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赴美留学的队伍日益强大,国内留学信息逐渐增多,显得有些混乱,而留学机构更是鱼龙混杂,动辄就要10万起的中介费让无数家长心力交瘁,然而钞能力就能买回超能力吗?砸下几十万就能为孩子系上升学保险绳吗?陪孩子DIY申请上顶尖美高和TOP5大学的过来人妈妈辛恬,走过无畏、忐忑和淡定,提供了另一种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却定有启发的选择。
作者:辛恬
本文原文来自:谷雨星球
微信号:guyujihua2021
前两天刷到一条小红书,有留学生分享了自己花了十几万找求职机构后,机构却让他装Gay的故事。
很多人惊到了:什么?连留学生求职都有中介了?过来人妈妈却都见怪不怪:好几年前,就有中介把这路数用在留学申请上了。
■图片来自小红书
随着包装手段层出不穷,留学越来越卷,花的钱越来越多——一个顾问还不够,得找两个,两个还不够,还要买一个第三方监督顾问的保险项目……
为此买单的,是越来越瘪的钱包、申请越来越难的孩子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顾问市场。
钞能力就能买回超能力吗?砸下几十万就能为孩子系上升学保险绳吗?
陪孩子DIY申请上顶尖美高和TOP5大学的过来人妈妈辛恬,走过无畏、忐忑和淡定,提供了另一种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却定有启发的选择。
■图片来自新东方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生白皮书》,大多数留学生家庭收入仍是普通中产,位于10-30万之间,动辄十几万起步的中介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
01.
成功留学和留学成功
在现在这个留学市场为DIY打call,我心想板砖会不会就飞过来了,来自留学机构、亦或是来自家长。
先简单粗暴地先说结论吧:我不否定中介专业的力量,本文也非讨论中介作用的。而是想用自身经验告诉大家:在花重金找顾问之外,咱还有DIY的选项。
我的孩子从美高到美本,一路DIY。很幸运,美高录了一所顶尖寄宿高中,大学也录了TOP5。
从最初的无知者无畏,到其间的忐忑,再到坚持DIY不放弃,全家陪着孩子一路走过,深感虽苦犹荣,虽有难度却并非深不可及。
■美国大学申请软件Common app,官方有保姆级教程,但很多学生连这个表都由中介代交。
申美高时,我们真的是无知者无畏。
孩子当时就读于国内一所公立重点中学。全家就抱着一种朴素的想法,不就念个中学嘛,至于要花一年的学费来找中介吗?
申好、申坏,对一辈子又能有多大影响呢?当时的心态就是,申不到好高中,就继续在国内念重点中学也挺好的。
因为没有陷入各种申学的漩涡中,申请反而做得很纯粹。全家主要指南就是各个中学的官网。
作为一个公立学校孩子,那时的英语水平远非国际学校的童子功可比,但就用这个能把事儿说明白、但远非漂亮的英语,完成了申请。
所幸,拿到了很好的录取。回过头去看,可能人人都可以做到。
就在最近,我在一个展览上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档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27年申请哈佛大学艺术史硕士的申请表。
■梁思成先生的申请表
申请表上,梁先生用工整、清秀的字迹,通篇用英文大写字母一笔一划地完成了这份申请表。突然有一丝感慨,梁先生当年一定是亲力亲为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申请。
也许,有人会说,梁先生那时哪有现在“卷”?不管社会怎样变迁,有一条核心应不会改变:路要自己走,书要自己念。
一个立志留学、能成功留学、并最终能留学成功的年轻学子,自己当是留学的主体,也理应成为申请的主导和亲自实践者。
哪怕找了顾问,自己也不会完全撒手不管,而是亲力亲为。
顾问的专业的力量当然值得肯定。不过,当依赖中介成为一种压倒性、甚至趋向唯一的选择,值不值得思考一下:这种现象正常吗?
■梁思成先生在宾大时候的学籍卡
02.
留学的三类家庭
目前留学主流群体一共有三类,分类来讨论。
👉不差钱、也不差影响力的家庭
处于资源链的顶端得家长花钱买服务打理孩子的事,是减轻负担且自然的选择,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里。实际上对申请而言,只要孩子不太差,结果都差不离。
👉所谓的中产、精英
这类家庭是留学市场上的主力军,中介费仍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一类父母基本都学过英语、懂英语,虽然程度有差异。申请这个事,父母这点英语辅佐孩子申请够用了。毕竟主体和主力是孩子本尊。
其实,所有申请最终都指向学校要了解申请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适合本校吗?
■图片来自新东方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生白皮书》,家长学历越来越高。
孩子缺的只是一次严肃的机会,而升学申请也许正是孩子第一次拥有了这个机会,去内省、唤醒自己,真正认识我是谁、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孩子对自己、对事物、对未来的认知仍显稚嫩,而DIY的过程正是一个有阅历的父母最能和自己孩子讨论、探索、并给予指导的,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很多抱怨说,国内孩子的申请同质化。不得不说,中介的统一操盘,再个性化的操作,也难免流水线上的不由自主。
前提是父母跟孩子亲子关系良好,沟通顺畅,不然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老师和顾问。
■芝加哥大学的补充文书问题。申请中文书非常重要,告诉招生官你是谁。
👉经济不宽裕的家庭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梦想或者面子而节衣缩食的话,坦率讲,是不是应该走留学这条路都值得三思。那么,中介费更加不应该花,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
现在还有个令我匪夷所思的「正常现象」,就是申研读博仍然要找中介,就连求职都要找中介。
开始,如果自己不去搜索、钻研、了解专业,不明白自己的学术兴趣、也不了解申请学校、导师的学术专长,而任由中介拿出一个榜单,诉求也只是“保录”前30或50,未来的专业之路如何走得下去?

