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开局一张图:
今天晚上,看到很多朋友圈、微博、微信公号等社交平台上都在转上面这张图——《致在海南南京游客的一封信》
很多人也都在夸赞南京大爱,为南京点赞。
对这件事,我开始是将信将疑的。
原因很简单,这个图片落款只是这个临时组织名称,叫“滞留海南南京游客返宁工作专班”,上面并没有赋权单位的公章。
更重要的是,我是个公文控,逐字逐句地抠了一个这封信,如果从规范、专业、语法等角度出发,我要很抱歉地说,真的有一大堆不规范,甚至是错失。
从标题到落款,从表达主体到责任主体,都存在大量杂糅紊乱。
也正因如此,我在看完后,严重怀疑这是有人在造谣。疫情三年,造谣也是一种无法清零的病毒。
不过,我没有选择直接进行质疑,毕竟,这封公开信的内容涉及防疫大事,也是公共善举。
所以,我还是先选择核实。
为核实《致在海南南京游客的一封信》的真实性,我几乎搜索遍了包括“南京发布”这样的各类官方平台,以及相关官媒,仍然没能找到这封信的始发处。
后来,我根据这封信上留了4个电话,涉及的3个主体,挨个打电话进行核实。
有很长时间,要么占线要么盲线,要么前面有十多人在等待。
当时,我都要怀疑,这是有人故意把这几家单位部门推出来,来通过民意进行倒逼政府进行相关公共服务。
坚持之下,后来,南京市政务12345竟然接通了,我和一位女接线员对话了差不多8分钟。
开门见山,我就问她,网传的这封信是真的吗?
她说是真的。
我有些不敢相信,问了很多细节。
比如,具体牵头的是哪些部门?包机要不要收费?住酒店免费是真的吗?这些钱公共财政要怎么出?
接线女孩大多数问题都回答不出,多是说具体不清楚,但知道这事是真的,说应该是市文旅局在牵头。
我表示了严重感谢,才挂了电话。
核实了包机接在海南的南京游客,以及免费住酒店,我觉得这差不多就够了。
我一再强调,做事情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能有这两点核心支撑,我认为网上赞美南京是大善,南京也就配得上了。
所以,我不会再去对挑剔这封公开信具体内容的细节问题,也不会拿放大镜去审视“滞留海南南京游客工作专班”背后的一切程序正义。
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民生服务,对政府公共服务来说,唯此为大。
所以,我也愿意为南京点赞,并希望南京这样的做法,能够成为帮助滞留海南的各地游客回家的一个范例。
最近,我在看电视剧《庭外》,里面那两个为追寻正义而无比勇敢的律师,他们形成的价值共识是“相对公平”。
为了这种“相对公平”,很多时候,在制度掣肘之下,在行业潜规则捆绑之下,他们不得不跳出程序正义,来实现结果正义。
那样的结果正义,正是生命安全,正是民生利益。
不得不说,如果仅以程序正义的视角,如果仅以极致专业的标准,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很容易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
这当然与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跟不上有关。
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为了实现“相对公平”,即便是要迈出像南京这样公共服务的一小步,相关部门和民意都有种彼此“警惕”的感觉。
对南京相关部门来说,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包机和免费住酒店的公共服务,恐怕也不仅是出于“做好事不留名”,而是担心政府善举招致过度审视和解读。
对普通公众来说,看待南京这件善举,如果真的要挑剔到标点符号和修辞语法的深处,“滞留海南南京游客工作专班”一定也会被专业批评得灰心丧气。
如果公共治理和民意监督能够形成良性律动,不是一个在玩躲猫猫游戏,一个在搞米缸时挑芝麻,而是形成“双向奔赴”,那该多好。
最后,我也想说一下,在公共服务上,政府部门也是时候形成一种共识了,那就是不要因为民意挑剔,因为害怕背负无限责任,就不敢“露拙”了。
比起麻木地不作为,冷漠地看笑话,南京有些羞答答地包机已经是勇敢地创新服务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不完美的。
所以,为了相对公平,为了结果正义,勇敢有时候比能力真的更重要。
这就是我今晚从怀疑南京到感慨南京再到致敬南京的真实心迹。
因为我太清楚了,全国各地很多困在海南的游客,此时也都需要政府公共服务伸出一只手,把他们从夏日冷水中捞出来。
这时候,点赞南京这一小步,很可能就是鼓励作为的一大步。
因为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都可能随时成为被困在孤岛上的人。
那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及时的哪怕是不完美的公共救助,而不是被抛弃和虚置!
PS:全文完,共1800字。今天文章,只愿所有被困在孤岛上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公共救助!欢迎扫维码与作者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郑州小夫妻眼里的光,到底因何点亮和消失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