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哪里最火爆,大家恐怕都有目共睹了吧?都说三分之一在海边,三分之一去新疆,还有三分之一逛云南,那家伙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一点都不夸张。去云南的大多数会去丽江,不管它是否商业,总有人被它吸引。如果你这两天在丽江,可能会遗憾刚刚错过的火把节,但好巧,你可以感受一下纳西族的“三美波祭”。这是纳西族隆重对待的一个节日,节日主题是祭祖,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接祖回家送祖安归,家家户户陈桌设案,糕点水果茶酒时时供奉,芋花、茄子、菌子必不可少,芋花为拐杖,茄子为渡船,菌子则为伞,祭祀完毕所有供品会放入河中,同时放入河中的还有形形色色的河灯,河灯闪烁渡孤魂,这其中有想念有祈盼有祝愿。

放河灯也是古时中元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我们的古稀天子乾隆爷关于中元节赏河灯的诗就写了很多:
“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漭沆沧池濯锦鲜,须臾万顷绽金莲”
“恰惜秋湖见败蕖,金莲万朵霎时舒”
乾隆爷见的河灯多是莲花灯,为什么是莲花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七月十五,在道教是中元节,在佛教是盂兰盆节,而在俗世,道教和佛教融合,变成了一个人间的节日,祭祀祈福游玩,以至于有诗说“处处笙歌彻夜喧,香车宝马烂盈门。河灯万点飞星斗,应改中元作上元。”古时上元节已经够热闹了,中元节毫不逊色。
五代 莫高窟146北壁 燃灯祈祷
上元中元下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各官有各属,各自负责一方领域。“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元魏即南北朝时北魏,本姓拓跋,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姓为元。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真真是把天地万物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地官赦罪赦的不是人的罪,赦的是饿鬼之罪。“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得以解脱”(《修行记》)。

·
南宋 马麟 《三官出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于佛教而言,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传说与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有关。与地藏菩萨一样,目连也是一个孝子,为了救作恶的母亲脱离地狱的饥饿痛苦,向佛陀祈求,佛陀指点迷津,于是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供养十方僧众来解救其母,目连母亲终出恶鬼道苦海,目连至孝之心天地可鉴。

五代 榆林窟第19窟 目连守孝
无论佛道,教义如果局限于道观寺庙,未免太过阳春白雪,只有俗世才能发扬光大。中元节于俗世而言,在于祭祖祭鬼也在于勾栏瓦肆间的人世繁华。不止上元、中元节,连我们早就淡忘的下元节,在古代中国都是大日子。唐代,中元节已经是个小长假。在宋代,官员在上元节可以休假7天,在中元节、下元节可以各休假3天,想象就很爽呀。
《东京梦华录》用文字给我们描述了那时的中元节景象:“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孟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増倍。中元前一日,则卖练叶,享祀时铺衬卓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繋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鶏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瞧这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焚纸烧香祭祀祖先鬼神,还有吃有喝有玩,更有大戏可以看,比七夕还热闹。
观复猫钻进古画之《骷髅幻戏图》
至于宋室南迁临安以后,《梦梁录》记载那时的中元节,不论僧侣俗人,宫内宫外,还是该吃吃该喝喝,真的是应了那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自解制后,禅教僧尼,从便给假起单,或行脚,或归受业,皆所不拘。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鸡冠花供养祖宗者,谓之“洗手花”。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鬼神。是月,瓜桃梨枣盛有,鸡头亦有数品,若拣银皮子嫩者为佳,市中叫卖之声不绝。中贵戚里,多以金盒络绎买入禁中,如宅舍市井欲市者,以小新荷叶包裹,掺以麝香,用红小索系之。
·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藏
·
到了明代,中元节热闹依然,做法事、放河灯、郊游、玩乐一样不少。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这样的记载:“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日放河灯。最胜水关,次泡子河也。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
· 明代 冥府十王考 观复博物馆藏 ·
乾隆年间,潘荣陛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帝京岁时纪胜》,其中记载了当时的中元节之景:“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门灯会,更尽乃归。”
·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
就这样,一个佛道严肃的节日由魏晋至唐而宋,逐渐变成了全民大狂欢,持续上千年,直到今天。只是今天的上元节,早已没有了那时的喧嚣与繁华,除了烧点冥钱,寄哀思退孤魂,就剩下如流萤般星星点点的河灯隐现飘忽。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放鬼一条生路,人也可以解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