如果可以把申研看作一个小“学术课题”的话,那么读研的人应该首先胜任申请这个入门课题。
03.
什么在阻碍着家长?
不敢、太忙、怕对不起孩子,可能是家长不敢选择DIY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影响大家不敢DIY的,不是能力,是信心。加上从众的裹挟,市场的宣传,反而觉得不雇个中介,申请完全没底了。中介市场也良莠不齐,有非常专业的好老师,也有浑水摸鱼的机构们,难以辨别。
我家孩子帮忙看国内一位同学的文书。这位同学当时聘了一家大机的总监亲自负责她的申请,费用大家自行脑补。
文书写的是其在一家著名的女权组织实习经历,通篇写的是这家组织如何著名、女CEO如何有成就,而她自己在实习中做了什么、实习与其申请有什么联系,完全看不出。
■申请的内卷在美国也一样。
先不说顾问怎么顾的,单说这个宝宝,都快到提交节点了,申请的门似乎还没摸到了。
有很多妈妈感叹,陪着申请下来,自己都成专家了。即使请了顾问,每一个好结果都只能是自己竭尽心力的结果。
其次,太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过来人,残酷的真相是,想通过聘用机构拯救自己的忙,只能是幻想。倒不如坦然接受、主动硬刚这个忙,去辅佐孩子完成DIY。这个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是为人父母最不应错失、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体验。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孩子才是申请的主体。
是的,每一个申请的孩子,都忙到令人疼惜。要保GPA,要拼标化,要做活动……但DIY只是前面这些长久准备的一个水到渠成。
■顶级文理学院招生官万晓峰老师翻译的《升学之道》,讲清楚美本申请那些事。
结果当然重要,升学的求索过程更会让孩子在短时间迅速成长,孩子自发地、清晰地了解每一步、为什么要走、并勇敢去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仅从技术层面上讲,DIY的收获也是真金白银的。
比如孩子刷出了很高标化,真留学了语言还是不过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语言的根本不在“学”,而在“用”。
在搜索学校过程中,大量的原文研究、阅读、来往邮件,会让孩子迅速提高语言、并获得英文思维的训练,到最终的文书写作,终于可以呈现出一个匹配学业该有的样子。
最美妙的是,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自然而然地让语言化为傍身之技。
04.
保险绳怎么系?
担心结果,怕对不起孩子,所以花钱买个安心,这类家长可能是最多的。
我自己也忐忑过。
申高时是无知无畏,但升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学,环顾四周更几乎没有不请中介的,心里不停地打鼓。
我对娃爸说,申高是走运,幸运能一直眷顾我们吗?如果不砸个十几万、几十万,万一没申好,我们会不会觉得一辈子对不起孩子?
我们和孩子严肃讨论过,孩子说:“妈妈,你觉得请中介能为我系上一个保险绳吗?如果能,那这根保险绳也是我自己系上的。”
美高与国际化学校都有升学顾问。但是无论学校的、还是私聘的校外机构,升学都只是他们的工作,而不是保险公司,不要有不切实际的依赖和指望。
你的保险绳,只能由你自己亲手系上。
还有很多人会担心,填表等琐事会耽误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琐事非小事,所有耐得住的琐碎都会丰厚地回报于你。若在最繁忙申本节点,孩子即使不得不、却还能搞定多项目同时管理,还能差不离抓得住吃饭、睡觉、干活,基本可以确定他长大了。
人迟早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按下葫芦起了瓢,前路不会永远有人引,身后也不会永远有人靠。
■一位在咨询公司工作的留学生一语中的,从留学到求职全靠他人的话,很可能损害的是中国学生的口碑。
当然,DIY不适合所有人。请不请顾问是每个家庭个性化的决定。我准备了一个必问清单,家长们可以对照看看。
1. 我的孩子是否有能力DIY吗?家长英语水平够用吗?
我回答的是:一个具备了基本留学实力的孩子都能够DIY,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父母的英语水平足以支持孩子DIY。哪怕父母认为英语早已还给老师了,你的阅历、用心,远比语言重要得多。
2. DIY要吃苦、耐劳、耐琐碎,能不能接受?如果能,坚定地去走。结果会匹配你的付出。
3. 与孩子沟通是否顺畅,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如果不是的话,那就为孩子找一位引导发现自我,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才算花得值。
4. 无论有钱没钱,认不认同点石成金只是神话?
在我看来,中介充其量可以画龙点睛,前提还得孩子先是条龙。家长对顾问的期望是什么?是要结果还是过程?
若能遇上一个真正懂孩子的老师,愿意引领孩子成长,可能值。
5.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容错,无论结果如何,没有埋怨?
圆满的结果是每个家庭都追求的。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能不能接受这结果,全家共同面对。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本文来自: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