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终于说服了表姐独自来我家里过一个周末。
想起小时候,表姐住在省城,每年寒暑假才回老家在爷爷奶奶(我的外公外婆)家里住一周。那时候的夏天,我俩相约每天游泳、去商店买磁带、租了周星驰录影带去我家一边吃李子一边看。那些年,她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后来,我们各自长大,表姐渐渐成为一个严肃谨慎的大人,结婚组建家庭,兢兢业业工作,虽然我们同在一个城市,却很少再见面。这次邀请她来,本想让她干脆休个年假在家里玩上一周,但她前思后想,踌躇了很久,仍是决定连着周末只多请了一天假,饶是如此匆匆忙忙的三天两晚,她依然觉得对不起家人、拖累了老板。
还好,等真的进了家门,我端出了特意为她准备的老家李子,吹好了游泳圈,打开了一直冰镇着的香槟,表姐一下子就放松了,迫不及待换好泳衣跳进泳池,畅快地游到夕阳染红天空。

相处的那两天,我陪她刷剧,看她对去年大热的《鱿鱼游戏》竟然一无所知,看了一集就兴奋得熬夜连刷;看她在泳池里畅游一下午还能再出门暴走两万步;看她开心地列出一大堆想去的景点,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出发;看她食指大动地吃重麻重辣的火锅(为了照顾全家人的饮食习惯,她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麻辣的东西了)……
我很确定,彼时彼刻的她很快乐。她从成年女人又暂时变回了一个女孩,变回了我的姐姐。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女孩。”
这句俗气祝福里的所期所望,从来不是对青春容貌的留恋,而是希冀再过几十年,依然能不失热爱,活得蓬勃有力,仿佛从未被生活欺负过。
然而,对于这个愿望,多少人是有信心实现的呢?
这世间,真的有年过花甲依然得以保持少女般精气神的人生范本吗?
最近的一部台剧《妈,别闹了!》,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那么标准的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老年女性的冒险故事,其中有不同爱情观与婚姻观的碰撞,有犀利的女性议题,也有家人之间应当捆绑还是松绑的探讨,但更动人的,是关于“人生一场,如何告别,如何尽兴”的思辨——而这,也许就是女主角年过花甲,依然能活出蓬勃生机的关键。
丈夫多年前突发急症去世,原本热热闹闹的小家逐渐失衡。年过六十的老母亲王玫玫眼看着大女儿因被失败的初恋所伤而拒绝爱情,小女儿反复被渣男伤害却始终断不掉,她决定以身作则,先把自己嫁出去。
老年人的相亲过程,乱象纷呈:有上来就展示存款,要求做饭洗衣、伺候起居的;有表示与妻子没啥共同语言但又不想离婚,只想找个灵魂伴侣的;有拿着相册怀念亡妻,说到伤心处嚎啕大哭的;还有子女拿着父亲的病历和服药说明,单刀直入求“家庭保姆”的……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合适的,双方带着孩子见面,没想到对方子女冷漠又傲慢,认定了想要嫁给自己父亲的这个老女人和她的女儿,都只为骗财。话里夹枪带棒、明嘲暗讽……老父亲全程无奈沉默,王玫玫忍无可忍,一杯水泼过去,不欢而散。
相亲历程如此奇葩,沮丧的王玫玫女士对着先夫陈光辉的照片埋怨:都怪你,让我再找不到比你更好的。
那么,这个死去的丈夫有多好呢?
其中有一集,专门回顾了陈光辉人生最后12个小时的生命轨迹——陪妻子爬山,始终默默守护在她的身后,畅想着退休后一定要携手去看世界,过过属于两个人的浪漫时光。
妻子不停唠叨女儿们快点结婚,他却看得很开:我倒觉得,嫁个好老公,不如有个好工作。我只希望她们能做自己,永远也不要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他会认真读大女儿创作的“不入流”言情小说,他读的是女儿隐藏在虚构世界里的真情实感,他心疼她:“你失恋时那么痛苦,怎么从不跟我们说呢?”
妻子要把小女儿一直不肯洗的玩偶丢进洗衣机,被他阻止,因为他知道,那是心思敏感又自卑的小女儿最珍惜的礼物,她不愿意洗掉她心里的味道。
当人人都笑话她总遇到渣男时,他为她辩护,但同时也会担心她吃亏,劝她不要总是把事情都闷在心里,“遇到问题,要记得求救。”
然而,他说自己是个口是心非的人。
他在日记里写:我也有情绪,也有不满。但我选择把我的平凡留给自己,留给你们一个完美的父亲,完美的老公。
完美的人离开了,也带走了细腻温柔与无微不至的爱。一家人困在对父亲的怀念里,踌躇不前。
大女儿严肃冷面的背后,是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撑起这个家,保护好母亲和妹妹;小女儿在不清醒的爱里反复拖拉,是源于她的善良与念旧,如同她始终骑着父亲留下的电动车、留着父亲的手机、在深夜里给早已逝去的父亲留言……而花甲之年的王玫玫呢?犹如大雨滂沱中突然失去了屋顶,曾经无忧无虑、备受宠爱的日子没了,晚年生活是可预见的孤独和凄凉。
她想改变,一开始是不停地向两个女儿催婚,她不可理喻地认为“这个家缺个男人”;到后来,眼看催不动,干脆亲自上阵,积极相亲。没学过外语也敢尝试跨国网恋,甚至一个人飞赴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见网友——这一切,看上去无比荒诞闹腾,却又令人羡慕,羡慕她那股肆无忌惮的、想要改变孤独后半生的行动力。
其实,她也并非完全不害怕。
在决定飞赴异国之前,她对身患重疾的闺蜜袒露了担心:“这么大年纪,跑去国外,我会不会把事情搞砸?”
