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
最近一段时间,有个自媒体视频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了。
书单之前发过一个稿子讨论这事,读者反馈强烈,后台几乎被留言塞爆了,其中有不少读者表达了不同意见,大致就说二舅那视频可能有些素材确实不能保真,但读者体验到的感动也是真诚的,并非什么美化和消费苦难,而视频反映的现实也是确实存在的。
其实书单君面对争议话题,一直秉持着开放心态,今天这篇是我们的另外一位作者写的不一样的视角,大家不妨对比着看看。
#
01

感动原罪论
-
《二舅》视频出来后,我的朋友圈里也有好多人转发。一开始大家都说好,很感动,后来就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来,说那视频粉饰太平、瞎感动、美化苦难、消费苦难,还有人说作者肯定撒了很多慌……
B站UP主“衣戈猜想”视频作品
我把这个《二舅》视频,视为个人奋斗叙事类内容。
什么叫个人奋斗叙事呢?
我这儿主要指讲述个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
与个人奋斗叙事相对应的,叫群体宏大叙事,讲一个国家或民族怎么从弱变强或从强变弱的叙事。
这两类叙事,一个讲个体一个讲集体,当然不太一样,但也并非毫无关系,个人奋斗叙事常常是国家宏大叙事的折射。
以《二舅》这个视频为例,它背后其实就涉及到人民公社、高考制度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的国家历史进程。
它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就在于:
许多人感觉它在讲述或美化二舅个人奋斗时,实质刻意忽略了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不公、人为灾难,因此浮于表面感动,而未能深刻反思,甚至有人说它刻意“愚化”观众。
其实类似的争议,历史上并不鲜见。
比如当年的知青文学,那些大喊青春万岁,描述上山下乡时年轻人朝气蓬勃的青春生活的作品,被人质疑美化了苦难,缺乏反思。还有比如,1990年播出的《渴望》,因涉及某十年,加上过于催泪,也遭遇过类似的争议。
事实上在我们国家,个人叙事非常难,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类似的争议,叙述的角度和尺度,非常难拿捏。
你以为在个人叙事中加入了反思、批评的视角就不会有争议吗?一样会有的,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丰乳肥臀》,以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都会有类似的争议。
《二舅》当然没法跟这些时代经典相提并论了,但我说的意思大家应该明白。我做公号这么多年最能体会这点,读者的情绪随着时代浪潮而改变,有些过去的经典,现在都成争议性作品了,读者骂得可难听了,包括我刚说到的三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这类争议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精神生活严重撕裂的环境里,每一个人都活得特别累,想讲点个人奋斗故事都很难,想给自己的生命找点感动都不成,甚至就感到原罪论了,尤其是底层与底层之间,经常相互嘲讽和伤害。
对于《二舅》这个视频,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视频拍得很好,语言很幽默,镜头也丰富,是非常优秀的散文视频,那么多人转发,说明它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里面的确可能有些失实的地方,但注意,它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纪录片,所以很难用严苛的标准去看待它。
当然作者不应该说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都真实,他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或纪录片培训,说实话他做这样的承诺,是有点太浮夸了。
说它有点美化苦难,缺了反思,把苦难熬成鸡汤,这个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这个批评对这位残疾的二舅和他外甥来说,过于严苛了。
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生命找寻点意义,而且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利,即使再渺小再卑微的生命,他都有这样的冲动,也有这样的权利。
而《二舅》这个视频,在我看来,就是外甥为二舅的生命赋予一点美好的人生意义的行为,它想表达的无非是,即使二舅外在的成就不多,视野也不够大,但他在有限和艰难的环境里活出了乐观,赢得了尊重,这就值得赞美和歌颂,也配称人生的英雄。
从这个角度思考,你非要摁着这个外甥、二舅去反思和批评苦难的根源,这是强人所难,也不人道。
再说了,仔细看这视频,其实二舅这个故事能讲出来,就已经有反思的成分在里面,只是作者的语言比较幽默轻松,让人感觉不够深度和迫切。
但不是所有苦难,都要板着面孔讲的,也不是所有苦难,都要像小孩手指扎刺一样,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妈妈好疼”。
一定要让二舅的生活看起来荒诞不经、苦哈哈,像福贵和王二一样,才叫反思了苦难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明白,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在群体宏大叙事层面反思得不够彻底,也确实有太多美化困难的个人和宏大叙事,这导致了人们对感动有点敏感,但也没有必要“感动原罪论”,这有点过了。
以前米兰·昆德拉有个词叫“媚俗”,所谓苦难熬鸡汤,大概就是媚俗的一种吧。但如果要求每一次个人叙事都必须眉头紧缩,每一个人都不能感动落泪,每一个生命都要咬牙反抗才叫深刻,这其实是另一种媚俗。
事实上我刚也说了,那些反思型批判型的个人奋斗叙事,同样会引发争议,被人骂被人质疑,只是骂的人不同而已。
而在这种互相的苛责中,大家活得都很累。
其实环境本已经很苦,如果不能掌控环境,那你我都算跟二舅一样生活的人,没有本质区别,而底层之间何必相互伤害呢?
