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占有欲太强,什么东西都喊“我的!全都是我的!”的时候,其实就代表他们开始发展“所有权”的概念,进入了“全部都是我的”阶段或“我的”阶段。
当孩子出现占有欲强的特征,动不动就对某件物品宣示主权时,就表示他们开始有“所有权”(the concept of possession)的概念,这是个相当重要的的发展里程碑。但为了让他们更融入团体生活,父母要如何帮助他们呢?
什么是“我的”阶段?
随着孩子发展出所有权的概念,他们会开始测试大人的底线和想办法独立。或许孩子此时的行为让父母很头痛,但它不过就是个过渡期,安慰自己“过了就好”。
1.凡我所见.皆是我的!
孩子对一个物品产生占有欲,或否定他人的所有权主张,例如:“不是妈妈的,是我的”、“不是爸爸的,是我的”,都显示出孩子已经开始理解:人物品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2.先喊先赢或先抢先赢
研究显示,2至4岁的儿童认为“先拥有该物品的人,才是正当的拥有者”。因此,学步儿在玩耍时,最常出现的争执对话就是:“我先拿到的/看到的”、“我先的”、“不是,我先!”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
由于每个小孩的个性与所处情境均不同,因此,没有一个方法适用于每一个人,家长须判断当下情境适合使用哪种方法,协助孩子调解纷争。
1.明白告知.拥有者是谁或孩子拥有什么
在这一阶段,学步儿只是分不太清楚哪些是他们的、哪些不是。不妨可利用他们“先喊先赢”的观念,抢先在孩子主张所有权之前,很明确地告知孩子哪些是他们的,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坚持下去。
2.让孩子有一些“拥有”与“支配”的权力
孩子若对于一些物品(如玩具)有拥有权和支配权,有助于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减少执着。像是拿到数量很多的玩具或水果后,试着让他分配玩具或水果要分享给谁。
3.忽略也是很好的办法
跟学步儿发生争执时,不要硬碰硬!当他主张“我的”时,不需要去修正他“那是姐姐的”或“不是,那是我的!”。但这里的忽略是指:爸妈表示听到后,不需要认同或否认,只需要给他一个“我听到了!”的微笑即可。
4.练习轮流与等待.教导社交技巧
在家里就能跟孩子练习轮流与社交的技巧。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例如:“我还在玩,可以等我玩完吗?”、“请问:轮到我了吗?”、“我可以用这玩具和你交换吗?”
5.适时协助孩子厘清他们的目的
有时候,孩子因为警觉心太强,一看到有人靠近就会着急地大喊“我的”,此时,大人应协助厘清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例如:向孩子解释别人只是想看他玩,或是想要一起玩而已。
6.大人示范
如果是大孩子,大人可以示范“借”或“分享”。孩子常常体验到大人愿意分享东西给他,耳濡目染之下,他也会渐渐学习到分享的概念与行为。
有了所有权的概念,加上适时的引导与说明,终究会度过“我的”阶段/“所有的都是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而是等待孩子愿意分享!等待孩子的同理心与认知充分发展时,他就会愿意分享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