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晓雨(马思纯饰)没想到,再次见到父亲会是这样的场景。
几天前,黄雀市中南大桥垮塌,伤亡数人。
工人在清理桥体碎片时,意外发现桥内有一具白骨…
根据警方调查,该死者是中南大桥工程师,闻亮。
他是闻晓雨的亲生父亲。
闻晓雨看见父亲的尸体时,几乎崩溃。
在爸爸消失的八年间,她一直以为父亲和情妇远走高飞,心怀憎恨。
谁知,父亲早就死于非命…
八年里,晓雨一直跟养父老朱(范伟饰)生活。
老朱把晓雨当成亲闺女一样疼,供她考上了大学,多年来,两人情同亲生父女。
父亲的尸骨被发现后,晓雨陷入悲痛,茶饭不思。
这个时候,老朱依旧是她最大的依靠,一直安慰她,照顾她,还帮她操办葬礼。
然而,葬礼上,有个不速之客突然拜访。
一个陌生男孩孟超(王俊凯饰)来找晓雨,说关于她父亲的死,有重要的话要对她讲…
其实,她父亲的死,与老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电影《断·桥》8月13号全国上映,豆瓣6.3分。
编剧李玉、方励,导演李玉。马思纯,王俊凯,范伟领衔主演。
断桥在5月撤档后,突然定档至8月13号,想必也是跟电影市场回春有关。
自从《人生大事》、《神探大战》、《独行月球》等叫座商业片陆续上映后,观众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电影院,积压的观影需求得以释放,它的上映及时丰富了热映的影片类型。
《断·桥》是一部优缺点明显的影片,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则完全无感。
《断·桥》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影片在宣传/预告中,就已经明显暗示观众真凶是谁。
也就是说,它不是多数观众印象中的犯罪片,既没刻意营造悬疑感,也没有遮掩犯罪手法到最后一刻。
那这种电影,我们看的是什么?
闻晓雨,一个性格内向的普通女大学生。
她的家庭经历复杂,亲生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消失后,母亲改嫁。
虽然有疼爱她的养父,但显然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成为她内心的死结,所以她憎恨不告而别的父亲。
可如今,恨了八年的父亲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爱了八年的养父,有不为人知的可怕一面。
于是,当晓雨找到了关键性证据的瞬间,潜伏着的种种情绪:憎恨、痛苦、自责,悔恨…通通化成一抹狠绝。
晓雨这个角色在那瞬间完成了升华。
她用手掐碎了点燃着的香烟,刚刚懦弱、犹豫的眼神一下子被凌厉替代。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她做了个决定。
复仇吗?
如何复仇。
孟超,一个靠打零工谋生、住在废弃大楼里的男孩。
他把重要线索告诉了晓雨,可他一再阻止晓雨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经历过你的痛苦。”孟超说。
杀了强奸姐姐的村霸、逃亡多年的孟超,野蛮生长,四海为家。
他插手本与他无关的事,也是因为从晓雨身上看见曾经的自己,更是因为晓雨让他想起了姐姐…
对孤独的晓雨而言,孟超是她唯一能相信的人,是她的光。
而对孟超而言,晓雨是世界上唯一接纳他的人。
马思纯说,孟超和晓雨之间的情感非常复杂,亲情、爱情、友情似乎都沾了一点边。
两个主角之间的情感羁绊,是本片一大看点。
导演李玉写剧本的时候,听到了某个社会新闻。
2011年,一个16岁的男孩要跳桥轻生。
接到报案后,警察、心理咨询师都纷纷出动,可男孩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极度悲观,无论怎么劝都不从桥边下来。
死局不断僵持之时,旁边一个19岁的女孩突然冲上前,给了男孩一个吻。
没成想,就是那个吻,让男孩赴死的决心松动了,警察立刻冲上前营救男孩…
媒体给这件事起了个浪漫的名字:一吻救命。
李玉解释到,这个吻绝非男女之情,它其中承载了一种更深刻,更宏大的情感。
就像孟超和晓雨之间的情感,它可能很难被理解,但绝对存在,且必然会存在。
李玉风格的犯罪片,强调的不是案件,不是悬疑,而是人。
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去表现每个身处困境的人是如何反抗挣扎,如何面对仇恨,面对世界,面对自己。
马思纯说自己是“体验派”的演员。
体验派,简单来说就是演员相信自己是角色本身,感受角色所思所想再表现而出。
