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是大手术扎堆的日子。尤其是一号手术室,必定是一台大手术。
看到自己被分到一号术间,麻醉科的李医生立即调整了状态。他知道,今天又是一场大战。
果然不出所料,一号术间安排了一台食管癌。
然而,令他还有些纳闷的是,只安排了一台手术。按理来说,至少也得安排两台呀。就算手术很难做,也不至于只安排一台手术啊!
这个疑问,当他完全了解患者情况后得到了答案:患者的肿瘤位置很高,而且已经侵犯了。外科已经不建议做手术了,但家属坚决要做,而且家里不差钱。
麻醉签字的时候,患者本人和家属都再三强调“出了事和医院没关系”。
这样的患者和家属,再怎么也拒绝不了了。尽管手术很难做、风险很大,而且不一定有效果,但大家都决定陪他们努力一下,去博取那个“万一”。
光靠义气不行,当看到患者各种检查的时候,李医生头疼了。摆在第一关的,就是患者已经出现了食管-气管瘘。并且,肺部也因为反复感染而糟透了。
所幸的是,术前去访视的同事已经让外科进行了抗炎和雾化等处理。血气分析结果,也勉勉强强。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大家就开始分工合作。李医生这边,一边给患者连接各种检查导线、一边观察着患者的状态,不时问一些问题。然而患者有气无力的表现,让李医生深感担忧。
患者的有气无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未发生食管-气管瘘,这类患者的消耗以及进食困难都会让他们的状态很差。
除了有气无力,惨白的脸色和嘴唇让李医生再次翻看了患者的血液检查。
经过输血,血红蛋白已经勉强可以了。但患者消耗这么快,谁知道这个时候是多少呢。
患者状态差,不可避免的不耐麻药。因此,麻药的量一定要精确计算、及时更改。
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一个又一个浮现在李医生的大脑中。
开始麻醉,第一关就是如何插管的问题。
常规插管,由于气管有漏点,很可能气体都跑到胃里去了。于是,李医生计划表麻后清醒插管。这样的操作,也避免了患者不耐麻药而出现严重低血压的情况。
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李医生一边准备表麻、一边假装和患者聊天,问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说是无关紧要,但麻醉医生的职业决定了不经意之间也要挖掘一些重要信息的,尤其是关乎安全的或者疾病原因的信息。
当问到他平时饮食有什么习惯时,外科医生说话了:他家是开酱菜厂的,他常年吃腌制品。可以说,吃了一辈子,他父亲也是这个病!
虽然说目前也没有把肿瘤的具体原因弄清楚,但业界共识已经将腌制品列为重要嫌疑对象了。很多研究,也给出来令人信服的结果。
李医生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埋怨他:怎么就好那一口儿呢?这下完了吧!
尽管喷了表面麻醉剂,但插管的时候还是呛咳很厉害。毕竟,要插一根比单腔管要粗一些的双腔管。只有插双腔管,才能保证管子插得更深一些。
当在纤支镜下看到管子越过了气管壁上的瘘口后,旁边的助手赶紧把全麻药物推了进去。
然而,平时就有感染的肺部,气管变得非常敏感。经过这个刺激,小气道广泛收缩,出现了寂静肺。如果不是纤支镜下眼看着导管进入气管的,那种阻力还真有可能让人感觉插错了呢。
迅速解痉,几分钟后缓解,血氧逐渐回升。但是,经过这波折腾,心率快了、心律不齐了,血压也变得比较低。紧急查血气,各种指标也乱了。
如果说插管之前只能预知困难,插管之后才是伤神的阶段。仅仅是把患者的指标拉回接近正常值,就费了好大劲。
由于食管病变位置太高,这个手术足足用了四个小时才完成。四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在牵动着李医生的心。
直到手术开始缝皮,李医生才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他还不能松。一旦放松,就可能出问题。干了这么多年麻醉,他深知麻醉苏醒期的风险。这种风险,跟普通飞机降落一样危险。
由于术中进行了气管修补,需要把双腔管拔出来换成单腔管。至于单腔管,就留到重症监护室再去拔。
在纤支镜的监视下,双腔管一点一点往外退。当退过瘘口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紧张。因为,一旦这个时候出问题,风险可能比之前还要大。
所幸,没有意外发生。之后,换了单腔管。
在确认患者已经从深度的麻醉状态转为深度镇静状态后,大家一起把患者送到了重症监护室。
至于患者以后能恢复如何,或者能否出现那种大家期待的“万一”,谁也不敢说。但是,这次大家确实尽力了。
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向腌制品说“不”,不要经常吃、当菜吃。
推荐阅读:

【专利创新】2022年的今天,申请专利该掌握哪些技巧?

【科普征集】【重磅】科普文章可以作为晋升材料啦!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国性学术、科普平台,文章可同步刊登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以及人民日报等平台。总粉丝30万+,年阅读量一亿人次+。文章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