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处在过度的传播中,人不仅会接收到海量信息,它们还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大部分人自然而然会以一种简化的心智应对,如此才能达成自我心智的有序和协调。
有序,指的是信息太繁杂,大脑在处理时会尽量将其标签化,而标签的种类和数量则根据人的经验、受教育水平等因人而异,大脑已掌握的信息越丰富,标签也越精细具体,已有的信息越简单,分类则粗暴。协调,指的是大脑中本身根据已有信息建立了认知模型,人在获取新信息时,往往是先将新事物与过去的经验进行联系,并且习惯性地融入到过去的认知模型中。
辩手周玄毅就曾有这样的观点:说服的本质,就是让人们相信你讲的东西,和他本来就相信的某些东西,是一样的。
传播过度的社会背景与它重塑的大脑的认知模式,都使得在传播中援引人已有的认知模型显得十分有效。向受众传递一个观点时,就是希望说服别人,要说服别人,依靠的有时并不是证明一件事多有道理,而是这个观点多符合受众的期待,是否更容易进入别人的心智。
换言之,如果是推销一件商品,就要找到最需要它的场景,而不是商品本身有嵌入性的优点。
《定位》一书中也表达了一样的想法。从受众的主观角度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本能地相信,唯有他自己才掌握着了解普遍真理的钥匙。”因此,想要达到传播的目的,试图去改变受众的心智是不可取的,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聚焦受众的认知而不是产品的现实。书中写道,定位思想的本质在于,把认知当成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认知,并在顾客心智中建立想要的“位置”。
但有些不同的是,营销虽然可以视作一种说服,它的场景却更特殊,它不是严肃的、长篇大论、涉及问题十分复杂的说服形式。大众接触到的广告,基本上时长偏短,受众注意力也较为分散,更需要传播一方简化信息、抓住痛点,筛选出最容易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材料。
定位的意义即在于此,它的内涵就是有选择性,瞄准了市场的空隙,洞察到了消费者未得到充分满足的细分需求,又能在传播上聚焦于一点,从而“一击致命”,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其实营销很像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要让别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学会转换视角、跨界诠释,就像辩论中,道理的内核是听众熟悉的,辩手却总能不落俗套地,找到新的场景,让老生常谈焕发魅力。
(文/红山)
TEL:010-652838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