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 外滩教育 / TBEducation
作者:方也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女儿六岁到加拿大,在公立学校读到二年级,之后进入一所顶级私校,如今已经是高中生,国内亲友经常问起,孩子这么小就出国,有没有后悔?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
花费巨大代价留学,孩子应该有更加成功的人生,否则留学就是一场失败。
想当初,我也曾满怀憧憬: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在更好的教育体系中,孩子肯定会有更成功的未来。
十年过去了,我却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留学只是一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原因如下:首先,好的教育体系是给与人更大的探索空间,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保证你成为社会精英。因为无论哪个国家,普通人总是占据大多数。
其次,教育体系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即便是生活在加拿大,国内几十年生活养成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能否真正理解并且接受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精华,能否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加拿大式的优秀,这都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我选几个加拿大留学的焦点问题,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体会和经历,是否愿意去尝试这样一种不同的人生,大家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快乐教育”的真相是什么?
国内流行“快乐教育”阴谋论,认为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轻松快乐,私立学校的精英学生拼命学习,所以,孩子不能太“快乐”,否则就会沦入社会底层。
“快乐教育”阴谋论实在过于耸人听闻,这不符合加拿大的教育真相。
“快乐教育”不是一种教育体系,而是一种教育理念。
我女儿经历过公立和私立两种教育体系,虽然二者有很大区别,但是都能感受到“快乐教育”。
刚到公立学校报到时,学校的教室和设施之简陋,让我失望之极,这可是安省一所排名前列的小学啊,公立学校也太穷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教室布置得五彩斑斓,非常可爱和温馨。由于学业轻松,老师很和善,放学后就是玩,女儿确实过得很开心。
三年级进入私立学校,欧式古典建筑教学楼,美丽的森林和草坪,体育馆、琴房、舞蹈室、图书馆、游泳池和剧场一应俱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是充分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私立学校的生活紧张而忙碌,我女儿早晨天还没亮就要去学校训练,冬天是游泳训练,春天是长跑训练。下午放学后,学足球、花样滑冰、滑雪、芭蕾、戏剧、缝纫、园艺……
不过,我女儿还是很快乐。

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
在课外才艺班,老师以开发兴趣为主,不要求学得有多好,有多出色,也不要求出成绩,就是高高兴地玩。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孩子一视同仁,不比较、不竞争、不突出有优势的孩子,孩子们感受到的是鼓励和尊重,自我感觉都很好。
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女儿学校每天的晨祷会上,需要有一个孩子弹钢琴,我以为肯定会挑选水平最高的孩子,可我女儿竟然自告奋勇,她的钢琴才学到二级啊,没想到老师还同意了。
后来女儿告诉我,学校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可报名,不是只有水平高的才有资格。
当然,我们华人家长对“快乐教育”有点吃不消,我们中国人主张无论学什么,就要学出个样来,花那么多钱和时间,却看不到明显的成绩和进展,难道就是图个高兴吗?
尤其是暑假回国,让我们备受刺激。我女儿在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院学了很多年的芭蕾,在国内的舞蹈老师看来,她的很多动作既不规范也不到位,这么多年算是白学了。女儿的花样滑冰学的时间也不短,在北京国贸滑冰场,看到国内孩子个个身手不凡,她都不敢上场了。
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很多华人家长不敢让孩子太“快乐”,华人孩子要上补习班,还会到严格和认真的华人老师那里学习才艺,暑假回国更是利用国内资源的大好时机,孩子的学业和才艺突飞猛进。
加拿大的华人孩子确实赢在了起跑线,在小学阶段的各大才艺比赛中大获全胜,但是,进入中学后,才艺优势却渐渐消失了。
原因何在?
无论体育还是艺术,要学出个样来,是需要天赋和兴趣的,是需要时间去发掘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擅长和兴趣后,再往深入发展,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快乐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
我也曾经为“快乐教育”焦虑过,嫌学校游泳教练教得不认真,专门找华人教练进行严格训练。
但是,女儿的技术优势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年龄渐长,那些身体条件好,体能好的白人孩子,稍加技术训练,就把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当然,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孩子们还是要面对竞争的压力。在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中,小学不主张竞争,初中是过渡和适应,高中进入全面竞争,很多人对私立学校紧张又辛苦的印象,主要是来自高中生。
如果有人问我,对加拿大教育最为满意或者最不让我后悔的是什么,那就是漫长和快乐的童年。
快乐的童年是符合儿童心理发育规律的,强行将儿童纳入评价和比拼体系,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因为他们无论在心理、生理还是情感上,都还没有做好应对激烈竞争的准备,而且人这一生都是在各种竞争和挑战中度过的,如果童年开始就要拼得你死我活,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沉重了?
