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酷暑难耐
读书带来最清凉的风
📢📢📢
今晚八点
中国教育报领读人、特级教师
凌宗伟
领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收看直播↓↓↓
凌宗伟: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领读书目:《可见的学习(教师版)》
7月20日,“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发起了跟着凌宗伟老师用21天时间共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的读书计划!
21天的时间里,每天早上5点多,群内互动准时开启,直播动态视频、解答疑难问题、点拨读书方法、点评打卡作业,一样没落下;


21天的时间里,这群热爱阅读的老师们每日阅读、每日打卡,微信群里分享与交流,思想激荡碰撞,一天没落下……
21天的时间里,老师们做到捧起了纸质书圈点批注,做到正视自己的不足,吸纳他人的观点,让阅读回归本色。
在共读结束之际,凌老师还有很多话想多大家说:
各位老师好!
这段21天的美好旅程结束了,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感谢中国教育报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让我来做一个领读者,发挥的不过是“鲶鱼效应”。但我更知道,仅靠我这条“鲶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鲶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搞线上沙龙,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群里互动。 
我一直认为,读书原本是个人的事情,谁也不可能带领谁去读,但是“读书会”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群人共同读,读的又是同一本书。
我们将这个读书会定位为“阅读变现”,也就是要将所读内容转化为个人知识或者个人的产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实施。所以我们在读书会的运作是灵活的,又是聚焦于目标的,未必如预期的那么理想,但总的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这一预设的目标。
在读书会结束前,我还是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的基本的观点:教师的阅读,多多少少是要带有一点专业性的,读专业的书,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解教学;读专业的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观念改变、行为改变,知行合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易行难”,行不易,知更难。原因有两点:瓶满则装不下,无知则无畏。专业的书读起来固然有困难,更困难的是我们往往拒绝理论,拒绝改变固有的观念,总认为自己不仅知道了很多,更认为自己知道的是真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不知道也就无所谓对错,做起来或者说起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专业的书读起来是有困难的。所以读专业的书要有“啃”的精神准备,慢慢地啃下去,就可以慢慢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了。如此,我们才可能更好地行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
正如哈蒂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成为“适应型专家”。我以为基本路径之一就是专业阅读。通过阅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阅读适应新教育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让技术对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通过阅读更好的理解学生立场,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举措,推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读书会虽然结束了,但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段美好的开始……
三次精彩的线上沙龙
7月25日的线上沙龙,老师们对于大概念(整体性)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了解如何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
8月1日的线上沙龙,老师们对于学习目标(表层、深层、概念性)的设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任何课的目标都是表层目标、深层目标和概念性目标的结合体,也更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设定学习目标;
8月10日的线上沙龙,老师们谈到与这本书有关的想法、启发、困惑,对如何将阅读“转化”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生产力”更加明晰。
在“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活动中,每位领读名师都会推荐一位“中国教育报种子领读人”作为阅读伙伴,全程陪伴、帮助、指导大家读书;同时,也会选出一位热爱阅读、用心阅读的老师作为“中国教育报种子阅读教师”。凌宗伟老师的推荐今日揭晓——
中国教育报种子领读人
黄丽红
黄丽红,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芸美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青年名师工作坊成员,厦门市骨干教师。曾获厦门市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海沧区创新课比赛一等奖、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一等奖等。
教育格言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中国教育报种子阅读教师
读书人九月飞飞
我叫李化,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职业高级中学,工作二十余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因为在工作和家庭教育中遇到很多问题,重拾阅读已有五六年的时间。我主要的阅读领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文科学、历史等。
我认为,阅读就是与有趣的灵魂交流,与美好的心灵沟通,体会思考的快乐,搭建认知的桥梁。
一场阅读“烧脑之旅”
  @ 邵威:  
这次跟着凌校长一起共读这本书,我的感触非常多。这是一本比较烧脑的书,但凌校长每天活跃在打卡圈和共读群,用他独有的“凌厉”方式引导大家一步步深入阅读,让人最终感受到知识在脑中燃烧的喜悦。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开拓性的阅读,它让我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同时帮我纠正了很多有偏差的观念,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这件事。
     @简:    
认识凌老师已有两年之久,凌老师在我心里是一个有趣、有深度的人,这次的领读更让我看到了他的“趣”与“深度”。他在群里发言率真,每天认真提出问题,带动大家思考,与老师们热忱交流,用心组织每一次线上读书会,影响力“可见”!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烧脑,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对自己“可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也!
@Caroline:
本次阅读让我明确一个问题:究竟应该看怎样的书。正如凌校所言,最应该看的,是顶天立地的书。这一本书,应该是立地的书了。以后,我也会把其他的书慢慢地读完。我也打算像这次读书一样,给自己出几道题,然后边读边思考,也许会和以前的读书大有不同。
一次热忱的“阅读变现”
  @ 虚谷慕道:  
因为一直关注凌老师朋友圈,对他的严谨、热忱、学养充满信任,因此选择入群读书,以此作为暑期个人研修活动。在基于书友真实反馈而设计的每日驱动任务(问题)的引导下,我对于“教学相长”、师生互换可见视角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类似集体备课的书友互动,强化了我继续探索如何将本书内容“阅读变现”的热忱——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上的积极影响力”。
     @陈墨珺:    
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非常震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据和术语被轻松和易懂讲述出来,并不是灌输,每字每句都是那么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这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作者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心,那正是他要表达的,想要传递出来的。
这本书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或者说对“热忱”更深层次地揭示,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让我茅塞顿开。“热忱”是一切的源泉,“热忱”是教育的精髓,“热忱”也许是当今“物质”社会,教育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是值得教育人坚守的品质。
@Xuemei学妹:
阅读打卡第 21 天,发现自己已经持续输出了将近两万字,满载而归的是思考,不虚此行的是成长,万般不舍的是情谊!感谢中国教育报搭建的好平台,让我如获珍宝,还有每日兢兢业业的领读人凌宗伟老师,值得佩服仰慕。十足用心、实在敬业的他,指导帮助我们“想明白”,引导鼓励我们“说清楚”,希望期待着我们“做扎实”!
经过“可见的共读”,我们离探索“理论变现”的广阔教育天地,终将走近
一步又一步......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不孤独、不寂寞,因为我们有书;当我们淹没在题海中而不觉得一丝疲劳,因为我们有书。
21天或许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用,但名师领读、伙伴共读、彼此分享的时光,真的很美好又难忘。
今晚八点,再跟着凌宗伟老师读一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吧!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即可收看直播
跟喜欢的老师读想读的书
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
更多领读人将与大家惊喜见面
敬请期待
本文编辑|李孜
视觉设计 | 王荣佳
责任编辑 | 李孜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