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街头巷尾,
从不缺咖啡馆
在被疫情偷走的这个春天,我们不断在与一些小店作别。可最近外滩君却发现本地咖啡馆的数量一路见涨。
据美团发布的《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上海咖啡馆达到了7857家,数量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继续领跑全球。
6月复工后,大街小巷亦陆续有咖啡店新开。火爆全网的Maison Margiela 咖啡馆开在了南京西路上;首店开业就大排长队的蓝瓶咖啡时隔5个月开了第二家店……
到了上周,第二届咖啡文化周重磅回归。
上海博物馆在石库门遗址里打造了一家“咖啡文创体验店”,很多游客冲着上博的大IP前去打卡;四川北路上的1925书局开展了一场“咖香书香在上海”品鉴会,让一众人在书卷气中品味咖啡文化;上海大剧院推出特别拼配的“芭蕾”主题咖啡豆,手捧咖啡也能看一出好戏。
或许对上海人而言,想喝一杯好咖啡的需求从未消失。
所以不管是盛大的咖啡活动,还是新开的咖啡馆,都成为了这座城重新焕发活力的象征之一。
01
Maison Margiela Café
马吉拉咖啡魔都首店

最近Maison Margiela把全球第二家咖啡馆开到了上海南京西路,火速成为魔都时尚弄潮儿聚集地。
这个以解构主义设计风格闻名的时装品牌,一直以来都是小众、高品位的代名词。先锋、反叛、无性别等穿搭理念深受追捧
品牌咖啡馆自然也风格鲜明


新店Maison Margiela全球最大旗舰店的二楼。空间并不大。半开放式设计,内设10张桌子。
室内空间呈冷淡风,非常出片。设计虽看似简单,随处可见惊喜。天花板上不规则的连续点状图案,周边彼此分离的石膏立柱,与整体纯白的极简设计相得益彰。
放咖啡和食物的圆柱矮桌由凝灰石拼砖打磨而成,表面有下凹的印记。它们呈现出一个盘子、一只玻璃杯或是一顶帽子放置过的样子,仿佛记录下某个属于往昔的时刻。
坐在白色帆布沙发上,透过视野广阔的落地窗,感受南京西路上的人流涌动。让人想按下暂停键,尽情享受这一刻的时光。
我去的那天口点单处人非常多。由于咖啡厅太过火爆,位置有限,多数人都是直接打包带走。
仔细看了一下菜单,咖啡有分经典和特调款,价位在28元到58元之间。还有气泡水、巧克力、橙汁等无咖啡因特调可选。
这里还提供冰淇淋、小蛋糕、可丽饼等甜品,以及三明治、沙拉等简餐。价位一般在48元到88元之间。
送上桌的甜品,都附赠一张小卡片。上面是甜点的成分介绍。比如这款“茶室漫步”,外观神似品牌最火的Tabi分趾鞋。以杏仁蛋糕打底,最外层包裹着白巧克力,夹心添加了抹茶和树莓。口感丰富,清新自然。

有趣的是,我发现这里还遵循着法国传统的点餐方式——手写卡片。店里的服务员说:“是点单的人太多。打印纸不够用了,才想出这招。”
看来四十度的高温,也挡不住上海人对咖啡的热情。
02
BLUE BOTTLE COFFEE
大隐隐于市的蓝瓶子
上海第二家蓝瓶咖啡也在这个时候开了出来。
新店选在了静安嘉里中心。
有20年历史的蓝瓶咖啡,在进入国内市场前就很火了。
品牌创始人是来自美国加州的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当时他厌倦了市场上过度烘焙的商业咖啡,就自己烘咖啡豆拿到市场上卖。没想到意外受欢迎。
对它的入驻,上海咖啡爱好者渴望已久。
5个月前开业的位于苏州河畔的首店,也不负众望,开业即大爆

不同于第一家店的红砖斜顶楼房,这次新店联手常擅长在设计中结合当地文化的著名建筑师芦沢啓治打造出了全新的风格。
新店共有两层楼。整体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屋面瓦的元素。店内更是用了一万三千余块手工烧制的陶土砖。
门头非常显眼。在排队时,就能感受到古朴的气息和幽静的氛围。


推门而入,店内传来悠悠的音乐声。同样使用了瓦片元素的宽敞吧台里,有咖师们忙碌的身影。
顺着阶梯,来到二楼。
左转,呈现在眼前的是客厅式的四方座位。正中间有一盏大吊灯,形状似古代江边渔夫戴的笠帽,多了一丝“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
其余的座位与一楼大同小异。
有靠着全景落地窗边的双人或四人座椅,还有与屋面瓦轮廓相似的半圆形坐席很适合情侣、好友小聚

