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为什么重要
文:殷海光  编:瑞秋的春天
-01-

思想是无益的玄虚吗?
“你上哪儿去?”小周从后面赶上来,一把拉住老王。
“我到教逻辑的吴先生那儿去。”
“找吴先生干嘛?”
“找他问些问题。”
“问些什么问题?”
“问……问……”老王吞吞吐吐地支唔着,又把头低下来了。
“书呆子!问些什么?快些说!”小周追问。
“你没有兴味,何必对你说!”
“说说看,没有兴味就不往下问。”
“我预备问一些与思想有关的问题,你是没有兴味的。”
“哈哈!你又是那一套。这年头最紧要的是实际活动,讲什么思想不思想!”
老王没有作声,依然低着头向前走。
“喂!劝你这书呆子,要认清时代,不要枉费心血,弄那些无益的玄虚啊!”小周提高了嗓子,像是有意激动他。
“无益的玄虚?”老王带着质问的口气。
“是的,是无益的玄虚。”小周肯定地回答。
“小周!如果你个人对于与思想有关的问题没有什么兴味,这是你个人的自由,我没有什么意见可以表示的。然而,你是不是以为只要从事实际的活动,而从事实际的活动时用不着思想呢?请你明白答复我。”老王严肃起来。
“在从事实际活动时,去干就成了,还要什么思想!”小周回答。
“如果你以为从事实际活动时用不着思想,你这种观念便根本错误。”老王表现着他平素少有的肯定态度。
“为什么?”小周不服气。
“人类是一种能够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的动物,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愈精细正确,他的行为至少可以减去许多错误,或者可以获得成效。一座高楼大厦在未着手建筑之前,必须经过工程师运用思想,精密设计,绘出图案,然后才可以按照计划来建筑,这不是思想的用处吗?思想既然这样有用,然而你以为从事实际活动时用不着思想,这种观念不是显然错误吗?”老王说了一阵子。
“如果只有工程师用思想来设计而没有工人去做,高楼大厦会成功吗?”小周反驳道。
“哦!”老王笑了,“请你把我的话听清楚,我只是说,如果我们以为只要实行而无需思想来指导,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并没有说只要思想而不要施行呀!”
“好吧,就依你吧!有些人思想非常清楚精细,可是,做起事来却不见得比旁人高明。就说你老哥吧,你的思想这样精细,为什么一到大街上就惶惶恐恐像个乡巴佬呢?”
“请你把我所说的话的真正意义弄清楚。我只说,我们的行为不可没有思想的指导,可是,这句话并不就是等于说,仅仅有思想,不要行动,我们就可坐享其成的。
“自然咯!如果仅仅有了一个很好的建筑设计,而没有工人来完成,一定成不了高楼大厦。可是,如果仅仅有了思想而没有行动,我们不会完成什么事。可是如果完全没有思想,我们便毫无计划,一味乱动。这样,我们一定不会成什么事的,思想之必不可少在此;而思想被一般人所忽略也在此。因为,有了思想并不一定在实际活动方面会表现出一般人显而易见的功效。可是,如果没有思想,在行动方面一定常常没有功效。如果我们从这方面来评论思想对于行为的关系,便可以看出真正的用途了。思想的效用往往是曲折而间接的,而一般人只注意到直接的效用,因此忽视了思想的效用。至于我上大街像个乡巴佬,这与思想力之强弱毫不相干。也许……也许是因为我的神经太紧张了。”老王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笑了。
小周一声不响。
老王冷静地望着他,空气顿时沉寂下来。他们走到一个拐弯的地方去了。
“你还有什么意见没有?”老王打破沉寂。
“我……我……”小周似乎陷在迷惘之中,“我觉得你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思想不是没有用的,不过,我总以为你说的有些空洞,所谓思想,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我也说不太清楚,还是去请教吴先生吧!他是专门研究逻辑的。”
-02-
没有逻辑,难免走入歧途

两个人谈论着,不知不觉已经拐了几条幽静的小巷子,走到一家门前,老王叩门。
“谁?”
“我们来看吴先生的,吴先生在家吗?”
“请进。”
门打开,一个小花园在眼前出现。一位头发灰白、戴着眼镜、身材高大的中年走出来。
“这位就是吴先生”。老王向小周介绍。又回过头来,“这是我的同学小周。”
“哦!好!请客厅里坐。”
“我们特地来请教的”,老王说。
“很好!我们可以讨论讨论。现在二位对于什么问题发生兴趣呢?”
