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1%,刷新了40年来的最高纪录,美国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对CNN表示,典型的美国家庭现在每个月要多花493美元才能购买与去年同期同等的商品和服务。
为应对CPI过快上涨,拜登总统最近去了趟中东,但收效甚微,政府各方又无法达成就对华关税的统一意见,只能继续加息。
众所周知,加息一边让手握大量货币资本的富人、精英阶层、华尔街财团们坐享财富的增值,一边增加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让底层和中产陷入失业的风险。
这种局面,让说姐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丽莎.夸特的著作《夹缝生存》,副标题是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本书真实记录了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中产滑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现状。
曾经依靠教育跻身中产的人们,
如今正在成为被教育收割的对象
约翰.库普曼是一位拥有21岁儿子的父亲,也是家里第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曾经做了25年记者,后面13年在《旧金山纪事报》工作。期间,他去过巴格达,采访过少校和下士,报道过美国入侵伊拉克,提名过普利策奖。
被解雇后,他靠开优步维持生计,在家乡旧金山不间断外出接单,每年大约能赚4.3万美元。不过,这样的收入水平根本无法支付湾区昂贵的账单,无奈之下,他只得额外再做些奇怪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把脱衣舞俱乐部的醉酒顾客拖出跳舞区、将嗑药过量的脱衣舞女抱上救护车 。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大批像库普曼这样教育背景良好、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无法取得全职岗位,甚至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7年至2010年间,拥有研究生学历却要接受食品援助或其他形式的联邦援助的人翻了将近3倍,拥有博士学位的受援助者从9776人上升到33655人。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新技术的崛起,资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管理成本更低的零工和自由职业人士,二是随着产业和社会生活重心的转移,部分传统产业以及文科教育背景的,比如建筑、市场研究、数据分析、图书出版、人力资源、法律、传媒等职业,需求不断萎缩,传统中产阶级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无法再顺畅地转化为经济资本,这和国内建筑专业跌入谷底、文科女身处内卷中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获得文化资本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大学的学费,国内多年保持平稳,美国却一路高歌猛进,根据US News的统计结果,2022年的学费已经是2002年的两倍还多。
很多人因此深陷学生债务,其中有60%以上的债务人30岁依然没能还清贷款,优秀如前总统奥巴马,也是花了21年,直到竞选前才还清自己的助学贷款。
与此同时,开启第二职业成为社会的普遍趋势。
众所周知,产业升级是发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大家伙都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第一职业受限,通过继续教育,开启第二职业,与其说是时尚,不如说是刚需。
斯潘塞,曾经是南加州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后来放弃工作,回家养育两个女儿,女儿们初中以后,再回到职场,发现对现在的工程技术已经一窍不通。
由于找工作太困难,她只能不断学习,不断在各个领域浅尝辄止,兼职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等。
后来在营利性学院的不断怂恿下,花了4万美元,背上巨额教育债务,去读了烹饪学校银顶学院,却因为顾客和餐厅倾向于雇佣具有多年高级餐饮工作经验的人,最终没能通过职位申请。
她的经历,像极了国内很多全职妈妈回归主业无望后,受培训机构的蛊惑,幻想通过某某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副业自由,但用自己的业余爱好,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谈何容易?大部分沦为培训机构的韭菜罢了。
教育一边与产业的发展错位,一边自身却在疯狂地产业化、市场化,曾经依靠教育跻身中产的人们,如今正在成为被教育收割的对象。
“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读了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听起来既悲哀又无解。
广泛存在的母职惩罚
当然,斯潘塞的困境,过去接受的教育不适应现在雇主的需求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被养育耽误了自我成长。是的,我们没看错,民主如灯塔国,母职惩罚一样广泛存在:
首先是明目张胆的歧视,在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2011年接受的所有歧视案件中,有10%女性认为自己因怀孕而失去工作机会;与怀孕有关的歧视指控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至2011年增长了23%。
歧视的具体表现,也和我们经历的神奇相似:故意给你分配大量的工作,让你身体承受不住;“友善地”提醒你,注意平衡工作和生活;情绪状态稍稍不佳,说话声音大一点,脸红一点,就把产后抑郁症的帽子扣你头上.......
