型社死现场。

因此,不少望而生畏的年轻人,在解决与逃避之间,在故乡与他乡之间,仓促奔往了后者。
这也像极了胡适所描述的“独善的个人主义”。
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有三种。
一种是假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为我主义。它的性质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
第二种是真的个人主义,是个性主义。是独立思想,不怕权威,是只认真理,不认利害;
而第三种,则是独善的个人主义,是虽发现了社会的恶,但却只想独善其身,消极避世,或是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理想生活。
一旦这样的独善个人主义蔚然成风,那么很显然,绝不会产生什么有益的影响。
所以,必须要有人学会思考,对着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人不做的事,说人未说的话。
就像书里提到的叫作“社会协进”的观念:
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分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尽了一分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如今,我们既上了台,便应大着胆子,干将起来。
正如英国前世纪的那场“牛津运动”,当时的领导人之一的纽曼,摘在册子上的一句荷马的诗句,那句诗是:“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翻译出来即是“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会看到不同的。”
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反倒不科学。
看到这个社会,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哪怕被人误解、中伤,是世道变好的前提。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小镇刺头”。
我很乐意自己身上多了这样一个标签,因为,只有有这样的“刺头”出现,久而久之,才会有人模仿。
我也坚信,当“小镇刺头”越来越多,终有一天,将由少数的怪,变为多数,更变而为大多数。
那个时候,也便真正实现了:
“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会看到不同的。”


-END-
撰稿:千一

编辑:哲空空
主编:左页
图源:《我是你爸爸》《小武》,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