“我们刚才在路上辩论了一会儿,”老王笑着说,“是关于思想和逻辑这一类的问题。”
“哦!这类问题是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老教授抓抓头:“比如说‘思想’这个名词吧,意指可不少。这个名称,通常引用的时候,包含的意思很多。弹词上说‘茶不思,饭不想’,这儿的‘思’、‘想’是一种欲望方面的情形。‘思想起来,好不伤惨人也?’‘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回忆或怀念。古诗中的‘明月何皎皎,垂幌照罗窗。若共相思夜,知伺忧怨晨’所表乃是忆恋之请。‘我想明天他会来吧。’这是猜的意思。‘我想月亮中有银宫。’这是想象。‘这位青年的思想很激烈。’这儿‘思想’的意谓,实在是指着一种情绪,或是主张。有的时候,所谓‘思想’是表示思路历程,例如‘福尔摩斯衔着烟斗将案情想了半点钟。’”
“有的时候,所谓‘思想’是指思想的结果,如‘罗素思想’或‘欧洲思想’。又有些时候,思想是指着思维而言。例如,‘你若照样想去,便可得到与我相同的结论。’自然,还有许多别的意思,不过这里无须举。就现在所说的看来,我们就可以指导通常所谓的‘思想’,其意指是多么复杂了。”
“可是,在这许多意思之中,只有后一种与现在所要讨论的主旨相干;其余的都不相干,因此可以存而不论。我们只要注意到后一种‘思想’就够了。”
“如果我们要行动正确,必须使像‘罗素思想’或‘欧洲思想’这类的思想结果正确。要使这类的思想结果正确,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合法或至少不违法。……”老教授抽了一口烟,略停了一停:“这话还得分析分析。思维的实际历程,The actual process of thinking,是心理方面的事实,这一方面的事实之为事实,与水在流,花在飘是没有不同的。这种心理事实方面的思维历程,并不都合乎逻辑。果真如此,我们教逻辑的人可要打破饭碗了。哈哈!”
他接着说:“我们的实际思维历程,不必然合乎逻辑推论程序。在合乎逻辑推论程序时,我们所思维出的结果有效,可以在多少情形之下并非如此。我们思维的结果有效准时,所依据的规律就是逻辑家所研究的那些规律。”老教授加重语气说(下文略去一百字左右)。
“逻辑是什么呢?”小周急忙地问。
老教授沉思了一会儿,答道:“根据近二三十年一般逻辑家之间流行的看法,我们可以说:逻辑是必然有效的推论规律的科学。”
“有这样的规律吗?”小周有些惊奇。
“有的!”
“请问哪些呢?”
“现代逻辑书里所摆着的都是。”
“这样说来,要想我们的思维有效准,必须究习逻辑学?”
“最好是究习一下。”
“这就是逻辑的用处吗?”小周又问。
“啊呀!”吴先生沉思着:“‘用处’就是不容易下“界说”的一个名词,现在人人知道钱有用处。药物化学的用处也比较显然易见,因为药物化学可以有助于发展药物制造;药物制造之发展,有助于疾病之治疗。但是研究理论化学有何用处?理论化学的用处一般人就不大欣赏,因为,理论化学的用处比较间接,所以对它有兴趣的人较少。一般纯科学,如物理学、数学,也莫不如此。所以,近若干年来走这条路的人一天比一天少……”
老教授不胜感慨之的样子: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今日应用科学之所以如此发达,主要是受纯科学之惠。哲学、纯科学所探究的,主要是些基本的问题。设若没有这些人在纯理论上开路,那么应用科学绝无今日之成就。殊不知,如不研究纯理论,实用之学便成无源之水。无源之水,其涸也,可立而待。”
“现在是原子能时代,许许多多人震惊于原子弹威力之大,并且对于原子能在将来应用于和平途径寄存莫大的展望。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原子能之发现,是爱因斯坦、诺赛弗、波尔等人对原子构造穷年苦究的结果:很少人注意到剑桥大学克文狄西实验所中物理学家在那儿埋头探索的情形。没有这些科学家们作超实用和超利害的努力,原子能之应用,是不可能成为事实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纯科学无用,它的用处是间接的。但却甚为根本。同样的,逻辑对于人生的用处,也是比较间接的,但间接的学问,若是没有,则直接的学问无由成立。例如,没有数学,我们想象不出物理学怎样建立的起来;同样,没有现代逻辑的技术训练,思维毫无把握,弄哲学的也就难免走入歧途……”
-03-
懂逻辑的人,懂得避开思维的陷阱

吴先生抽了一口烟,继续说道:“就我数十年所体会到的种种,从浅处说吧!究习逻辑学的人,久而久之,可能得到一点习惯,就是知道有意地避免在思想历程中的种种心理情形对于思维的不良影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吴先生的嗓子渐渐提高了。“人类在思想的时候,多少免不了会受到种种心理情形的影响。受这些心理情形的影响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思想结果;它有时固然可以使我们碰到正确的思想结果,然而碰不到的时候恐怕更多。”
“这一类的心理情形真是太多了。我现在只列举几种常见的吧!第一,我要特别举出成见。成见是一种最足以妨害正确思维的心理情形。”老教授严肃地说:“譬如一个人早先听惯了某种言论,或者看惯了某种书报,他接受了这些东西,便不自觉地以此为他自己的知识,或是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之见。以后他听见了别的言论,或是看到别的书报,便不自觉地以他先前听惯了的言论,或是看惯了的书报作为他评判是非的标准。假如别的言论或书报与他先前听惯了的言论或看惯了的书报相合,那么他便欣然色喜,点首称善。假如不相合的话,那么便很难接受;火气大的人甚至会痛加诋毁。至于他所听惯了的言论和看惯了的书报究竟是否正确,别的言论或书报究竟是否正确,那就很少加以考虑了。”