我的意思是,无论是二舅还是王二,都是合理的,大家相互体谅下,人生态度不同罢了。
为二舅感动一会,眼泪明明都掉出来了,却又因为没有反思苦难、不够深刻而生出罪感,于是眼泪像鼻涕一样缩回去,你说累不累,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媚俗?
#
02

公平、公平和公平
-
缺乏反思和批评意识的个人奋斗叙事,被人视为鸡汤、苦难按摩棒,除了是因为国家叙事中没有反思彻底、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当下许多身处底层的奋斗者,正遭遇或感受着机制性的不公。
前段时间,有个叫周劼的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在朋友圈叫嚣“王侯将相就有种乎”,还公然嘲讽和蔑视读书人:
“这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的。”
周劼朋友圈(周杰是他朋友备注名)
还有一个事,是在公众质疑某四字明星不按程序考编时,有一官媒公然跳出来嘲讽所谓的“小镇做题家”。
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对二舅视频不感冒的人,其潜台词可能是这样的:
分明是人为的不公平制度造成了苦难,活得愁云惨雾,人生都被毁了,有啥可感动?
显然,现实中越多此类机制性不公平,就越容易让人反感此类感动型个人叙事。人们不愿意感动落泪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在现实中真切感受到了被剥夺感。
最近一段时间,像周劼、考编、小镇做题家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还有前几年,躺平、佛系这类词汇大流行,其实都跟底层劳动者感受到不公平有关系。
在经济上扬时,这类感受不会那么强烈,像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这类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就会愈发强烈。
这玩意不能无视,更不能长期放任不管,否则结果就是像周劼这类既得利益阶层,会觉得其所得和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乃至官媒也公然帮腔。
改开44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从吃不饱到吃太饱,也是事实。但与其他的经济体相比,有件事确实一直没完全落实,即劳工权益保护。注意,是未完全落实,而不是完全没有落实。
我过去两年看了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其中包括韩国、日本、美国和南非等国家,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即在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时,一般都会经历底层劳工要求公平权益的过程。
1975年日本公劳协组织的日本国有铁道罢工
这个过程,有时候表现得非常激烈,有时候甚至会爆发大规模冲突,但最终,资方和劳工方总会达成平衡、和解。
但在咱们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来后,这一资方和劳工方利益的平衡,是没有经历过太激烈的过程的,或者说,我们采取的是一种更为温和平稳的方式。
这是制度不同造成的,你可以说它是咱们的制度优势,因为至少阻止了大规模冲突的出现,但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现在许多劳动者确实感觉太缓慢了,劳工权益保护迟迟不能完全到位,至少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贫富差距在拉大,一些既得利益阶层甚至出现傲慢、抱团、贵族化的现象。
2006年3月,我国《劳动合同法》一审稿公布。
但大家知道吗?这个法令刚一公布,就受到了大量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的反对,有人表示震惊,说这是“未富先娇”,还有企业家甚至威胁说,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立马就撤资,还有人说自己“忧心忡忡”,有一号称自己差一点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更是痛心疾首地说,这是中国经济的“大灾难”、“致命伤”。
最后《劳动合同法》进行了11处重大修改,充分考虑了资方意见。但劳方的意见谁来代表呢?没人能回答。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年下来,加班猝死的、跳楼的悲剧频频出现,利用劳务派遣制度规避责任的企业愈发理直气壮,公然违法要求“996”、用命换钱,却有一堆人喊有理,卡关35岁年龄线,没人问责,甚至被吹嘘为“狼性文化”。
至于那些没在社保范围内的底层劳工的权益,更是难以得到保证了。
资方和劳方利益达成平衡,即保证经济发展、企业效益,也保证劳方权益,这是可以通过双方博弈达成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只要一说劳方利益,立马就会有大量半桶水的经济学家如丧考妣,说什么政府过度干预,什么中产陷阱,违背市场自由,一堆理由。
但问题是,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如今咱们这市场经济中,劳方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甚至缺位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集体性的有力的博弈途径。
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所谓的营商环境好,说没有劳方的沉默和牺牲,你信吗?