快乐的童年也给家庭带来了甜蜜的亲子时光,孩子们一生中跟父母一起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我很珍惜这份幸福,因孩子学业而陷入鸡飞狗跳的生活,是生命中很大一个遗憾。
加拿大基础教育不扎实吗?
国外的基础教育(K-12)学得少,进度慢,基础不扎实,是大家的普遍印象。加拿大很多华人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华人课后补习班繁荣的原因。
如果基础教育是按照知识是否扎实来评判的话,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无论从知识的广度还是难度,不仅跟中国没法相比,跟美国相比也有差距。
但是,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并不追求知识,也不在乎基础知识的扎实,和美国一样,主要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有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当然,数学是加拿大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致命缺陷,罪魁祸首是“发现式数学”
这种数学教育模式极端追求思维训练,虽然有利于数学天才的培养,却导致普通学生没有基本的数学能力。
要不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填补了了大批的工程师岗位,加拿大的经济恐怕难以为继。随着AI时代的来临,加拿大数学教育正面临改革。
我一贯不主张课后补习,唯一的一次补习就是数学。我女儿小学六年级时,二位数乘法还没过关,把她送到华人开设的补习班一段时间,总算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加拿大基础教育的核心或者说是最成功之处是英文教育,和中国的语文教学不同,英文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培养,而且还承担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欣赏的西方教育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其实主要来自英文教育。
英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学时期的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甚至数学课等,很多作业和考试就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这些都来自英文课的训练。
私立学校的学术优势其实就是体现在英文教育上。
在小学阶段,我女儿学校的英语课占据一半以上的课时,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写作强度尤其高,还有专门的写作老师,很多人说私立学校的功课难度大,其实也是难在英文。
小学五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学生要从fiction逐渐过渡到non-fiction阅读和写作,fiction主要是小说,读起来比较轻松, non-fiction是政治经济科学类读物,小孩子可能会不感兴趣。
但是,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转折时期,孩子要开始关注和思考真实的世界,老师开始对孩子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进行初步培养,孩子们必须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思考并写出简单的小论文。
能否在小学五年级很好地过渡,对未来英文能力有很大影响。
总体上来说,加拿大的学生还是很幸福的,学习压力不大,要上一所好大学也不难。
加拿大教育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选择的体系,给与学生的自由空间很大,跟美国很类似。
但是,加拿大教育比美国显得更“佛系”,学业没有美国那么难,竞争也没有美国那么激烈,在加拿大人眼里,美国人太过“ambitious”和“agressive”。
高中时期,加拿大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和兴趣选课,可以避开那些自己很弱的科目。
大学申请时,除了个别竞争特别激烈的专业,招生官只看成绩,没有SAT、AP、课外活动、领导力和科研等等一系列要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大学虽然录取率高,但是“宽进严出”,甚至会有固定的“淘汰率”,热门专业淘汰学生高达50%-70%,所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专业很重要。
孩子融入社会了吗?
