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遇见张小娴(ID: Miss_AmyZ)

上周,一条寻人启事#周周在非洲已失联#,很快因为近10亿的关注而登上热搜。
周周是谁?发生什么了?
原来,一个网名叫@周周在西非的女孩,从今年2月到7月底,陆续发布了几条与大自己15岁的非洲大叔恋爱、结婚的故事。
但“刚满20岁”、“怀孕待产”、“回非洲”、“被海关详细询问”、“一夫多妻”,“失联”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却让看到她消息的人警惕起来: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为何早早远赴非洲结婚生子?
评论里一时间塞满悲观的猜想和劝阻,担心她安危的人甚至直接求助了尼日利亚大使馆,于是便有了这个“爆”的热搜。
8月2日凌晨,周周终于在网上露面,回应大家她一切平安,大叔家也不存在一夫多妻的情况。终究是让关心她的人松了口气。
周周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但为何“中非婚姻”总被劝退?如果一个20岁的女孩无法做出关于婚姻最好的决定,那要怎样她才可以?
 “中非婚姻”不被祝福,不止于贫穷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婚姻是人性面对自身弱点和不足,创造的经济产物。而人的本能是需要和被满足。”
提到非洲,大多数人几乎都会自动联想到这些词:贫穷、动荡、烈性传染病,治安差……时至今日,非洲都不算是一个好的选择。
周周这次去的尼日利亚,情况甚至还要更糟。
香港一部讲述跨国婚姻的纪录片《嫁到这世界边端》拍摄时,主持人陈贝儿刚落地尼日利亚,就得知机场附近刚发生了4起命案,而华人是当地犯罪者的首要目标。
停水停电、水龙头流出的水是黄色的、买不齐生活用品,疟疾等传染疾病频发……都是非洲生活的重要组成。
相比糟糕的物质环境,更严酷的是女性双重生存空间差:
在这里,依然保存着如《沙漠之花》中,对年幼女孩(3岁左右)实行割礼的习俗,因医疗条件不佳,无数女孩为此丧命;
在这里,一夫多妻、童婚都是常态,男人们也往往都是大男子主义者:固执己见,自认为天生比高女人一等,在富裕的家庭里,让女性出去工作则是男人的耻辱。
在纪录片《嫁到这世界边端》里,来自香港的Serena说,虽然自己和丈夫很相爱,但每次吵架时她都会尽快停下来,因为她真的担心丈夫会控制不住情绪而突然殴打自己。
《嫁到西非的德国女人》中,女主古德龙嫁到非洲的塞内加尔后,才发现丈夫已经有了两个妻子。
因为爱情,所以不得不和另外两个女人分享同一个丈夫;
因为母爱,又和她们一起照顾丈夫的15个小孩……被贫穷和疾病困扰着的古德龙,在非洲大地上艰难地走着自己选择的爱情与人生之路。
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追求幸福,确实需要付出更多。
《嫁到世界这边端》第3部里,同样是一位香港女士,嫁到非洲后,用自己经营婚姻和关系的能力,慢慢改掉了丈夫的大男子主义,俩人的感情浓度不降反升,用爱克服了在非洲生活的种种难题,共同走过了10年的婚姻生活。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成功的中非婚姻背后,是女人们在已经很艰难的情况下,用爱和奉献精神弥合了其中巨大的差异。
这些亲历者的经历,是人们对中非婚姻非常反感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部分人对黑人的歧视,每当“中国女性+黑人男性”的婚姻、爱情组合一出现,便遭到更多的反对与恶意。
真爱从来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
与周周的这段不被大家看好的“中非婚姻”相反,一旦故事中的男主角非富即贵,就立刻能得到大家的赞赏与祝福。
在B站一个素人博主的视频中,一名台湾女孩嫁给了印度高种姓(贵族)的第6代传人,弹幕里一片嫁得好的赞扬之声。
“真爱并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已经是大家当下对待婚姻默认的规则,而“为爱成婚”,也不过是距离百年老店还差个几年的新式观念。
对此,因《奇葩说》而广被人知的学者刘擎曾说过,“婚姻和爱情,都古已有之,但‘为爱成婚’却是一个现代新现象,这种模式在晚期现代的今天正面临诸多挑战。”
就连年少时囫囵吞枣读过的无比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影响过一代人、被众人羡慕的三毛与荷西的浪漫西非爱情故事,也是在三毛用自己的才情不断书写换来稿费、荷西拼命努力工作去挣高工资、三毛爸爸给了他们一笔可以存在银行备用的钱,才得以维系的。
如今回头再看三毛当年写给亲人的书信集,才看清这段浪漫爱情的真相。
沙漠生活不是一般的艰难:
“结婚一年,连条椅子都没有(太贵了),现在总算弄了木条来做了两长条椅子(以前坐在地上),这个家我们不但要做木工、电工、油漆工、水泥工,还要做饭、洗衣,假日还得去海边崖岸下吊下去捉海鲜,辛苦得一塌糊凃。”
撒哈拉故事的B面和“传奇”作家的“真心话”都渐渐显露出来。
“这几天沙漠又刮大风沙,我们屋顶又飞掉了,这种日子有趣是有趣,但也实在辛酸。家中一切简陋到不能再简,怎么相信是入月上千美金人的家。”
而不够友好的当地人,因无法沟通更加剧了族群的隔膜,放大了沙漠生活的孤寂。婚后荷西在精神层面的冷漠,那些“装出来的好”,也切实让三毛感到痛苦。
“我并不能说我十分地爱荷西,但是跟了这样的人,应该没有抱怨了,他是个像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我不要求更多了。”
很遗憾婚姻就是这样世俗,传奇作家的爱情也不例外。
人们普遍无法凭爱意得到更多,而是仅凭这爱意去为具体而琐碎的生活兑换忍耐的心力。
婚姻中的日常生活若是一场浩劫,爱情也就到了尽头。
就算嫁给非洲富豪,生活依然会不完美
所以,嫁给一个非洲富豪,就能拥有幸福、稳定的婚姻吗?
