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 ― [法]福楼拜
在时代的变动下,精神上的滋养对于身为局中人的我们显得格外重要,可是如今文化产业 所遇到的巨大挑战却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不断显现。
影视、纸媒、剧场、音乐行业......曾经这些对于我们来说获取精神⻝粮的主要渠道,在大浪淘沙中逐渐失去他的光辉。流媒体平台的不断冲击,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他们不断沉浮,寻求新的机会。他们究竟正在面临何种困境而他们又将如何破局?
在本专栏中,世界青年峰会将深度剖析各文化行业现状,回顾过往历程,并讨论我们该如何顺应时代,寻找破局新方法,同时又保持文化底线,输出高质量内容。
本期“与文为伍”,世界青年峰会将以纸媒为题,探寻其行业多年来的兴衰和破局之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传统期刊报纸行业的下滑是大家所熟知的。二十年前,报刊亭还是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买两本杂志,看看最近的报纸,扑面而来的油墨味令人心安。昔日的报刊亭曾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窗口。
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底,全国邮政报刊亭共被拆除9508个,截止 2014 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 30506 座,比 2008 年减少了 2 万座,北京从高峰期的两千多座报刊亭,近几年来减少了差不多一半。而直到2018年年底,全北京仅剩519个报刊亭。
网络霸权与狂欢的背后是纸媒的落寞与逐渐消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纸媒产业该如何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变革渠道呢?
1.
「纸媒黄金时代」
“2021年10月31日,《意林 · 小小姐》发布休刊公告,宣布从 2022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无限期休刊状态,同时感谢了与之共同走过十一年的读者和作者。”
此消息一经发出就迅速占领了微博热搜,无数网友在线感叹青春已逝,时代的眼泪终是要落到Z时代人的身上了。
还记得年少时街上随处可见的绿色报刊亭,学校旁的书店,和每月总要从饭钱里省下用来购买“精神食粮”的十块钱,这些历历在目的场景似乎都在离我们远去,取代它的是手机里各类线上阅读APP和号称“泡面神器”的Kindle。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
纸媒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了呢?
2008年,北京市拥有报刊亭2510个,曾是全国拥有报刊亭数量最多的城市。《读者》、《知音》、《特别关注》、《意林》以及覆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纸刊,填满了那个五平米的小小空间。
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年代里,这里几乎就是我们得知所有信息的“中转站”。那时没有什么零花钱的学生在经过报刊亭时,总会固执地问问老板,新一期的杂志有没有到;年迈的老人会在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去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而为生活奔波的打工人也总把报刊亭当作上下班路上的一个消遣放空的绝佳地点。
在这一年,《东方早报》 爆出令全国人民振聋发聩的三聚氰胺事件,其后,《南方都市报》发出批判政府腐败,急需改革的社论。似乎在每一个重要事件的节点,纸媒总以急先锋的姿态冲在第一位,为大家带来深入人心的报道。
而就在十年后,北京市报刊亭数量锐减至 1186 个,其中许多摊主们也开始卖饮料烤肠,增加收益。与之一同走向衰败的还有纸媒,2018 年,宣布停刊的纸媒有 42 家,相比于 17 年,数量增长了一倍。这些现象像是在向大家宣告,纸媒的 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而“幸存者”们注定要开始走向漫漫的革新之路。
2.