● 2012年7月31日,江苏南通,一位女性农民工推着小车在过街。
现在更复杂的问题,是劳方这边也存在利益分化,农民、完全没有社保的劳工,劳务派遣性劳工,私企合同劳工,大型私企高收入劳工,有编制的劳工,利益受保护程度完全不一样,其中编制劳工权益保护得最全最完善,也比较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因此考编就成了“宇宙尽头”。
正因为有这种分化,劳方似乎也找不到共同发力点,有时候996是私企员工自愿选择,没有了他们反而不乐意。原因是,因为户籍卡死了,他们可能用不了公积金贷款,在房价飙涨时,房贷负担重,孩子上学有困难,鸡娃费用大。
而加班,至少可以拿三倍工资(有人拿不到)。
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躺平(虽然好多人也就说说)?为什么大家对二舅的个人奋斗史诗感动不起来?为什么底层相互苛责?
透过表象看本质,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
03

鸡汤多一点
-
很多人觉得鸡汤这种东西越少越好,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感动型或鸡汤类个人奋斗叙事,是一个国家竞争机制(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谓竞争机制,就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游戏规则。
很显然,越多人认同这套规则,那通过这套规则获得个人成功,就越能打动人心,反之也成立,在某规则下个人奋斗故事越能打动人,说明大家越认同该规则。
所以鸡汤类个人奋斗叙事,其实本质是承认和认同现有规则、机制和制度的合理性。
就比如高考,大家都觉得公平,所以那些为高考奋斗的日日夜夜才会令人动容,高分才会让人羡慕、有荣誉感。
否则,个人奋斗叙事就不太好讲,难道讲自己如何作弊、走后门吗?不太可能的。就算像周劼那样公然说靠爸妈光荣,也会遭遇全网攻击。
很多人不喜欢个人奋斗叙事鸡汤化,但那只能说明,社会的竞争机制(制度)不够公平,因此人们抱怨、无语,至少不想感动。
当今星球上,鸡汤叙事最丰富的国家,叫美国。美帝,是从上之下全民鸡汤化的,甚至可以说是以鸡汤立国。这事可以追溯到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肖像油画(创作于1785年)
170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北美洲英属殖民地马萨诸塞湾省的波士顿。
他父亲原是一铁匠,1683年,为躲避宗教破坏,自英格兰移居波士顿,后从事印染、贩卖肥皂、蜡烛等工作。
本杰明,是他父亲第17个孩子中的第15个,因无力承担高额学费,仅受过两年正规教育就出来帮父亲做生意了。
此后,他开启了极其励志且开挂的一生。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第一次踏入政坛,并于1751年首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议会议员。
1773年,他的家乡波士顿爆发了著名的倾茶事件,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富兰克林从最初效忠英国,转而加入起义军,并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代表美国与英国签署《巴黎合约》(1783年),正式宣告北美十三州独立,尔后他又以81岁高龄出席了美国制宪会议(1787年)。
至1790年去世时,富兰克林已是北美大陆无人不晓的开国元勋。
● 本杰明富兰克林国家纪念馆雕像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除了是一名活跃的政治家,还是一名成功的家财万贯的商人、出版家、评论员,以及电学、医学、气象学研究专家,发明了避雷针、导尿管,最早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
出身寒微,却通过个人努力取得耀眼的成就,富兰克林因此成为“美国梦”的初代化身。
什么叫美国梦呢?
