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对海洋的探索与幻想:
都浓缩在这本堪称我国古代海洋奇书的《海错图》里。

“海错”一词,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其中,“错”指种类繁多、错杂。
因此,“海错”的意思便是海洋里面,有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
《海错图》成书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书中描绘了300多种流传于世的海洋生物,其内容广泛,涉及的海洋物种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以及传说中的神奇生物。
这本书在雍正四年经由大太监苏培盛献入宫中。
而后成为乾隆皇帝的心头好,不时翻看赏读,并在喜爱的章节加盖了印章以作纪念。
之后,嘉庆、宣统等皇帝也都痴迷这套图谱,传为清代皇帝睡前的枕边书。
如此深受诸多皇帝喜爱的《海错图》,却并非出自宫廷画师之手,而是由一位名叫聂璜的民间画师绘制而成。
聂璜,字存庵,生卒年不详,只知其生活于清康熙年间,钱塘人。
他游历了今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多地,考察沿海生物,每看到一种就会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方才创作出这一套《海错图》。
聂璜认为:“凡山之所生,海常兼之;而海之所产,山则未必有也。”
所以,在他的笔下,海洋神秘广博、森罗万象,既生存着现实的生物,也孕育着传说中的生物,虽真假混杂,但妙趣横生,是《山海经》所不及记载的。
《海错图》一共四册,现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天,一条想为大家带来一套《海错图译注》,其为故宫藏品《海错图》三卷本的译注本。
它在保留古本字画的同时,加入了高水准的注释及译文,还对原图进行了精心修复。
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与古人一起遨游这神秘的海洋世界。
《海错图译注》全三册,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价147元(定价268元)
2022年8月18日23:59特惠结束
全注全译 古文阅读无障碍
本套书是故宫藏品《海错图》的原版呈现,以原图谱中海洋生物的顺序为纲目。
在此基础上附上辨识、句读好的简体文本,并对原文进行了白话文的翻译,还对个别生僻词语进行考证或译注。
从而帮助读者对原著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以及更加准确的认知,不再卡在“知乎”和“者也”之间,例如:
原来在古人心中,他们认为河豚是个“不高兴”,他们称之为“嗔鱼”。
因为用东西拨弄它,它就会发怒,被渔网捕到就会发怒而死。
在介绍花蛤的时候,还附带了挑选美味花蛤的“攻略”:壳厚的尤其大而味美。

当然还有“海鲜避坑指南”。
一种名为虎头魟的生物,因形状像老虎的头而得名,但背部有一条沙粒状颗粒的皮,味道很差,不能食用。
详细的注译将海洋世界的生动有趣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得益于译注者刘斌的用心。
他通过查证各种权威史料,反复推敲及探讨,对《海错图》原著中的所有古文进行了注释及翻译,最终为读者呈现出精准翔实、轻松易读的现代白话文。
《海错图译注》全三册,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价147元(定价268元)
2022年8月18日23:59特惠结束
修复原图 全彩再现
聂璜擅长工笔画。
但《海错图》在色彩、明暗、构图等方面,除了采用中国传统水墨工笔画的技艺之外,还借鉴了西方博物画的写实风格,颇具代表性。
但由于时间久远,原著中的图片很多都已褪色、模糊。
为了还原该书的原貌,制作团队历经半年,对所有图片进行了高分辨率的转换,将原图谱进行了精心勾画、修整及着色。
《海错图》中,大部分记录都是严肃认真的:
好比福建深海捕捞的带鱼。
又如福建人称为“章花”,浙东人称为“望潮干”的章鱼。
以及做羹不放盐而自带咸味的白蛤。

除了真实的所见所尝,还有作者的所闻,经由想象流传了下来。
例如长着鳖的身体、人的脑袋的海和尚。
还有身子是
大章鱼,
样子像人形,约长两尺,眼睛和嘴都具备的鬼头鱼。

凡是前者,图册都非常逼真、详尽,科学指导意义重大。
而后者又分两种,一种是却有其物,但是聂璜没有见过,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力去绘画。
另一种就是传说中的生物,类似于《山海经》,读起来十分有趣。
可以说,这部古代海洋生物图《海错图》,兼具了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价值,堪称中国海错文献和海洋生物绘画史的经典历史文本。
《海错图译注》全三册,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价147元(定价268元)
2022年8月18日23:59特惠结束
全书共三册,封面设计以左右构图的形式呈现:
左侧部分背景为内文和去色纹理化插图;
右侧部分为主视觉,通过具有不同古典色彩的颜色衬托书中涉及的各个鱼种,不规则的波浪底纹表达了海洋的神秘。
左右色彩的碰撞诠释了古代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不仅体现了古籍的严谨性,更展现了绘画艺术的精益。
内文为80克进口纯质纸,四色印刷,可以很好地呈现图片色泽,翻阅过程触感丝滑。
圆脊锁线精装,跨页大图无缝对接,180度平摊阅读无障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