我女儿每天的日程都很忙,放学后参加学校俱乐部活动,然后回家写功课,星期五放学后有一份兼职工作,周末要给自己的网店进货或者发货,要参加各种比赛,到好朋友家Sleepover 。
今年暑假除了夏令营,还会去打工和做义工,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加拿大高中生。
但是,在她的内心里,她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这个社会,这种感觉在小时候是隐隐约约的,长大后却是越来越清晰,因为她的好朋友从白人孩子为主,慢慢地演变为亚裔孩子为主。
为了让女儿融入加拿大社会,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初到加国,我们选择的是一所公立小学,但是,我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学校百分之九十是亚裔孩子,而且放眼一望,周围凡是成绩排名高的学校都是亚裔孩子为主。
为了更多地接触主流文化,三年级的时候,女儿考入了加拿大一所顶级私校,白人精英家庭占主流,而且对孩子的教育也极其重视。
小学阶段,女儿很快跟白人孩子打成一片,大家一起上课外兴趣班,周末节假日约着一起滑雪、踢球、参加夏令营,白人妈妈还经常跟我约playdate,那个时候,我以为我们能够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
进入初中以后,女儿开始和白人好朋友有点渐行渐远的感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和白人家长的观念冲突开始显现。
我们华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和当地孩子一样,也在尽最大努力学习和接受当地文化,但是,白人文化中的有些观念实在无法接受。
白人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体育和社交。
我虽然不是典型的中国虎妈,但是,学习成绩这根弦还是绷得挺紧的,我同意体育很重要,也不反对社交,但是,我接受不了没有约束的社交生活,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学习。
与我相反,白人家长虽然也重视学习成绩,但是,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是适可而止。
女儿的白人好朋友,数学一直只能考70多分,父母请了个家教帮她补习后,数学终于达到了80多分,全家兴奋地出去吃饭庆祝,数学补习就此结束。
但是,白人家长不会禁止孩子奔赴约会和各种派对,他们认为社交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更重要。
女儿的好朋友,一个从小害羞内向的白人女孩,进入中学后简直大变样,忙着谈恋爱,家里经常开派对,她的妈妈非常支持她,甚至还鼓励她追求喜欢的男孩。
白人的社交文化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女儿说她能感觉到我的努力,因为我还是给了她很多社交自由。
但是,她知道我内心的挣扎,因为每当她和朋友外出,我总是不放心,会打电话给她,白人同学笑她是妈妈的Baby Girl,女儿说幸好她的印度好友的妈妈也像我一样,她才没有那么尴尬,看来适应主流文化是亚裔家长的共同难题。
华人孩子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击之中,面对的是两种评价标准,究竟是取悦父母还是迎合加拿大式的优秀标准?
对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他们不敢完全反抗,但是,他们也想在学校赢得同学的尊重和喜爱。这种纠结的结果就是,他们既不完全像中国人,也不完全像加拿大人。
华人孩子的这种双重身份,会让他们面临很多不公平。
华人孩子申请名校难,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原因是“性格有问题”
进入职场后,华人又要面临职场“天花板”,原因还是“性格有问题”
华人孩子的双重身份也会产生亲子间的文化隔阂加拿大华人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跟自己不够亲密,就是这个原因。
例如我女儿曾经跟我谈起过一个问题:父母老了以后,子女是否有义务赡养和照顾父母?这是他们课堂上讨论过的,他们的结论是子女没有这个义务。
听闻此言,我感觉气血上涌,上网查资料后发现,加拿大法律对此只有模糊的规定,而社会道德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为加拿大很多人认为,出生是父母的决定,不是孩子的选择,所以父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养育责任,而孩子不需要为父母负责。
双重身份会困扰华人孩子的一生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出国之前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永久的难题,也是我有时候会对女儿留学加拿大后悔的原因。
出国留学值得吗?
每次遇到国内朋友,我最怕他们问我:出国留学究竟好不好?什么时候出国为最佳?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刚从国内过来的妈妈,她家孩子在国内上小学二年级,因为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决定让孩子来加拿大上学,她先过来把房子租好,然后回国接孩子,一共是四个家庭的孩子,都是孩子同班同学,委托她一人照顾。
我吓了一跳,牺牲亲情和家庭生活,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留学上面,这种孤注一掷的心态,实在太可怕了,这会害了孩子的。
加拿大的学习确实相对轻松,孩子也很快乐,但是,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留学也不是灵丹妙药,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爱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
也有国内朋友让我拿主意,他家经济条件一般,但是孩子看到同学出国很羡慕,也想出去。
我告诉朋友,如果家里砸锅卖铁才能出国,那就不要去了,孩子工作以后自己攒钱再出去。因为留学只是另外一种生活的体验,千万不要以毁掉自己现有生活为代价。
也有很多人在计算何时出国最合适,有人说小学毕业出国最好,不仅中文和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有人说高中出去是最好的,孩子够成熟更容易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
事实上,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出国年龄。在加拿大,我遇到过不同年龄段出来的孩子,他们都会有自己交往的生活圈子,会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所谓人生百态,精彩各异。
就我个人体会来说,留学是无法计算得失的,是一种人生选择,是对异国文化和教育的不断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后悔与不后悔交织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观和教育观重塑的过程。
本文授权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作者:方也,法学博士。公众号:方也的空间。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