在1985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走出非洲》里,富家女凯伦,为了男爵夫人的称号、渴望远离寒冷的欧洲大陆而嫁到非洲。
凯伦不是为了爱和钱进入婚姻,但她的丈夫是。
这段婚姻不缺钱,也不缺名利,但男爵和男爵夫人之间,没有爱情。
在这场交易本质的关系里,分离成为常态:婚后第二天,男爵丈夫开始了长期的外出狩猎,当欧洲的战火蔓延到非洲大陆时,他又以参战的名义离开了凯伦。
她独自操持着农场,忍受无爱婚姻里的孤独,却也渐渐爱上了这片土地。
那个往日有点儿虚荣的富家女,开始有勇气独自赶着马车,带着土著仆人,用猎枪躲避狮子的扑杀,穿过非洲草原。
她去看望身在前线的丈夫,却只换来一句冷漠的“你为什么冒险来到这里”。
她在丈夫的车里发现有女人的内衣,同时她被丈夫传染上梅毒,失去生育能力,这场婚姻自此走到尽头。
人通过婚姻关系寻求的东西是复杂的,有爱与被爱、安全感、生存……而富裕的物质条件,更高的社会圈层地位,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无法被婚姻关系满足的部分,是我们自己需要修通的功课。比如一个人最重要的自我实现。
离婚后的凯伦,经营着两百公顷的咖啡种植园,她自己到农场里干活,她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学校,她和劳作的仆人一起满怀着希望等待咖啡的丰收。
后来她遇到了她此生的灵魂伴侣——英俊潇洒的丹尼斯。
两人一同去草原深处打猎,看两只狮子捕食、经历狮子飞扑过来扣动扳机后的剧烈心跳;两人同乘飞机俯瞰非洲大地,遥望草原上一群群奔跑的羚羊,湖面上起飞的水鸟,壮丽景色让人陶醉,他们的手也在高空中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当初一个无知的错误决定,让凯伦远嫁贫穷落后的非洲,但她的勇敢、坚定、宽容、耐心和独立,让她得以重建自己的人生。
即便命运多舛,丹尼斯死于空难,农场大火后不得不被出售,她被迫要离开这片早已深爱的土地。
但她早已不是当初的凯伦,她对未来的一切都有所准备。
曾经凯伦的或许和20岁就待产、远嫁非洲的周周,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但幸运的是,凯伦捡起了对自我成长的责任。
出国前,周周曾在小红书分享,她在机场出关时,被海关严肃地问了很多问题,诸如:
去那里干嘛?
(大叔在旁边)你这就在旁边不是家庭团聚?
他是哪里人?老家哪个州?怎么认识的?
……
还要求周周出示结婚证。
这些善意的关心被二十岁的周周觉得好玩儿,是出于对配偶、婚姻的坚定信心,还是暂未意识到应对未知复杂处境的艰难,我们不得而知。
写在最后:
周周的故事已告一段落,很多人替一个女孩的生活新着急,而对婚姻的指涉应该回到最本质的事实上:
婚姻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需要,但最关键是,人是否具备自我满足的能力
问题最终应该回归到人的自我实现上: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一种什么生活,你是否对自己的选择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你这一生是否找到了要做的那件事情。
婚姻应该是实现自我过程中的一件事情,而非反过来桎梏人生的一座山。
成为自己才是包括婚姻在内的诸多人生抉择的最终目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