这位前半生遭遇家暴、后半生与小男友只恋爱不结婚的闺蜜,给了她一个很重要的推力——
她又问:这种桃花是好命还是坏命?
闺蜜带着大限将至的通透说:好命坏命,那都得有命才能判断啊。
于是,连“可乐”的英文都说不明白的她,带着丈夫留给她的行李箱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飞往澳洲的航班,开始了异国的冒险,并最终和70岁的老伯奔现成功。
是的,王玫玫女士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母亲。她不会做饭,不够坚忍,难以抵挡独自一个人生活的孤单,爱臭美,爱胡说八道,有时候很神经质,很容易相信别人,也总是很嫌弃两个女儿不够好……但她的个性里有一种横冲直撞的勇气,是大部分与她同龄的女性长辈身上,完全没有的勇气——这里面有她本人个性里天然的基因,也更多地倚赖先夫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里,对她竭尽全力的保护与毫无保留的爱,让她得以毫不犹豫地信任这个世界。
因为被认真爱过、被很好地保护过,于是她始终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相信即使人至暮年,也依然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这部剧改编自小说《我妈的异国婚姻》,原著作者最早在论坛里连载了这段真人真事。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毫不客气地介绍了自己“爱发白日梦”的母亲,是如何单纯又现实,拥有近乎无知的天真,也在与母亲的一次次对峙中,慢慢学会退让,最后放她自由。
原著里的“王玫玫女士”,其实比剧集里的还要丰富、还要赤诚。
对人生,她想得很开,所以,显得“无情”。
“在我的下一场婚姻里,没你爸什么事了。我们一起过了半辈子,把最好的青春都给了对方。他早走一步,我迟早也会走,没有谁丢下谁,只是谁先谁后而已。我不是忘记他,经过的人和事情是不会被忘记的。他也没丢下我,只是他的人生结束了,而我的还在继续。”
她是第一个真正走出逝者伤痛的人,也是反过来帮助女儿们松绑的人。
“我年纪大了,和你看待死亡的方式不一样。到我这个年纪,不觉得死亡多么可怕。我觉得,你爸不是死了,他只是提早下班,而我们继续工作。你要学会帮他把灯关上。”
她和许多母亲一样,喜欢在与女儿争吵时反复拿“你没结过婚”说事,令人暴躁起火,但总有一次,她会突然说出心里话。
“我不是在攻击你,我只是要说,你很不一样。你为单身做好了准备,你很独立,但你也最谨慎。在决定人生的时候,你觉得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来决定,最有安全感。你会寻求安稳,不会做太大改变。但结婚不能这样,决定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过日子,是要冒险的。”
不得不说,王玫玫女士真的是幸运——前半生遇到了最好的爱人,给了她美满的爱情与正确的对待。让她对婚姻始终抱有正向的期待,也有底气和信念在花甲之年继续为爱冒险。最后,她又把自己嫁了出去,又可以在忙忙碌碌的婚姻生活里热热闹闹地继续生活。
人生苦短,半生圆满,余生尽兴。
看起来,这是一个老年人勇敢追求爱情的历险故事,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失去主心骨的家庭,如何崩塌,如何重建,如何放下,如何抱着怀念走出一个空房间的过程。
最好的家人,从来不必强行捆绑在一起。
剧集的最后,母女三人卖掉了旧房子,各自松绑,开始了新的生活。小女儿终于下定决心与渣男做了了断,大女儿也不用再把自己代入父亲的角色,时刻盯牢不靠谱的妈妈和不省心的妹妹,她可以全情投入最热爱的写作……母女三人离开了同一个屋檐,却拥抱了最亲密的关系。
人生里会渐渐走失很多重要的人,如何消解这些离开留下的阴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新的婚姻,不是每个人都害怕晚年的孤独。我想,如果我曾拥有过陈光辉一样的爱人和家人,我会有足够的能量守着这份怀念度过余生。并且,我相信那样子,也会是幸福的。
无论如何选择,最重要的始终是:带着对逝者的爱,过好剩下的每一天,让他们放心。
《妈,别闹了!》甫一开播,我便推荐给了一位好朋友一起看。看完之后,她说她全程哭个不停,因为这部剧,令她不断想起一个最懊悔的心结——
她的母亲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少女时代的她希望父亲能站在原地,不要改变,不要再娶,这样她回头时那个家带来的安全感就会一直都在。她甚至觉得,父亲与别的女人谈情说爱的过程,是对母亲的背叛,也是对她的抛弃。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学会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再回头,父亲已经老了,他对人生的诉求彻底塌缩:没病没灾地活着就行,再也没有任何期盼与快乐。
她其实并不知道她父母的婚姻算不算圆满幸福,她只知道她的任性和自私,让她的父亲在后半生失去了再次获得幸福的机会。
当然,基于种种时代观念的约束,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可能自己也始终不能坦率地面对个人对情感的需求。他们会把人到暮年对爱情、对婚姻的渴望,自我批评为“老不正经”。
正因如此,我才觉得这部剧集值得一看——既为了理解我们的父母,也为了提前观察一下未来的我们。
最后,诚如作者所说,王玫玫女士到了这把年纪,还能这样单纯、完全地相信如爱情这般虚幻的事物,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愿每个憧憬爱情的人都能遇到一个完美的“陈光辉”,此生能享受到那种被保护得很好的滋味。
更愿每个女人,不管遇到念念不忘的爱情还是慢性死亡的婚姻,都能走出困囿自己的房间,活得坚强而勇敢,单纯而快乐。
“谢谢你,爱过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