「纸媒步入低谷」
根据2021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77.25%的受众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获得新闻,仅有0.68%的受众从纸媒获得信息。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崛起,碎片化时代的来临,那些挺过第一波时代浪潮的纸媒们似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下,变现期长、投放渠道单一、内容同质化成为了纸媒的致命弱点。2020年,股神巴菲特以1.4亿美元的现金价格将旗下报纸业务出售给了出版商Lee Enterprises, 对此他表示大多数的纸媒已经无法被挽救,能留下来的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确实,近十年来在多方平台的四面夹击下,曾经的纸媒受众群体早已将目光转向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线上媒体平台,而这些平台也通过广告业务,实现了快速变现,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但回报率颇低的纸媒就失去了它大众宠儿的地位。
2021 年,作为全国发行量最高的杂志之一《读者》的净利润仅为8505.6万元,而微博的净利润为28.68亿元。以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哪个行业的发展潜力更大是一目了然的。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近些年纸媒式微态势的愈发明显,以及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共青团北京市委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传统媒体人想要转行,其中原因包括压力大、工作强度高、超时加班等,最关键的因素是对薪酬的不满意。因此在现实的压力,和新媒体高薪的诱惑下,传统媒体人纷纷出走。与此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收紧,导致了曾经那些在纸刊上针砭时弊、语言犀利的文章逐渐消失,却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同质化的内容。就这样纸媒在市场上仅剩的几个优势也在不断消亡。
在这个不断压缩着纸媒生存空间的时代下,深陷淤泥的“幸存者”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紧跟时代的脚步,寻找转型机会,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3.
「纸媒开始转型」
目前时代纸媒说存在的问题已经显而易见,如何摆脱行业困境,成功转型,是每一个纸媒公司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传统纸媒一般是公民认为公信力最高的媒体,他们肩负着传递严谨和可靠信息的责任。但正因为这一点,恪守成规成为了阻碍他们改变的一大问题。纸媒走出困境成功转型,不论是介入新媒体,还是往全媒体方面转型,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纸媒要想寻求长足发展,必须创新其内容和形式。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内容为王”,潜心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以优质内容吸引大众;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的全新环境中,根据受众的需求,创新传播方式,在自己的产品与受众之间找到有效的链接点,让受众以优质体验、感兴趣的方式接受纸媒发布的信息,并引发他们的共鸣,以此直面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纸媒成功转型的案例之一,以内容为核心优势,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进行自我突破。一家看似传统的时政媒体,却在财经、文化、生活方式、汽车等垂直领域深耕,并以视频、漫画等形式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
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内测,在大多数媒体还弄不清微博是什么的时候,《中国新闻周刊》毅然选择拥抱新媒体,入驻新浪微博。在入驻微博之初,他们便发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文本碎片化明显。微博最初的字数限制是140字,而《中国新闻周刊》擅长的是长文章;其次,受众变了。微博用户普遍年轻化,而杂志受众则要成熟不少;再次,生产机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冗长的报题审核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新平台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新闻周刊》成立了新媒体部门,进行了几个方面摸索。在具备基本新闻素养的基础上,微博编辑还要有更好的话题感和网感。同时,人格化、对话感的文本才能在微博上得到有效传播,因此,创作团队也开始改变文本的内容风格,生产机制也摆脱了原来的模式,采用日常主编负责制,加速审核流程,快速反应势在必行。
至今,《中国新闻周刊》已经从一本杂志变成中国领先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商业模式上也告别了原来单一地依靠广告和发行的模式,新媒体收入占比在2019年已经过半,而且在利润上超过70%。今天周刊已经是一个由新媒体驱动的全媒体平台。
当今时代,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信息爆炸更导致了众口难调。媒体转型在本质上是进化过程,很难说有一条路沿着走就可能成功。转型路径的选择,取决于纸媒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核心理念。只有这样,传统纸媒才能真正突围成功,并求得更好发展。
纸媒最强的基因是内容,那么就应该把最强的部分发扬光大,围绕着最核心的基因来扩展自身的优势。但同时,纸媒变革不能找出一套特定公式,它需要每一位媒体人不断探索,善于抓住机会,并寻找适合自身的道路。立足自身优势,紧跟前沿潮流,适时适度取舍,积极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顺应时代,成功转型的目的。
References: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11702
https://www.tvoao.com/a/202706.aspx
采编|谢冠文 沈冠希
校对|谢冠文 沈冠希
审核|余悦祺
视觉传达|沈冠希 谢冠文
峰会推荐
了解我们
合作及联络我们
微信|CGYS_Official 
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网|www.globalyouth.cn
微博|@世界青年峰会CGYS
抖音|globalyouth
小红书|世界青年峰会CGYS
百家号|世界青年峰会CGY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