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41字,图片3张,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
本文转载于《大公网》,作者:盛菱
美国时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标志着美国打压中国又进一步。如果再加上即将成立的“芯片联盟”(Chip 4),美国似乎成功筑起了一道“芯片铁幕”,欲将中国完全隔离于外。然而芯片产业不是说靠几百亿美元就能成功发展起来的,也不是说靠一个有名无实的联盟就能把霸权握在手中。中国的芯片产业有庞大的市场作支撑,有不断突破的技术作支持,再加上数字经济的特性,美国的“芯片铁幕”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芯片法案”包括对芯片行业约500亿美元的补贴、对半导体和设备制造25%的投资税收抵免等扶持政策,其根本意图是用大量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提高美国国内的芯片制造产能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试图通过排他性的“地缘政治条款”迫使国际芯片巨头企业“选边站队”,从而起到限制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为什么说这一法案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第一,法案所涉金额有限。500亿美金看似庞大,但对于美国“统治芯片行业”的目标而言,仍有巨大落差。有研究指出,美国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半导体供应链需要至少1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而“芯片法案”直接投向制造领域的500多亿美元预算对半导体行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同时,相关投资分散到五年,政府补贴不足以弥补产业回流美国给企业带来的额外巨大成本,其投资的整体影响和有效性在美国国内都面临诸多质疑。如果美国无法靠这一法案建立起“具统治性的产业优势”,又如何能全面“封杀”中国芯片产业?
第二,排他性条款作用有限。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非始于今日。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卡脖子”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些手段并没有成功遏制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反而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迅速成长。美国的“芯片禁令”,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为例,2017年美国应用材料、日本制造的抛光设备占据了98.1%的国内市场,而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制造的8英寸抛光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中芯国际深圳工厂预计在2022年开始正式生产,主要可生产28nm工艺的晶片产品,产能最高可达每个月4万片12寸晶圆。这些都是“逼出来”的,中国有这个实力去逐步打破封锁。
第三,中国市场无法被忽视。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4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5.98%。其中,中国市场的半导体销售占了全球的1/3,2020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达1508亿美元。目前中国芯片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在过去四个季度中,全球20家增长最快的芯片行业公司中,有19家来中国。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只有8个。这些涵盖了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的设计软体、处理器和设备等领域,其收入增长速度是全球领先企业台积电或阿斯麦(ASML)的数倍之多。正如美国科技企业一名高管所说:“没有了中国市场,如何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
第四,“芯片联盟”名过于实。美国对台湾、日本及韩国威逼利诱,欲早日组成所谓的“芯片联盟”,外界预期将借此制订尖端半导体产业相关规范,牵制中国技术发展。日本暂且不说,韩国十分依赖中国市场,目前韩国生产的芯片60%出口到中国,同时韩国在中国的芯片工厂占比极大,例如,三星电子的西安工厂占其NAND闪存供应的40%,而SK海力士的无锡工厂占全球DRAM供应的近一半。正如去年曾参选总统的国民力量国会议员安哲秀所说,若未找出“可以同时满足美国及中国的奇迹解法,就须寻找可以在美国要求下得到最大利益,同时将副作用降至最低的对策。”韩国要全面跟随美国遏华政策,就须承担严重后果,这并不符其国家利益。
当然,在美国全面遏华的大背景之下,“芯片法案”及“芯片联盟”必然会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中国政府已有清醒的认识,更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
需要强调的是,芯片产业高度全球化,各国分工协作;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美方一再滥用国家力量,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大搞胁迫外交,试图人为推动产业转移、脱钩,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割裂全球市场,在全球经济深度交融的背景下,这种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本文转自《大公网》
作者:盛菱 
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有理儿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