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去写“我们的那些故事”?
作为一个少数裔群,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历程一直有很多有可歌可泣的事迹,特别是作为华人医生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其中的故事一定与众不同。之前在华人医生群中呼吁过,大家一起来写故事,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慰籍,曾经走过的路,让他人了解,曾经遇过的挫折,让后人避免。只是大家的反响不大,就搁置下来。当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之后,看到华人社区对医护的热情援助,看到听到华人医生在一线与病毒抗争的感人故事,一下子触动了我,让我不由自主的有股冲动希望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哪里开始着笔?什么时间段开始写,以现在进行时,还是从过去一直写到现在?最后决定,既然要写,就把整个华人医生的成长过程一起表现出来,让大家来了解这个职业,而且把医学科普贯穿其中。我曾经写过很多科普小文和小故事,可以把他们简单地整合起来,再添加一些新故事,这就是我写“我们的那些故事”的初衷和由来。
“我们的那些故事”内容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作者的自我传记?
既然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就是表明其中内容的很多部分是虚构的。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说到“我们的那些故事”的真实性,应该说其中三分之一是我本人的真实经历,三分之一是我的道听途说,还有三分之一是完全的虚构编造,是不是这样的陈述大家能够接受?
小说开始的第一篇“关于春桥与志明”就是完全虚构的,基础来源于我得知我的一位朋友是同性恋,但是和小说内容没有任何关联。这个故事写于2013年,当时发在我的SOHU博客“南山无言”上。小说里叶莲娜的角色也是完全虚构出来的,基础来源于我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大学时有过一个俄罗斯裔的女朋友,我们交流过朋友作为家长对不同族裔婚恋的意见。
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小说中关于考USMLE和申请住院医生的过程都是真实的。“亚瑟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真人真事。“24小时”和“这一天”的两篇关于心脏专科培训的文章内容是我的亲身体验,当时也是发在SOHU博客上(SOHU博客几年前已经被永久关闭和消除)。
小说里住院医生培训时的小伙伴们都有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保罗,确实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美国男孩,喜欢篮球,喜欢音乐,有自己的乐队,后来做了感染科医生留在纽约。卢多,来自尼日利亚,稳重负责,后来和我一起继续做心脏专科培训而且做了Chief Fellow。伊万,确实来自加拿大,生活中的他活泼喜欢社交,后来做了一年内科住院总,之后比我晚一年做的心脏Fellow。很遗憾,因为剧情的要求,把“他”写抑郁了。
阿强是我在纽约认识的一位来自福建的偷渡移民,他的真实身份是唐人街的大巴司机,在一次去马里兰的途中攀谈了解到他,后来我还帮助他填写过英文申请表。小说中关于他的英雄事迹都是虚构出来的。
然后呢?
在第三季中,我尝试借用古龙的写法来增加小说可读性。古龙作品我全部读过,我喜欢他语句的简练明了,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结局富有哲理性。在第三季中我把古龙“七种武器”系列的人性六种品质进行了重新演绎,有没有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然后?当然还会有然后,既然开始了,就会继续写下去。至于之后故事发展的框架是什么?不能透露,是个秘密,只要留有悬念,你们才有兴趣看下去,是不是?
欢迎喜欢写故事的朋友们一起加入进来,是医生好,不是医生也好,我平时一直说的话,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人一起来碰撞,更容易擦出火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作者简介
高磊 MD,PhD,FACC,美国西雅图地区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医疗机构心脏科医生。美国华裔心脏协会 CNAHA 终身会员。北美华医联盟ANACP终身会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