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一名女生近视高达1500度,她希望通过近视眼矫正手术进行治疗,在医生诊断后,发现她近视加深的原因与过量摄入甜食有关。
看完后,吓得我赶紧拿走了娃手里的雪糕。
进入暑假,天气又热得离谱。于是,每天一根雪糕或者一盒冰淇淋、外加各种水果、饮料很容易成为小朋友的“标配”。
家长们都知道糖分容易让孩子患上肥胖疾病、滋生龋齿。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糖分不仅影响孩子视力(虽然导致近视发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摄入过量甜食,会导致营养失调、维生素B1的缺乏,从而导致视神经的功能障碍),它根本就是个毒物,其毒性和烟草不相上下。你会不会和我一样,也觉得危言耸听了?
在看完新西兰纪录片《糖:新一代健康杀手》之前,听到“糖=毒物”这类言论,我和主持人一样,会翻白眼。
(注:本文所说的糖均指游离糖,就是由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如葡萄糖、果糖的‘单糖’和蔗糖或砂糖的‘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我知道吃多了糖不好,但称其为“毒”也小题大做了吧。
在看完影片后,我只想说,赶紧放下手中的雪糕、饮料和奶茶吧。我们对糖所产生的毒性真是了解的太少。而我们的孩子,正在被这个无处不在的毒物摧毁着,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尚未察觉。
即使你不吃糖,
也难逃糖的毒害
糖如果只会让人长胖,不至于被说成说有毒。南加州大学的医学教授罗伯特是一名反糖“斗士”,他对糖的毒害描述的很清楚,糖有三个我们想不到的危害:导致肝脏肥胖、细胞老化以影响大脑。
教授认为,糖在产生与之相关的疾病方面,毒性与烟草无异。
而在当今社会,糖早已被商家布下天罗地网,即便你是一名严格控糖的人,也插翅难飞受糖的毒害。
纪录片的主持人走访了一家超市,从日常食物入手,看看糖是如何无所不在我们周遭的。
糖果、甜点、饼干这些含糖量很高的食物不消说,我们容易避开;那些我们自以为不含糖或者含糖很少的东西呢,能否躲得掉?
比如,一瓶蕃茄酱里就有7茶匙的糖。
有一种新西兰人常吃的、吃起来几乎尝不出甜味的酱,居然也有7茶匙的糖,
所谓的纯天然果汁或鲜榨果汁,在被榨汁后水果中的糖分与细胞、纤维等分离,变成游离糖,营养遭到了破坏,我们得到的只是高度浓缩的糖分。
早餐的咖啡、豆浆、天热时的果汁、加餐的饼干、酸奶、牛肉干,休闲时的蜜饯、小糕点、甚至是普通的菜肴,比如红烧肉、炒青菜,只要你稍不注意,就会摄糖超标。
一开始,纪录片的主持人还不信这个邪。
他是一个非常注意自己饮食的人,没有任何肥胖问题、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控糖,奶是低脂的、咖啡只放一点糖、可乐喝健怡的、很少吃甜食、只在周五晚餐时买一杯麦旋风犒劳自己。
而且他还会定期负重35斤徒步,通过运动消耗掉身上因为吃糖而产生的多余脂肪。
结果还是落入了糖毒的陷阱——甘油三酯严重超标。这表明他的饮食存在糖分过多的问题,会增加心脏病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写照:觉得自己很少吃糖、没有肥胖问题,殊不知在遍布是糖的世界里,我们早已插翅难飞。
5万美金的贿赂,
让糖的毒害被隐瞒了60年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糖呢?
罗伯特教授明确告诉观众:零。我们的身体根本不需要糖这种物质。
我们之所以开始吃糖、并且对它欲罢不能、以至于让糖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健康,主要是因为商家出于利益考量而构置的一场骗局、一个陷阱。
事情还要从60年前说起。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有一些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是罪魁祸首。
但是为了糖的市场销售,糖业研究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这其中就包括,该组织曾向三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薪酬,请他们发表有关糖、脂肪、心血管疾病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综述报告。
报告中引用的研究都经过该协会精心挑选,把“加工”好的文章在1967年成功发表在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糖无害、脂肪有害”的文章,把糖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描述得微乎其微,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饱和脂肪。
就这样,糖顺利被洗白。这些企业成功地把大众的注意力从糖类引开了。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有无数人因为糖而影响健康,但糖的危害都没有出现在学术文章和官方膳食指南里,只有饱和脂肪独自承受骂名。在制糖业的操控下,糖的危害被大大淡化。
这件事最终在2016年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名研究人员从一份文件里发现,并发文公布到《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杂志上。
这场60年的骗局才被揭开。
但为时已晚,我们早已被商家调教成嗜糖口味。
在过去30年里,商家会在绝大多数食品里添加过量的糖。因为糖很便宜,它可以平衡商品的成本。
比如,你要制作某种油性酱汁,商家通常的做法是取走一半的油,因为那是比较昂贵的配料,转而增加糖。
而在一款食物中增加多少糖是由谁来决定呢?营养专家?美食家?还是某些专业人士?