这儿不只是年轻人的聚会场所。
我还看到坐着轮椅的老爷爷和头发发白的老奶奶们,各自点了咖啡,围坐闲话家常。

小蓝瓶的主打饮品是浓缩咖啡和滴滤咖啡,价位在28元到58元之间。滴滤手冲作为蓝瓶咖啡的特色,可以自选咖啡豆拼配。
不喝咖啡的话,也可以点一杯气泡饮品。新品有“咖啡鸡尾酒”系列,咖啡和酒精的融合,适合微风不燥的夏日夜晚。
店内的甜点和简餐都不错。

作为咖啡伴侣的“列日华夫”,一直广受好评。现点现烤出炉,一定要趁热吃。

“咖啡瓦片千层”外观是屋瓦片的形状,呼应了店铺设计。尝一口,有咖啡的苦味,交织着奶油的甜。
03
熊爪咖啡盲人种子店
浦东首家盲人咖啡屋
那年冬天,永康路上。从灰墙里伸出的一只“熊爪”,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无声的咖啡厅
今年夏天,熊爪咖啡开到了浦东张扬路上的华润时代广场。
小型的咖啡角,远远看过去,像一颗倒地的橡果。寓意歪倒的人生也会有美好的未来。
棕黄色的咖啡小屋里,两个视障咖啡师,店长天保和他的弟弟天佑,刚刚成为这家店的“掌舵人”。
这里每天只营业到下午五点左右。为了照顾咖啡师们,避免他们陷在拥挤的晚高峰路上。
柜台上有亚克力形状的模块,分别代表不同种类的咖啡。按铃点单,兄弟通过触感得知顾客需求后,就会开始制作咖啡。
目前店里只有美式和拿铁在售卖,价位分别为22元和25元。均可选做热饮或冷饮。四种选择,对应不同的图案,很花心思。

视障咖啡师制作拉花并不容易。要手握纸杯来感受牛奶的温度,再精确地拉满全杯。

等待咖啡的过程中,我看到弟弟有些许紧张,哥哥就在一旁轻声鼓励。做完后,哥哥满面笑容地递给我。
咖啡上的拉花尽管并不完美,但那是一颗用真诚画出的爱心。

04
城是CITYBORING
永璞咖啡首家线下店
在一路红白相间的小洋房里,布鲁蓝的门头十分吸睛,经过的人都会停下看一眼。这里是永璞咖啡的首家线下门店。

成立于2014年的永璞咖啡。早在开设线下门店前,就在线上凭借首创的“冷萃咖啡液”出圈。
新店进门就是露天庭院。
醒目白拼接砖,随意摆放的折叠桌椅……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坐在边上时,我像误闯进了一场夏日的泳池派对

院内有两棵向阳生长的银杏树。这里的店员说:“等到了秋天,树叶枯黄飘落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穿过庭院,走进店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扑面而来。满面墙的黑胶唱片,留声机在悠悠转动。这一刻,就让灵魂在咖啡香气中,随着音符飘荡一会儿。
这块区域,也是不少网红的打卡地。
店里的主打产品,分意式咖啡和手冲咖啡,价位在25元到45元不等。店员推荐了dirty咖啡,入口顺滑,味道浓郁。

甜品搭配上,可选择的种类不多。有常见的可颂、碱水面包等,价位都是18元。
永嘉路394号。八个月前,这里还是落满梧桐树叶的废墟快闪店。

从冬到夏,这个地方见证了上海正在经历的故事。现在,它又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和这座城市一样慢慢苏醒。
05
SCREAM by middle child
网红打卡地“上海阳台”
这个夏天,想必大家都刷到过“我在上海阳台等你”的打卡照。这个火爆全网的创意路牌就出自这家咖啡店——SCREAM by middle child。
咖啡厅藏在太原路上的三层小洋楼里。一楼是卖衣服的买手店

踏上狭窄的楼梯上了二楼,是一间咖啡馆。里面有铁质的桌椅,日式榻榻米,东北大炕床。把喝咖啡的随性,与室内的摆设融为一体。
这里除了售卖咖啡、饮料和小食等,还有力波啤酒、盐水棒冰。啤酒还是那口微苦的小麦味,棒冰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穿过二楼,拾级而上。三楼是一个大露天阳台,一上来就看到了“我在上海阳台等你”的显眼路牌。
有人手拿啤酒、靠着露台聊天,或是正排着队打卡拍照。

露台上,有绿皮冰箱、竹椅板凳、芭蕉扇。夜壶箱上摆着1988年的《新民晚报》,一股浓浓的怀旧风扑面而来。
一瞬间,我像穿越回到了小时候,在外婆家乘凉的夏日夜晚。

但我们也回不到那个没有疫情的年代了。
“咖啡配青团,这是属于上海人喝咖啡的方式。”作家陈丹燕如是说。
富民路上,每隔10米,就有一家开在路边的咖啡店。
有一间10平米的小店,卖咖啡和煎饼果子。咖啡店遇上煎饼摊,看似毫不搭调的单品,却透着上海独特的市井气息。
咖啡,是幽浮于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香气上海的咖啡馆,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足迹。这个夏天的咖啡香,正暖暖飘过这座城,把我们带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上。
文、编辑/Erika57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