马思纯把闻晓雨心绪复杂的氛围感,拿捏得足够精准。她整个人往那一站,状态就是一个装满心事的女孩,将观众带进故事里。
上部电影《第一炉香》为马思纯招来很多负面的声音,但无论如何,她在《断·桥》里的表演是惊艳的,也是精彩的。
王俊凯所饰演的孟超,相比女主,戏份较少。
距离他上次主演电影《解忧杂货店》上映已经过去了5年,中间也偶有新作开播,但随着巨大的关注而来的,是演技的争议。
不知道是因为性格,还是在镜头面前长大的缘故,王俊凯的表演总有一种拘谨感,似乎没完全打开自我。
有一说一,在范伟和马思纯面前,王俊凯的表演虽略显青涩,但不掉链子。
《断·桥》里的他比过去有突破,拘束感少了,在镜头面前更自如了。
不过,路长且艰,少年仍需努力。
野草少年和伤痛少女,夏天,命案,骑摩托,抽烟,重庆话/重庆取景…
再加上马思纯和周冬雨是“双蛋黄影后”,王俊凯和易烊千玺共属一个组合…
似乎把《断·桥》和《少年的你》做比较,是逃不开的话题。
其实两部电影内容上重合不大,角色类型的确相似,但电影呈现角色的方式又不同,硬比出高低胜负也是没必要。
倒是觉得这个现象更有趣:年轻男偶像/明星在消除明星光环,打开戏路的过程中似乎都需要一个“脏小孩”角色。
如果不想去青春片里谈恋爱,那就要做好去泥里打几个滚的准备。
实际上,好的青春剧也考验演技,演得出彩照样会为演员加分。
比如刘昊然,他在《最好的我们》的表演和角色适配度,帮他打开路人盘贡献颇多。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
如果你想问,为什么没提范伟老师的角色。
一个是因为聊太多这个角色可能会剧透;
另一个是范伟老师是毫无争议的演技派,实在没什么要特别聊的,看他演戏就是享受。
导演李玉,代表作《苹果》、《观音山》等。
本片《断·桥》中,她依旧延续着自己的视听风格:多用手持镜头、跳跃式剪辑、善于捕捉角色的真实状态、重视影片情绪的表达、节奏略慢…
这些都是她作为导演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
电影首映日有多个热搜上榜,其中一个是:#断桥 女主为什么不报警#
片中闻晓雨找到了关键证据,但没第一时间交给警察,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发生。
当天,该话题阅读量破四亿。点进话题中,有网友说女主是因为性格/心理状态不得不做的选择,有的猜是为了过审删了情节…
网友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争议之大,最后导演李玉、监制方励亲自在微博上解释。
当然,对电影的补充说明没有问题,他们的说法也足够合理,不少观众表示能够接受。
不过,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更希望在电影里找到人物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在电影外得到回答。
类似经不住推敲的情节还有不少:
孟超晓雨为何才见了几次面,就互相有了强烈的情感依赖?
以及孟超杀人时是未成年,主动自首对他结果更好,根本不必逃亡…
……
影片评价中很大一部分1星、2星都是因为故事中的逻辑硬伤造成的。当观众无法理解人物行为的那一刻,就已经徘徊在电影之外了。
重情绪表达的犯罪片,可以弱化逻辑关系,但不能忽视逻辑关系。
明明在电影中加点戏份做支撑,就能解释透彻的细节,却导致了观众的困惑和不解,很明显,这就是创作者的失误。
归根结底,还是电影的文本较弱。
故事层面的空白过大,所表达的情感超过了文本能够支撑的重量。
中后期的剧情需要依靠演员的表演状态、视听语言的风格来维持,所以节奏松散,显得薄弱无力。
李玉的前作《观音山》也出现过这个问题。
节目《第十放映室》评价电影《观音山》
因此,《断·桥》试图表达的主题在种种因素作用下被不断弱化/误解,传递到观众那一层时的分量还剩多少,不禁要打一个问号。
这也是本片的遗憾之处。
最后再总结一遍本片看点。
如果你是演员的粉丝,请放心看,因为从主演到群演,每个人都贡献了出色的表演。
如果你想看一部惊险刺激,错综复杂的犯罪片,那务必慎重,本片更像是犯罪文艺片。
如果你喜欢电影的扑朔迷离的质感,且能接受文艺片的表达方式,那《断·桥》可以一看。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片达到了合格线,但分数具体在合格线上加减多少,交给每位观众判断。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个
,加一星给范伟老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