简单来说,它来自由富兰克林参与起草的《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话后来成为美国人的共同信仰。如果追溯源头的话,它大概源自移居北美大陆的清教徒的信条,即做一个诚实、自律、勤奋,为荣耀上帝而工作的人。
美国梦,通俗的演绎,其实就是后来在美国大流行的“鸡汤学”、“成功学”核心信条:
即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雕塑而获得开挂人生。
所以作为清教徒、《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美国梦”初代化身的富兰克林,因此也成为现代成功学、励志鸡汤的鼻祖。
他写的自传,编写的《穷查理年鉴》,以及他给子女写的信件,都被后人视为成功学宝典,加以各种研究。
据说富兰克林发明了一种达至成功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比如所谓的“美德训练表格”,即按照固定的时间和标准,逐一践行13种清教徒品德,不断反躬自省、重复,最终内化为习惯。
现代美国人,很少通过肉麻地吹捧特朗普、拜登这类总统而树立他们的体制合法性,相反,他们更习惯嘲讽甚至恶毒地咒骂他们,但他们对像阿甘那样的个人奋斗故事那叫一个如痴如醉。

当美国人通过追逐美国梦、观看大量个人奋斗爆米花好莱坞电影、践行成功学指南追逐财富、健康和平等权利时,其实就是在一次次赞美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践行清教徒信仰,确认美国宪法、《独立宣言》所塑造的美国体制。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在自传中说过,他从法学院毕业后,买的第一本书叫《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其实这本书,就衍生自富兰克林人生信条的成功学著作。
实际上,包括布什、特朗普和克林顿在内,美国许多总统都是现代成功学的忠实信徒之一。
1998年,拉链门事件,克林顿遭众议院弹劾,据说期间他与人生导师托尼·罗宾斯一直保持着热络的电话联系。他事后承认,多亏了这位罗宾斯,才安然度过危机。
托尼·罗宾斯,此人在中国也有众多拥趸,比如疯狂英语李阳,成功学讲师陈安之
而罗宾斯正是美国最为知名的成功学作家之一,出版过《激发无限潜力》、《唤起心中的巨人》和《金钱:掌握游戏》等著作,自创所谓的“神经语言编程”,宣称只要按照神经语言编程来整理大脑,任何人在任何事上都能取得成功。
虽然罗宾斯这人并无任何学术背景,也无任何从商、白领经验,早年是一看门大爷,最近一些年,更是频频陷入性丑闻,但无损成功学、鸡汤文在美国大行其道。
原因我刚说了,当大家都相信只靠个人努力就能飞黄腾达时,说明人们默认了竞争机制(制度)的合法性。
所谓合法性不是说制度一成不变,而是人们知道自己有权参与博弈,当有人感觉不公时,他们有权利喊和愤怒,有机会去改变一些事。
中国这些年的经济成就举世无双,农民、底层劳工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长期做媒体,或长期关心舆论的人,或许也能感觉出来,最近一些年,舆论场中关于阶层固化、不公的话题越来越多了。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过度保护劳方权益,会影响企业效益、打击企业家积极性,这也不是完全瞎说,经济学里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可证明这点。
但问题是,当996太多、内卷太严重时,到底造成了多少高阶知识分子留学出去后就不愿再回国工作呢?
当底层劳工因为缺户籍、工资太低没法在城市安家,必须与妻儿分离时,所造成的留守儿童、性犯罪这些社会问题成本又有多少呢?
当周劼这种人太多,又有多少一本、二本、三本的“小镇做题家”暗自骂娘,进而愤恨失望,进而抛弃个人奋斗的信念呢?
问一问,算一算,不能不管不问对吧?
当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而严重拖累经济效率、影响经济效益时,那问题就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未来,当鸡汤型个人奋斗故事不再让人膈应、大行其道时,那就说明我们稳了、幸福感有了。
祖国一定会愈发繁荣昌盛,这是我们的信仰。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只要不回避,积极面对,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就是进步。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源:B站衣戈猜想、维基百科、
视觉中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