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荷兰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
导演和编剧,为此构思筹备了将近20年...
影片不负众望,播出后反响巨大,横扫欧美各大电影节...
只是,由于尺度过大,讽刺过深,在威尼斯电影节内部首映时。
有几十位专业人士,因为刺激镜头,愤而离席...
2009年,在被删减35分钟后,它在我国大陆院线上映。
人称“荷兰版《色戒》”:
《黑皮书》
荷兰,1944年的一个深夜。
一艘小船穿过幽深的河面,弯曲前行,驶向解放区。
上面载着的,是一群穿金戴银的犹太富人...
他们运气真好,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得到了这次逃生的机会。
只要到了解放区,他们就不用再整天活在恐惧之下...
他们再也不会,随时被德国纳粹抓走,更不用担心,要被折磨至死...
瑞秋,就是这群人其中之一。
在这之前,她躲在一个基督徒家庭的密室里。
每天靠背圣经,在主人的手底下讨食物,受尽屈辱。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她跟失散的家人团聚,坐上了这艘逃生的小船...
小船越驶越远,驶向那充满希望的目的地。
可是,下一秒,幸福戛然而止...
一阵强光打在他们的身上,宣告死神的到来。
那是德国巡逻船的枪口...
砰砰砰!
一番无情的扫射后,船上的人接连倒下。
很快,湖面恢复了平静,只剩下满船尸体,无言地诉说着他们的不甘...
瑞秋趁乱跳入河里,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她亲眼目睹,那个肥头大耳的军官,指挥下属扒走犹太人的随身财物...
她恨得咬牙切齿。
既然她没有了家,那么,她也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
她染了金发,换了身份,改头换面成为地下党的情报员。
凭借出色的美貌和动人的歌喉,她成功打入了敌军内部...
可她却不知道,这里面,竟然裹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电影《黑皮书》于2006年在荷兰上映,豆瓣得分8.4分。
它讲述了二战胜利前夕,一名犹太女子成为女间谍的故事。
导演保罗·范霍文,被誉为“R级片之王”,作品里总充斥着大量情欲和暴力元素,却不显低俗...
去年惊艳戛纳电影节的《圣母》,就是出自他手...
而这一部《黑皮书》,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R级香艳,跌宕起伏,却内涵深刻...
导演保罗·范霍文
《圣母》海报
女主角瑞秋的扮演者,卡里斯·范·侯登,是欧洲最有名的女演员之一。
她凭借这部作品,挤入了好莱坞的视野,事业更进一步。
她还有一个被广为熟知的角色,是高分神作《权利的游戏》里的红袍女巫...
在《黑皮书》里,她的表演极具张力,将一名身负血海深仇的犹太女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黑皮书》剧照
《权利的游戏》剧照
网友评论:看过的最好的荷兰电影,悬疑迭起,险象环生。这是了解荷兰人和荷兰历史的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部剧情几乎满分的电影...
还有人说:正与邪,善与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全部模糊。战争中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但这一部的视角却很罕见。
因为,它基于一个战胜国的立场,没有将镜头下的人物“脸谱化”,也没有大肆渲染德国纳粹的暴虐。
而是,将镜头聚焦在第三方犹太女子的身上,从她的视角带出来了战争下的众生相。
甚至,全片多处反思,荷兰在二战期间犯下的错误。
因此,影片不仅在欧洲影坛饱受争议,还引发了荷兰街头抗议。
不过,导演却坚持己见:如果有人指责这些情节太残酷,那他应该先去研究一下,是否历史本身就残酷。
所以,你会看见很多辛辣的讽刺,贯穿全片...
这里要先补充一段背景。
我们都知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将近600万名犹太人,残忍手段令人发指...
这也是历史上被反复抨击的暴行...
但我们却很少得知,这场历史上最恶劣的种族灭绝活动,施害者并不只有德国纳粹...
这里面,还有无数国家助纣为虐。
荷兰,就是其中之一。
战前,不少犹太人为了保命,逃往当时的中立国荷兰。
在抵抗组织的帮助下,他们藏匿在不同家庭的阁楼、暗室、壁柜,甚至是粮仓、鸡棚里...
逃亡的日子,虽然凄苦,但至少还有活命的机会。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荷兰被纳粹侵占后,荷兰当局竟大力配合纳粹搜捕犹太人,并掠夺犹太人的财产...
二战期间,居住在荷兰的14万名犹太人中,整整75%的同胞被德国纳粹和荷兰当地的合谋者杀害。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左)在阿姆斯特丹向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碑献花。(图源:法新社)
享誉世界的《安妮日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还记得那个,可爱,勇敢又倔强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吗?
她的日记,记录了她在遇难前,藏身于荷兰密室的生活。
安妮一家和其他两个犹太家庭,如惊弓之鸟般藏身在狭窄的密室,长达25个月。
这期间,食物短缺,家庭之间的争吵,对外界的恐惧,让他们的生活愈发难熬...
但,盟军一步步登陆的消息,给了所有人无尽的希望...
书籍封面:《安妮日记》
作者: 【德国】安妮·弗兰克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可悲的是,就在战争胜利的前一年,由于有人告密,他们全部被送进了集中营,日记因此戛然而止...
战后,除安妮父亲,其余人无一幸免。父亲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让全世界共享...
