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到2022年
她见证了文庙的黄金岁月
也看着它如何走向衰落
上海40度的高温天,一家炸串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老板阿姨熟练地将一把鸡肉串放进翻滚的热油,手上忙个不停,还不忘招呼后面的客人。

因为来的人太多,都在大太阳下站着,她想尽快让大家吃到,经常顾不上收钱。
阿姨今年51岁,在文庙开这家炸串店已经24年。
8月以来,随着文庙周边街区旧改工程的推进,包括炸串店在内,贯穿几代上海人记忆的小店都在陆续搬离。
很多城市都有文庙,但对于上海人来说,它是一个太过特别的文化地标。
不同于声名远扬的外滩、南京路,文庙代表了上海几乎快要被人遗忘的一面:老城厢的生活旧影,和热腾腾的市井烟火气。
文庙拆迁的消息传出后,少人特意赶来,最后买一次模型手办,吃一次炸串奶茶,向青春告别。
曾经,这里是文艺青年最爱光顾的旧书市集、8090后二次元启蒙的“动漫一条街”“魔都秋叶原”,现在已经成了时代的眼泪。
很快,这一切都将正式画上句点,尘封进历史。
01
40度盛暑天的告别
88日,“阿姨炸物”的门口排满了人。早前有消息说,这是它营业的最后一天。小时候吃过这家店的,都想来说声再见。
整条文庙路的商家几乎都搬得差不多了。有的找到了新去处,墙上用红纸写着搬迁后的地址。也有永远消失的,只留下一个老旧的招牌。
残存的几家店,老板一边清仓大甩卖,一边收拾好了纸箱子,堆在门口,等房东来收钥匙就立刻走人。
阿姨本来也打算在今天离开,但迟迟没人来通知,她干脆又延了一周。
至于到底还能撑多久,“只好做一天算一天了。
阿姨炸物开在文庙路上,对面就是敬业中学。店面很小,带瓦片的老房子挺立至今,装修24年没变过。除了窗户上两张收款二维码,一切都让人梦回上世纪。
只不过当年来买炸串的孩子现在都长大了。
队伍里有穿衬衫西裤的中年人,趁着午休时间,乘半小时地铁来文庙,站在街边大汗淋漓地吃几根串,之后还要匆匆赶回公司。
“小时候放学后经常来淘旧书,还有外国杂志,以前只能在文庙看到。路过阿姨这里,肯定是忍不住要买一串里脊肉的。那时候好吃的太少,这绝对是头等美味了。
成家后,他曾带着女儿来过几次,但女儿明显兴味索然。
“现在的孩子不缺零食,还都是进口的,不爱吃这些了。而且平时上学都车接车送,哪能体验到买小吃的乐趣。
还有两个敬业中学毕业的女孩,时隔多年后再次约在这里见面。
文庙是她们高中时姐妹聚会的“窝点”。在阿姨这里吃完香酥鸡,还要去隔壁的咪咪饰品买头绳和发夹。
在网购还不普及的年代,文庙就是少女们的潮流风向标。
两人重温了青春记忆中的香酥鸡,临走前嬉笑着对阿姨说:“您搬走了也还得继续做下去啊!不行就涨价。我们80后现在有钱了,承受得起。
阿姨当然也想继续做下去,她没别的手艺,也不想早早退休。
接到拆迁的消息后,她一直在物色新的店铺。但看了几家下来,租金都是3/月,空间还比现在的更小,实在难以承受。
就算开了新店,生意又能有多好呢?她心里也没底。
即便还是熟悉的味道,曾经的氛围也很难再重来了。
02
学生们的天堂
还曾卖过碟片
阿姨炸物1998年开业。那一年,“阿姨”还是个27岁的年轻姑娘。
在此之前,她在南市饮食公司工作。这个听名字就很古早的单位,如今早已随着2000年南市区的取消而被人遗忘。
在餐饮公司,阿姨学了一手做菜的绝活。儿子出生后,她和老公两个人照顾不过来,公司又在这个节骨眼上搬家,把她分流到偏远的分店。为了能腾出时间带孩子,阿姨决定辞职,自己做点小生意。
因为家就住在文庙,她租下了这间小小的门面。其实她小笼包做得也好,但周围学校众多,她觉得炸串会更有市场。
刚开张时,店里只卖鸡肉串和香酥鸡。阿姨做鸡肉串的确是一绝,肉与肉之间有一层粘连的胶质,滑嫩又有弹性。很多顾客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它的配方。
当年的文庙到处是路边摊,像阿姨这样有固定店面的,已经称得上高端。但炸串卖得并不贵,15就能大快朵颐。
物美价廉,自然受到学生欢迎。下课铃一响,孩子们鱼贯而出,涌到这条街上,“不知道多少闹忙”。
阿姨后来回忆,千禧年左右是文庙最好的时候。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而文庙永远在潮流的风口浪尖。
