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3015天
十年前的撤稿造假论文,还能继续祸害十年后的我们

本文信息来源:Scientometrics、Anesthesiology、科学网等
近年来,学术造假丑闻层出不穷,大概半个月前才刚刚爆出了810篇论文乃是来自于论文工厂,并导致1000 个晶体数据结构条目与被确定为存疑。这些论文大部分有医院的医生参与。而种情况也导致了医学论文的造假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麻醉和重症监护。不过这两门学科之所以能占因学术不端而撤稿的论文排行榜前几位,原因可能是个别研究者的学术造假太过厉害。美国著名麻醉学家斯科特·鲁本(Scott Reuben)就是属于那些“佼佼者”中的一位。
想必大家对斯科特·鲁本(Scott Reuben)并不陌生吧,Scott Reuben是一位美国麻醉专家,曾任美国塔夫茨大学麻醉学和疼痛医学教授。1991年2月至2009年在马萨诸塞州贝斯特医学中心担任疼痛科主任,任职期间,他发表了72篇关于COX2抑制剂用于术后疼痛的论文。他的研究活动主要由一家药企资助。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影响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骨科手术患者。
从2000年开始,Reuben在他的研究中试图说服外科医生放弃第一代抗炎药(NSAIDs),转而使用COX2抑制剂,如默克的万络(Vioxx)、辉瑞的西乐葆(Celebrex)和伐地考昔(Bextra)等。不过,许多骨科医生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动物试验证明:短期使用COX2抑制剂会阻碍骨骼的愈合。2004年,万络和伐地考昔因为副作用被撤出市场。辉瑞的西乐葆成为唯一可用的COX2抑制剂,但同样有研究显示,这种药物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尽管如此,Reuben还是继续通过所谓的“研究发现”,鼓吹西乐葆的所谓好处,并淡化其潜在的负面副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Reuben曾是辉瑞公司付费的顾问,并获得了该公司的5项独立研究资助。尽管许多骨科医生对于Reuben的研究持保留或反对态度,可现实是,在Reuben的大力鼓吹下,全球患者购买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COX2抑制剂。然而患者们的恢复时间反而更慢了,身体受到的潜在危害也增加了。
在2008年的一次例行审计中,Reuben终于开始露馅了。后续调查发现,他至少有20余篇论文中的数据是被部分甚至完全篡改的。在证据面前,Reuben最终承认,在他那些令人瞩目的“科学结论”背后,其实并没有开展过相关临床试验。这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是“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学术欺诈案件”。
2010年1月,Rueben因医疗欺诈、数据伪造以及未经其他作者授权伪造签名而受到起诉。他被吊销了医疗执照,被判入狱6个月,并罚款40万美金。FDA还禁止其未来参与任何研究。此外,他的25篇论文被撤稿,其中大部分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里最受信任的期刊。同时,Reuben也创下了当时单个研究人员因学术不端而被撤稿的最高纪录
按照大家的惯性思维,事情到这里就可以写上句号了。然而,一项今年发表的研究发现,在Rueben论文被撤10年后,还被引用了420次,其中360次引用来自于已被撤稿的论文。
2022年,《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上的一篇论文,围绕Reuben的案例做了一系列研究。统计显示,在Reuben东窗事发后的10年间,也是2009年到2019年,他的论文还被引用了420次,其中竟有360次引用来自于已经被撤稿的论文。在这360次引用中,大概有60%的引用者没有在自己的论文中指出,这些参考文献已经被撤稿了。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10年里,尽管Reuben的总被引频次呈下降趋势,但撤稿文章的被引频次反而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且这些引用,多数并不是作为学术不端的反例出现的。这种情况引人深思。因为Reuben被撤销的这些论文,不仅比他自己没撤稿的论文更受欢迎,也比相近时间发表的,至今未被撤稿的其他同类文章更受欢迎。
那这些引用Reuben 论文的作者们,是否知道他们引用的是已经撤稿的论文吗?
2022年7月,上个月,发表在《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再次追问了麻醉和重症监护医学领域里,那些被撤稿论文的不当引用。研究人员检索得到了478篇被撤销的文献,其中220篇(46%)论文至少被引用一次。他们设法联系了引用这些文章的论文通讯作者,共有1297位,共有417位(32.15%)回应了这项调查。其中近9成(372名)通讯作者表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文章已经被撤稿。他们给出的理由大多是“期刊或数据库没有告知论文的撤销情况”或者“使用了早前保存下来的文件”。
尽管这样低的答复率使得结果的可靠性显著下降,但它依然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即在愿意回应此事的人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不知道自己引用了被撤稿的存在学术造假问题的文章。当然至于是真不知道还是……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不过不愿回应并不代表那些作者对撤稿是知情的。毕竟不知情然后自己坑了自己,在发现问题后事件保持回避态度也是人之常情。
在因学术造假而被撤稿后仍旧引用该论文的人究竟是因何做出的这项决定,对于撤稿一事又是否知情那就真是薛定谔的猫了。
不过在 Reuben 的案例中,根据Marret等人对评论文章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引用他撤回的出版物的定性评论都被他的欺诈数据扭曲了。因此,提高对引用撤回论文问题的认识对于科学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总之,此次研究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尽管早在2014年就有研究证实:83%的被撤回的论文正在被积极引用。但,在8年后的今天,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性的改变!撤稿的处理对科学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我们真的需要考虑优化撤回程序的问题,并且在论文提交系统中实现对存在引用因学术不端(数据不实)被撤稿论文的自动检查,从而实现引用了撤稿论文的文章在进入人工审核前已被系统自动拒稿。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伪造数据的传播。
科学研究中欺骗作假行为是违背科学道德的,应受到公众尤其是科学界的谴责和惩处。然而遗憾的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却对这种作弊行为进行包庇,导致学术不端的成本极低,甚至有些学者并未受到任何处罚(如之前的SNPRC主任Deepak Kaushal),可以说是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作假的风气,这就是为何学术造假行为仍无法杜绝的原因之一。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你自己会去对参考文献进行这种检查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跟我们互动哦~
END
撰文丨解螺旋
排版丨吱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