说来滑稽,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专业人士,加多少糖、口味如何就是取决于该公司员工的口味。
小公司通常就是让自己的员工试吃一下,如果碰巧遇到一些爱吃甜食的员工,那这款食品里的糖分可谓“爆表”。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整个制糖业和商家就是通过贿赂隐瞒糖的危害、不断调高食品中糖的比例,获得了巨大利润,
而作为顾客的我们,则为他们的利益承受着巨大的代价。
落入“甜蜜”圈套的孩子们,
被害得有多惨?
虽然我们的身体根本不需要糖这种物质,但早已对糖上瘾的我们无法离开它。
所以,为了在我们的成瘾和健康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男性每天食用的糖不超过9茶匙、女性是6茶匙、小孩是4茶匙。
但绝大多数人很难坚持这项标准。
纪录片通过官方数字才知道:每一个新西兰成年人,每年平均要吃掉100 斤的糖,平均下来,每天就是32茶匙。后果就是不少步入中年的新西兰人有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他们每人每年要花 5~10 万英镑来进行治疗。
这是新西兰的情况。
中国的糖消费量居全球第三(前两位是印度和欧盟):
2019年我国糖尿病确诊患者约1.16亿人,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一线城市,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预计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将达到1.51亿人。
按照新西兰每人5万英镑的治疗费计算,可以预测我们将面临一笔天量的医疗支出。
商家制造的过量糖毒对我们的孩子也没能“手下留情”。就拿孩子们最爱的软饮料来说,即使是600ml的小瓶装也有96g,喝掉一瓶,就摄入了大约5天的糖分。
如此超标的糖分对孩子们产生了显著的三个危害:
 1. 伤害孩子的免疫系统,让孩子更容易生病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说明,吃糖会明显抑制吞噬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使免疫系统瘫痪5个小时。
 2. 影响孩子的身高 
一方面,糖会损害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影响肠道钙的吸收。钙少了,自然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另一方面,在《临床试验》杂志上,有研究发现糖可能还会影响孩子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
 3. 糖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一项涉及4000多人的研究发现,喝大量含糖饮料的人,总脑容量更低,在情景记忆测试中表现更差。给孩子吃再多补脑的营养品,还不如少吃点糖来得实在。
世界卫生组织曾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行动,到2025年,全球5至17岁的青少年中将有2.68亿体重超标,其中很多人将面临罹患II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哮喘、睡眠障碍、龋齿等严重病症的更高风险。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发胖、长不高,以为这都是脂肪作祟,因此敦促孩子减脂、控制。现在,我们要更审慎些,不仅要控脂、还要控糖,否则孩子就会落入“低脂高糖”的陷阱。
一个“盘子”搞定孩子的健康饮食
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全世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限糖运动。
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限糖令”,要求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止加糖。
还有,法国、美国、匈牙利、墨西哥一些国家意识到糖分的危害,开始尝试通过引入糖税、汽水税的方式,控制日益增长的肥胖率。
另外,一些学校正通过禁止甜食,鼓励学生转变既有的生活模式,减少肥胖的学生数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很难完全杜绝糖,就算市场上那些打着“无糖”的健康食品,多数也只是低糖和少糖。
而且,对于已经习惯了甜味的现代人来说,完全无糖的生活是没有趣味和灵魂可言的,所以,如何吃糖就成为现代人维护健康的重要功课。
有一些我们众所周知的方法,比如,少吃肉干、肉脯、话梅,甜调味料、甜食等含糖量明显很高的食物;用水果去代替果汁;用水去代替饮料、乳酸饮品等。
另外,我们要学会识别隐形糖,养成购买食品饮品时多看配料表的习惯。
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蜜和玉米糖浆都属糖类,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面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减少“误食”它们的概率。
当然,最主要的是逐渐培养孩子吃健康食品的习惯。
在这方面美国农业部为青少年设计的“我的餐盘”(MyPlate Plan)饮食计划值得参考。
在美国的公共机构、学校等很多场所,你都能看到如下图这样的一个盘子图标:
这里面标识了一个孩子每一餐应该摄入的健康的食品。
“我的餐盘”里包含了蔬菜(绿色)、水果(红色)、谷物(橙色)和蛋白质(紫色)食物,旁边还有一个“杯子”(蓝色),放的是乳制品。这些东西构成了孩子每餐的饮食结构。
其中,它们的结构比例应该是:30%的蔬菜(不包括淀粉类蔬菜)、30%的谷物、20%的水果、20%的蛋白质,还有等同于一杯牛奶分量的奶制品,可以是牛奶,也可以是酸奶、奶酪。
2016年,我国根据“我的餐盘”计划推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适用于2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大同小异。
有了这个餐盘,家长就能容易地估算出孩子每餐是否吃的均衡、营养。加上让孩子保持适量的运动,小家伙们茁壮成长不在话下。
糖很甜蜜,但不要让孩子们甜到忧伤。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