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摄的,是那些会被时代删除的人。”
——贾樟柯
这是一个善于遗忘和常被强迫遗忘的时代。
曾经的我们对一切向上、具有引领意义的人或事充满信念,但现如今,这种信念就就像潮水中的小岛,若隐若现。
我们也是矛盾的存在。我们一面遗忘,一面又渴望被铭记。人们希望通过认识自我改变自身,也可能在自省的路上迷失自我,沉溺于瘾症无法自拔。
每个人目睹着自己的时代远去时,无一不是充满迷茫和无助的,但我们脑海中那个指引向上的信念一直存在,退潮了,小岛的浮现,就是我们存在的痕迹。
这期单向榜单,我们重新感知被时代删除的人和事。当下被删除的,或许某日会被再度检阅和怀念。

贾樟柯是中国电影导演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从电影《小武》开始,他就一直把镜头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呈现出他们写实细腻的地域形象和迅疾的时代变迁。尽管他的作品往往票房寥寥,却无碍于载入世界影史,成为最值得尊重和研究的电影人之一。
本书是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第一手资料,着重探讨了 10 部电影,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再现贾樟柯 20 年以来从汾阳走向世界的电影人生全纪录
《重走》是单读书系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作者不仅带我们去往中国西南许多游客罕至的小地方,见识只有当地人知道的风景。还会带我们穿梭时空,在史料、日记、回忆录中再现联大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与旅途生活,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视角的联大故事。
在重走中传达历史经验,提醒当下的我们如何阅读、交谈、行走,启发我们重识附近,重拾热情。

刘擎作为一位深居象牙塔的政治哲学教授,借由综艺《奇葩说》成功出圈,也让哲学这门看似艰深的学科走下神坛,进入大众的视野。
当我们看到这看似讨巧的书名,就能想象出刘擎以干净、准确、友好的语言对现代思想娓娓道来,让我们以轻松的态度接近高远的哲学观念,思考诸如“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问题。
近两年内,德国作家赛巴尔德的作品在国内陆续出版,极其罕见地成为了严肃文学领域的著名事件。
赛巴尔德的作品存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且频繁使用糅杂的长句,兼具诗性浓郁的文学气质和思辨性极强的学术风格。小说往往结合回忆录、游记、影像组成一个糅杂的文本,从私人记忆出发回溯人类历史文明的废墟,寻找动人的个体生命,抵达一种“新的真实”
《眩晕》是赛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作为一副心灵的自画像,是我们了解这位作家的起点。
毫无疑问,兰波是才华横溢的。他仅在 14-19 岁时进行创作,之后便停笔不作,转而四处游历,以走私军火为生,37 岁便因癌症逝世。
短短 年的创作期,却掀起法语诗歌史上的重大变革,成为后世无数作家诗人仰望的对象。而他一生复杂又矛盾的经历,也造就了一位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
本书作者博纳富瓦同样是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也是著名的评论家和翻译家。这本评传不仅是一本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发展轨迹,同时也是博纳富瓦对自身经历的一次小结。
四个高中老师,尽管没有遭遇过什么毁灭性的坎坷,生活中却无处不透露着一股绝望。
体育老师汤米无儿无女,只有一条老狗相伴;心理学老师尼古拉生活看似富足,却被孩子剥夺了全部时间;而主人公马丁则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仿佛局外人一般。
四个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从一次实验开始,试图用酒精解决自己的问题,然而一步步地,酒从万灵药变成了掌控他们生活的“撒旦”
人到中年,目睹着自己黄金年代逐渐逝去,而死亡却慢慢逼近。面对精神世界的无助与迷失,也许再也无法借助任何外物,唯有凭自身一跃,方能迎面碰上真正的自我。
这部影片被许多人称作“近年来看过最好的韩国电影”。导演对黑白的影像处理,对儒学思想的呈现,都使本片带有浓厚的古典味道。
朝鲜王朝后期的学者丁若铨,因受迫害被发配到贫苦的黑山岛,失意之时对海洋产生兴趣,并决心编纂一本讲述海洋生物的书籍。
在编书的过程中,丁若铨与青年渔夫昌大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然而与丁若铨批判社会制度的态度不同,昌大为了追求功名,苦读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地学习。
这部电影对两种价值观并无批驳或褒扬,而是显露出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
本片荣获去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它不是我们熟悉的大制作纪录片,而是一部完全由私人视角出发拍摄的影片。
这部影片拍摄历时 8 年 3000 多个小时,正经历人生低潮期的导演克雷格在潜水时偶遇了一只章鱼。他每日观察、陪伴在它左右,记录下自己与章鱼逐渐熟悉,直至目睹她死亡的全部过程。
而克雷格自己也从章鱼的种种行为中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强烈的个人情感充斥在影片之中。
个人与时代遭遇低潮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安放好身心,等待潮汐。

编辑 - 大壮 博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