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思思。
经常听见这样一句话:爱上了一个人,就给予了ta伤害自己的权力。
因为真正的亲密,必然会暴露自己的脆弱。
爱会伤人,是很多人的信念。
每一个人都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被爱,被看见,被特殊对待;事实上渴望亲密,却不一定可以驾驭亲密,被亲密反噬到遍体鳞伤的例子比比皆是。
怎么样在享受亲密的同时,减少亲密带来的伤害,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总会伤害自己最爱的人(本文讨论不包括主观上故意渣人的渣男渣女)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点可能的原因。
通过了解亲密关系中相互伤害背后的底层逻辑,我们就有能力识别自己或者对方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意识永远是积极改变的第一步。
让爱回归爱,爱不应该是血淋淋的。
信任和安全的悖论
我们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吧:
两个人关系越亲密,你越会觉得自己可以在关系里肆无忌惮,说什么做什么也常常会不过脑子。
我们会觉得这种肆无忌惮是关系亲近的表现。
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先生失望的眼神。
我先生平时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整天和我在家里打打闹闹,我总喜欢拿他眼睛小开玩笑,他自己常常笑的比我还开心。
一次老朋友聚会,气氛high了我又脱口而出,拿他的眼睛开了个应景的玩笑。没想到他脸色瞬间变了,他那个失望受伤的眼神我至今都忘不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安全和信任的悖论。
我们在一段关系里感到安全,说明我们信任对方会完全接纳我们,让我们可以完全做自己。
感到安全并且完全做自己当然是好事,也是亲密的标志性意义。
但这种亲密的另一面是:越界和失控。
随着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们和对方的互动就越来越少有分寸和界限—— 不会再认真考虑自己的说的话,和做的事情,会对对方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觉得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对方应该全然地接纳我们本来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种分寸和界限的缺失,很容易使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无意间冒犯到我们爱的人。
很多伤害不会因为你是无心的,就会让对方的痛少一点点。
因此,哪怕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偶尔也需要跳出来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的甚至陌生的个体看待,看到对方的感受和尊严。
是自己人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地作践对方。
不同的心理边界
亲密关系意味着两个人彼此靠近,一点点突破彼此的心理防线,甚至慢慢地融为一体,你我界限变得非常模糊。
但是呢,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愿意对对方打开多少心理防线,它的节奏和偏好是不一样的。
当两个人对亲密程度的偏好不一样的时候,伤害就很容易发生。
打个比方,如果伴侣要求的亲密程度对我们来说超过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对我们来说越界了,我们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觉得窒息。
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推开对方,画个圈圈,让对方呆在一个我们觉得舒适的心理距离,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舒适地和他相处了。
也就是我们本意并不是想伤害对方,只是希望关系的模式对我来说更舒服。
但是,这在想要和靠你更近的一方看来,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拒绝和伤害,就是“不爱”和“嫌弃”。
其实在这种时候,我们不一定推开对方,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学会怎么恰当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有效地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很重要。
点击阅读下面的文章,帮助你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怎么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
试探对方的底线
我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我们自己感受和认知,也取决于我们相处的对象 —— 他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框架和界线。
就像老话说的:欺软怕硬;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通过试探底线,我们会了解对方的界限在哪里,从而调整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方式。
就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会撒泼打滚一定要爸妈妥协,买给自己才罢休;这个行为在另一方面呢也是在试探爸妈的底线,看爸妈能够满足自己到什么程度。
在亲密关系中呢,有意无意地去试探对方的底线,也是非常常见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在亲密关系中试探对方界线,甚至不惜让对方不舒服呢?
因为我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呢,来衡量对方愿意为我们投入或者付出多少我们想知道,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表现出的“任性妄为”,到了什么地步,才算是碰触了对方的底线,对方才会拒绝我们。
了解对方的底线在哪里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确定感。
这种试探底线的行为并不是完全不能有啊,但是往往一旦开始了,我们就容易过火,对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和破坏。
比如很多女生常见的无底线地作,就是在无止境地试探对方忍耐的底线,直到把一段好好的关系作没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在亲密关系里无休止地试探对方,甚至伤害对方,请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 我每次这么做之后,从对方身上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了吗?
  • 我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 除了这种给对方带来伤害的方式,我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向对方说明我在关系中的需要吗?
自我惩罚的投射
这个原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理喻。
但是真的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有意无意言辞举动中去伤害自己爱的人,可能是为了惩罚他们自己。
回想一下:你自己, 或者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在莫名其妙说话攻击和伤害自己的亲密爱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悔恨,内疚,羞愧等情绪淹没?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但是过一段时间,这种伤害又会重新上演。
明明会很后悔,为什么控制不住伤人的语言和行为?
这种行为背后的根本信念,可能是——“我不值得”。
如果一个人的根本信念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幸福,ta就会不自觉地想阻止任何有悖于这个根本信念的事情发生。
因为人都会追求确定性,追求让生活里发生的事情符合自己的信念。
一旦我坚信自己不值得被爱,那么一旦爱发生了,我就会下意识拒绝接受爱,选择逃避甚至摧毁;

或者因为不相信,所以不断去试探对方的对自己的爱是不是无条件,是不是足够让自己安全。
”ta不可能真的爱我,不信我伤害ta试试?”

“不信我给ta看我最糟糕的一面试试?看ta还爱不爱我。”
这可能是潜意识的一种行为,你自己不一定能觉察到。
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不妨对自己进行一下这样几个灵魂拷问:
  • 这样的惩罚对方,也惩罚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 你需要什么,才能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幸福?
  • 回想一下爱人为你做的事情是怎么证明你是值得被爱的?为什么ta愿意一直在你身边?
 理想化和高期待
这个主要讨论的是关系中经常觉得自己委屈,觉得伴侣对不起自己的一方。
不合理的预期,会让我们很容易给对方设立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且期待对方去达到。
对方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很失望。
却不知道,失望的根源,不是对方做错了 ,不是爱情不可靠,而是我们对爱情的底层认知就是错误的。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我们调整错误认知,放下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去接受关系里失望才是常态。
点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告诉你怎么识别关系中的不合理预期,通过预期管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依恋类型
很多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的伤害,常常和我们的依恋类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反应了一个人在一段关系当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童年依恋关系是新生婴儿和养育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常深刻而强烈的纽带关系。当然,养育者一般来说都是我们的妈妈。
大部分的妈妈都视孩子为宝贝,照顾的尽心竭力,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和妈妈之间形成的是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一些童年时期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料和情绪回应的孩子,则可能与成为非安全依恋类型的人。
本质上来说,早期的依恋关系包含了一个隐含的期望模式。
婴儿时期的分离和团聚行为只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览,是一个人对自我,他人,以及继续发展的世界的期望,这个期望模式将持续到整个成年期。
所以,当长大成人之后,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所以,我们长大后,在和伴侣相处中的依恋类型往往和儿童时期的依恋类型非常相似。
关于依恋类型,我写过下面两篇文章,分别是针对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点击下面两个banner即可阅读:
要爱,不要伤害;
我们可以做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