这本日记,成为了德国纳粹残害犹太人罪行的最佳见证...
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
女主角瑞秋的经历,跟安妮差不多。
二战胜利前夕,她躲藏在一家农舍的密室里,苦苦等待着胜利的曙光。
很不幸,一颗航弹炸毁了她的避身所...
讽刺的是,这颗航弹,并非来自德国纳粹,而是来自盟军,美国陆军航空队。
在躲避德军时,美军为了减轻机舱负重,丢下炸弹,却将一个无辜的家庭炸毁...
这一刻,战争的荒谬和丑陋,暴露无遗...
一旦炮火响起,没有绝对的赢家,受苦的只有颠沛流离的无辜民众。
也是通过这个细节,这部片的立场就奠定了:战争,不是非黑即白...
战争,以人为主导,磨灭人性的同时,也凸显人性...
所以,整部片没有极力书写纳粹的罪恶,而是用心描摹,战场里复杂的人性。
因此,在这部片里,你会看到导演,几乎将荷兰黑得“体无完肤”...
与其说,他是在针对某个群体,不如说,他是站在全人类的视角,去蔑视人性中丑陋的那部分...
比如,收留瑞秋的农舍主人,理应是个好人。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只是一个极端的基督教徒,为了得到主的庇护才做善事。
他对犹太人有着严重的歧视。一旦瑞秋背错圣经,就不给饭吃...
还会嘲讽她:如果犹太人都听耶稣的教诲,就不用受这些苦难...
他对一个民族遭受的苦难视若无睹,还觉得他们活该...
比如,抵抗组织的首领,为国家的独立而战。
他帮助过很多犹太人,让他们在战乱期间有一处庇身之所...
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弱点。
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他让瑞秋出卖身体接近敌军;
为了保护手下,他对20多名犹太人见死不救...
因为,“犹太人的生命,怎么比得上优秀的荷兰人呢?”
而这样有意无意的种族歧视,我们至今仍能在不同场合看见...
除了种族歧视,影片还生动地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人,在战争中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态度...
不少战争片里,德国军官,都是残暴、冷血、毫无人性的代表。
《黑皮书》里也不缺乏这样的形象,比如德军里的将军和中尉...
他们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展开惨无人道的虐杀,对荷兰士兵严刑逼供...
但影片还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复杂的军官形象...
德军上尉,在战争的尾声,提前看到了德军衰败的气息。
而他谈起妻儿在空难中丧命时,语气里的悲哀,更让人看见他的痛苦和挣扎...
在他为了国家的野心外出征战时,他所效忠的信仰,却连自己的家庭都无法保护...
何等讽刺!
不愿意见到更多伤亡的他,与荷兰抵抗组织秘密谈判,保护荷兰人质。
却也因此被判“叛国”,被自己效忠多年的国家,枪毙而亡...
他为仅剩的良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笑,可悲,可叹!
而代表正义一方的抵抗组织,也并非十全十美...
有人遭受不了酷刑,供出了同盟,并指证亲生父亲;
有人为了钱财,跟德军秘密勾结,害死无数同盟,却在战后被无知的民众捧成了英雄...
这样的形象,显然不符合我们对战士的认知,但却如此现实...
战争的枪口下,生命如此脆弱,而人性却更加脆弱...
但更多的,或许是像罗妮这样的普通人...
她不是士兵,没有为国而战,也没有出卖过同盟...
她用身体换取工作,只是为了在乱世里活得更好...
而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据说,在德军占领期间,荷兰大约有14万妇女与德军有过亲密关系...
于是,整部电影,在荷兰解放后,迎来了高潮。
胜利后,荷兰民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
那些跟德军有过关系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被打为“叛徒”...
包括女主角瑞秋,也因为被陷害,被打上了“叛徒”的标签...
“叛徒”没有人权,被剃光头发,泼上油漆,游街示众...
他们被关在逼仄的的牢房里,脱光衣服,被羞辱、虐打、泼粪...
这种对人权的侮辱和践踏行为,并不比纳粹集中营,好到哪里去...
讽刺的是,受害者熬到胜利正义,便火急火燎地成了施暴者。
这是荷兰极力回避的历史,但这样的轮回,至今仍在上演...
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看来,不无道理...
片中,无数次命悬一线都未曾落泪的瑞秋,却在战争胜利后,听到爱人丧命的消息时,流下了眼泪…
她崩溃地问: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可我们都知道,永远不会有尽头的一日...
只要人类有贪婪,战争和掠夺就永远不会停止...
而这一幕,也在电影结尾,得到了很好的照应...
电影最后,瑞秋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以色列,过着隐居的生活。
夕阳下,她牵着孩子的手,穿过林荫小道,欢快地走回家...
不远处,炮火再次燎原。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一次,又有多少个瑞秋,流离失所?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5周年前夕,荷兰首次公开承认,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并为此道歉...
可是,还有很多战争的受害者,至今连一个道歉都等不到...
她们是,用一生等待道歉的“慰安妇”;
他们是,维权奔波28年却无回音的赴日劳工;
他们是,无数个没有姓名的受害者...
战争,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和平年代,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在战争中,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个统计数据...
他们的名字被岁月抹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激不起半点浪花...
一旦战争来临,他们可能是你,是我,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亮
反思历史,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