“怎样免除成见呢?”老王插嘴问道。
“很难!很难!”老教授皱皱眉头,“第一,要有反省的精神。时时反省,看看自己的思想结果和知识是不是有错误。第二,要有服从真理的精神。你们知道印度中古时代的情形吗?印度那时学术很发达,派别有百余家之多,真是诸子百家,异说争鸣。当时,印度的学者常常互相辩难,可是在他们辩难之先,往往表示:我若失败了,立刻皈依你做弟子,或者自杀以服。辩论以后,那失败的一方面,便这样实行,没有强辩,也没有遁辞,这种精神非常可佩。但是,这种精神,谈谈是很容易的,实行可就不容易了。”
“风尚也是容易使思想结果错误的因素。风尚与时髦是很近似的东西。如果在某时某地有某种言论,那一时那一地的人群起附和,那么对于某一类的事情之判断便不自觉地以某种流行的言论作标准。这也就是说,大家不经意地预先假定某种流行的言论是正确的,再根据它来批评其他言论或是行动,这样,便很容为当时当地的人所赞同,因而十分容易压倒异议。”
其实,一种言论之为真为假,和风行与否是不相干的。这也就是说,一种言论之是否为真理,和它是否风行或不风行,其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换句话说,一时一地风行的某种言论,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历史的真实,最足以显示这一点。某种言论在当时当地之所以风行,有环境、群众的好恶、利害关系、心理习惯等等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是在是非真假范围以外的原因。原子学说、波动力学等等总可算是真理吧,为什么并不风行,不为人人所传颂呢?夺人之土,亡人之国,杀人之命,总不能算是真理,然而在许多国家里为什么却弥漫着这种空气,比什么真理都风行呢?可见风尚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也不一定成为风尚。”
“习俗或迷信,这些东西也常常歪曲合法的思维路子,而使我们得到不正确的思想结果。(以下略去约两百字)还有,利害关系或情感也很能使思想结果不正确。大凡没有利害关系或强烈情感发生作用的时候,人的理智在思想历程中比较容易占优势,比较容易起支配作用;在有利害关系或强烈情感发生作用的时候可就不同了。例如,假如我们普普泛泛地说:凡属吸鸦片烟的都应该枪毙,X是吸鸦片的,所以X应当枪毙。这大概没有问题,人人会承认。可是,如果说:我的祖父是吸鸦片烟的,所以应当……哎呀!那就有问题了!”
“哈哈!”
“你们看,”吴先生继续着,“假如我们学了逻辑学,真正有了若干逻辑训练,那么便自自然而然可能体会到,成见、习俗或迷信、风尚、情感或利害关系等等因素是如何地常常妨害正确的思维,因而知道有意地去避免它们。这种结果,如其有之,只好算是研究的副产物之一种。就逻辑的本身讲,它是不管这些的。
一个人的最大危险,就是拒绝思考,从而对身边的恶失去警惕;一个人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犯错的路上狂奔,却失去了刹车的能力。而逻辑,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变得清晰,在感觉上变得敏锐,在行动上找到方向。
当诸多力量想把人们“变傻”时,唯有真正的逻辑,才能让人们保持最基本的清醒,也摆脱日益被权威、愚昧与偏见支配的碎片化生活,走向真正的高层次思维。
为此,私产先生诚挚推荐殷海光教授《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理由有三:
◎ “从没见过哪本讲逻辑的书,可以读得这么省力”
市面上的逻辑学著作,大多晦涩难懂又枯燥无味,写满了各种语法辨析甚至数学公式,这恰恰是逻辑“没读透”的结果,只好把陈词滥调反复传抄。
而本书完美体现了作者身为教育大师的功力,从0到1细致解析,极其简单、清晰、明了、精辟,任何人都可以很快上手,把复杂问题变简单问题。
有读者评论:从来没见过哪本逻辑书可以读得这么省力。
更有读者感慨:看了先生的书才明白,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 作者是影响了台湾半个世纪的“逻辑大师”
作为哈耶克思想的引进者,殷海光教授一直关注时代的命运和启蒙,然而,他痛感时人因为逻辑不清,导致文明的精神和哲人的思想最终无法扎根。
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最终将逻辑视为启蒙精神的起点,这一选择事后被证明极具历史远见——影响了整整两代台湾人,成为上世纪台湾青年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和启蒙大师。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读过的都说好
本书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之一,它是用实实在在的干货,“写服”了大多数读者,堪称高价值又好读的口碑典范。
逻辑的力量,就是拒绝低劣和盲目的选择倾向,在荒诞和愚蠢之中,保持最基本的清醒和思考。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保持自我,逆流勇进,避免危机和发现未来。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经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