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一角
第一次见凌霄花应该是在南国的一个小岛上,在一个存续百年的足球场的围墙上,枝蔓层层叠叠,每年三月末四月初,明黄色的花朵先是小心探头尔后夺目绽放,团团簇簇,让人不注意到都很难。凌霄在这个小岛是随处可见的,点缀在红砖建筑其间,温柔异常。
第一次知道凌霄花,好巧,是源于居住在这个小岛的一位诗人写的一句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是的,凌霄喜攀援,“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因着它这一性情,不喜之人也不在少数,白居易就说它“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即便如此,白乐天也否认不了凌霄花“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的旺盛生命力,它倔强向上,仿佛有凌云之志,我想凌霄之名可能缘于此吧。
  //  
凌霄之名始于何时不可考,苕之名却着实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曾有人吟诵: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苕,即是凌霄花。时人感叹民生多艰,食不果腹,生命脆弱,而与此同时,目之所及是凌霄花芸黄叶青,生机勃勃沃若葱茏。两相对比,不禁钦慕。
作为似锦繁花中的一员,凌霄花是平凡又不平凡的存在。它既没有梅兰竹菊的君子谦谦,也没有牡丹芍药的富丽堂皇。它低调却热烈,攀树而生却绚烂至极。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所以无论唐宋,凌霄入诗比比皆是。
  //  
“凌霄多半饶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
满树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飐清虚。”
- 唐·欧阳炯
“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 宋·贾昌朝
“翠飐红英高百尺,藏春坞上忆坡仙。”
- 宋·董嗣杲
“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
- 宋·陆游
凌霄不仅常见于诗词,在古画器物中,也会常常瞥见它“凌空千尺走龙蛇”,与之相伴的是白甲苍髯的古松。传为宋徽宗所做的《听琴图》中,居中端坐道冠玄袍正在专注抚琴的徽宗背后,一棵青松高入青冥,其上凌霄枝牵蔓转,一枝攀沿至顶似要冲入云霄,一枝依势而垂,数朵蔫红点缀其间,凌霄依青松,志存高远。

宋 赵佶(传)《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 藏
无独有偶,观复博物馆黄花梨展厅的墙上,有一面挂屏,用百宝镶嵌松鹤延年,一鹤转头望天,一鹤俯首凝视,古松虬劲多姿。古松藤蔓缠绕,凌霄花橘色的花朵杂缀其间,团团簇簇,目之所及尽是满满的生命力。

百宝嵌松鹤延年挂屏
观复博物馆 藏
 入诗入画的凌霄花应是常见于日常的,所绘所写即所见,苏东坡也曾描述了这么一幅画面:钱塘西湖旁,有一小筑名曰藏春坞,是诗僧清顺的居所,藏春坞门前有两株屈伸偃仰的古松,有凌霄攀援其上,金红色的凌霄花在墨绿苍翠间兀自绽放,鸟鸣其间,僧宿其下,偶有松风阵阵,凌霄花舒然坠地,正是《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读罢此词,心中默然,真真一“无我无物无思无虑”的禅境。 
相对于东坡先生幻化出的禅境,范成大诗词中的凌霄花更显清新自然平实质朴。
(明)文徵明《石湖清胜图》
上海博物馆 藏
 姑苏城外,上方山下,石湖畔,有一小峰,叫做凌霄峰。得名于凌霄花,取名的是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晚年隐居石湖。在石湖,范成大营造了诸多亭、阁、轩、馆,有一处叫玉雪坡,玉雪坡上种植了梅花数百株,建造寿栎堂,所谓“寿栎”谓老而无用之材,自谦亦自省。某一日在寿栎堂,他看到对面小山凌霄花开,“葱蒨如画”,作诗一首:
  //  
天风摇曳宝花垂, 花下仙人住翠微。
一夜新枝香焙暖, 旋薰金缕绿罗衣。
山容花意各翔空, 题作凌霄第一峰。
门外轮蹄尘扑地, 呼来借与一枝筇。
范成大爱梅世人皆知,植梅花,著《梅谱》。对于柔弱却倔强,凌空而开,恣意生长的凌霄花,范成大应该是欢喜的,否则怎会用凌霄命名日日所见的山峰。隐居石湖之后,范成大写了许多田园诗,“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钱钟书语)。在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南宋时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那是怎样的一幅世外桃源呢?我们有机会再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