《泰坦尼克号》火了,莱昂纳多的海报铺天盖地。日韩文化兴起,文庙又卖起了这些明星的周边和吊牌。
有店主能搞到国外小众乐队的CD ,卖800块都有人抢。囊中羞涩的学生则会买别人刻录的CD、翻印的海报。
在这股浪潮下,阿姨也做起了新生意。在炸串店的窗口,她开辟出一个小小的角落,卖各种碟片。
上网还要拨号的年代,看电影的渠道很少,碟片自然也是大卖。
那时阿姨的儿子还没上小学,就会主动帮妈妈补货。《哈利波特》卖得最快,儿子虽然字都认不全,却凭着图片买了回来。每次说起这件事,阿姨还忍不住掉眼泪。
“当时虽然生意不错,但我一个人边开店边照顾孩子,真的也是蛮苦的。
2003年,阿姨的丈夫也辞去工作,和她一起打理炸串店。
他原本在城隍庙绿波廊当厨师。那是上海的老牌本帮菜餐厅,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进入新世纪以来,渐渐盛况不再。
而炸串店的生意却越来越红火,“一周赚的钱抵得上他一个月工资了。
2007年,店铺的房东正好要卖房,夫妻二人就将这里盘了下来,成为自己的资产。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一门心思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活忙碌,好在也安定满足。
03
网购兴起 书市搬离
老城厢居民动迁
在阿姨的印象里,文庙是一点点变冷清的。
2008年,阿姨的窗口不再卖碟片了。互联网兴起,大片资源唾手可得。“很多人家里连DVD播放机都没有了
炸串店依然生意火爆,只是菜单也得跟着年轻人的口味及时更换。
从最开始的鸡肉串、香酥鸡,到里脊肉、香肠、年糕……西式快餐红遍大江南北后,阿姨又开发了培根、薯饼、芝士、牛扒……其中吐司是最受欢迎的,在学生中很是风靡了一段时间。“洋气得不得了。
事实上,文庙的每家店,都在尽力追赶时代的步伐,进最新的文具、最稀有的模型手办,但还是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随着淘宝等电商的发展,来这里买玩具和饰品的人越来越少。网上的选择之丰富,也远超实体店。
再后来,街边摊都受到了整顿。炸串店门口以前有许多卖头绳和旧货的小摊,阿姨坐在店里,外面就是吵吵嚷嚷的讨价还价声,如今再也听不到了。
一起消失的,还有文庙的书市。
文庙以前有两大书市。一个是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位于梦花街,以批发期刊为主,2013年搬去了闸北。还有一个是更受欢迎的旧书市场,开在文庙内的露天广场上。
这里能淘到连环画、绝版书、甚至还有手抄本的古籍。每周日开放,巅峰时期,一天的客流量高达八九千人。
旧书市从早上7:30开始,而有些摊主为了抢占地盘,凌晨就会来摆摊,形成了“鬼市”。
人们借着微弱的路灯在黑暗中淘书,也是当年的奇景了。不过,鬼市经常被禁,需要到处转移。
2020年,旧书市场搬至城隍庙福佑路。原来的地址变成了老西门房屋征收事务所,逐渐萧条。
就这样,文庙一年一年、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吸引力。等阿姨和住在这片老城厢的其他居民反应过来,已经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
去年10月,文庙旧改提上日程,正式暂停对外开放,预计工期为2-3年。
从那天起,阿姨身边的老邻居一个个都离开了。动迁居民们分到的房子在松江南桥,有人欢喜有人忧。
因为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新店,又有太多老客人来问,阿姨干脆建了个粉丝群,等有消息了再在群里通知。
群里有不少人找到了曾经的校友,大家七嘴八舌聊起怀旧的话题。
恍惚间,阿姨好像又看到了当年放学后那些叽叽喳喳的孩子。只是回过神来,时间已经过去了24年。
文、编辑/strawberry
感谢Erika57对本文的支持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