其次是真金白银的待遇下降如斯坦福大学教授谢丽.科雷尔指出的那样,雇主在升职加薪、委任管理岗位时很少考虑妈妈们,比起资质相同但没有孩子的同事,职场妈妈的年薪平均低了1.1万美元,女性每生一个小孩,工资平均下降7%。
第三,育儿假稀缺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带薪假法律的国家,美国父母只有根据FMLA法案,享有最高12周的无薪假(FMLA只适用于公共机构、中小学和人数50人以上的公司),以及13%的私营企业雇员能从雇主那里获得带薪家庭假。
最后,男女无偿家务劳动时间上的不平衡美国父母每年花在家务上的总时间为1183小时,但有一半女性天天做家务,而男性只有20%,如此,精力过多被家庭占用,妈妈的职场竞争力不可避免的下降。
关于资本对女性怀孕的真实态度,前总统特朗普曾大言不惭的表示:
无论大家愿不愿意说出口,事实上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就是不方便的。
所以美国女性也面临工作与育儿无法兼顾的难题,也不敢轻易放弃工作回归家庭,据统计,美国6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将近2/3都在工作。
与中国祖辈广泛参与育儿不同,美国的文化更倡导个人主义及核心家庭概念,他们更多将孩子送到日托,此举完美避免了中国家庭中广泛存在的代际冲突,但代价是高昂的日托成本。
据一项针对学术界中产父母的调查表示,日托费用可以吞噬掉一个双薪家庭30%的收入,在33个州及华盛顿特区,一个婴儿在日托中心一年的费用比读一年公立大学学费还高,纽约中产阶级日托费用动辄每年高达2.5至3万美元。
而几乎就在国人被动接受996福报的同时,美国人的工作生活也发生了巨变,数字经济和自由零工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都必须面对延长的工作周和不可预测的工作时间,相应的薪酬增长却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涨幅无法覆盖因工作时长增加而增加的那部分日托费用。
生孩子的代价巨大,他会像毛毛虫一样,一美元一美元地把你挣的钱全吃光,就像艾瑞·卡尔在经典童书《好饿的毛毛虫》中描绘的那样。
但,生活中何止孩子这一条毛毛虫?
美国梦愈来愈难以成真
Amy 在湾区不同科技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超过18年,和丈夫年入加起来15万美元,听起来收入不低,但他们月入的一半要还房贷,房子还不在公司附近,每天需要花很长时间通勤,儿童保育费再吞掉另外的30%,剩余20%,用来基本生活,支付孩子特长班、夏令营等等费用。
局面虽然不像上文斯潘塞那样岌岌可危,但仍然手停口停,仍然需要奋力奔跑,才能维持现状。为了让收入配得起湾区高大上的消费,他们中很多人加入了零工经济的大潮。
马特.巴里,加州圣何塞郊区一所公立高中的历史老师,年入6.9万美元,本职工作是给11年级和12年级学生教授AP课程“美国历史和经济”,课余时间给优步当兼职司机,常常干到工作日晚上8点。
为了缓解自己的愧疚感,他在接单的间隙,在车里备课、批改作业,后来优步提成实在太低,他放弃了,转而腾出自家起步房的部分房间到爱彼迎上出租。
美国这类身在顶层,却处于底层的人的焦虑,明明工资收入不低,但生活压力同样沉重,其它地区的人无法理解,但身处其中,却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
首先,房价过高,生活成本过高,高收入没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选择去小城市?一样有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灵魂的挣扎。
其次,金钱带给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一个人的收入与他参照群体相比处在怎样的水平,而Amy、巴里这样的白领阶层和湾区富豪阶层工作生活在一起,获得感太低。
比如有人能为带游泳池和巨大地下室的房子一掷千金,有人却像巴里一样,凭本质工作只能维持基本生计。
再比如作者描述了一个故事,在马里兰州郊区,一支中产阶级高中的校棒球队正在与一支来自更富裕的阶层的队伍对阵,在相对不那么富裕的球队中,一位母亲正高兴地为儿子和队友加油时,听到对方球队的加油声里,不时传出“低收入、低收入”,“你们的父母养得起你们吗?需要我们打电话给儿童保护机构吗?”这样的污言秽语。
这里自然而然牵出他们的第三层焦虑,下跌的恐惧,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孩子守住中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害怕脚下的这片土地若干年后跟自己不再有任何联系,就像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在海淀站稳脚跟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将来过的不如自己,所以拼命的鸡娃。
他们当然有一点自己上了车就想把门关上,以免被后来者挤下去的不那么敞亮的小心思,但问题的根源却是,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相信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美国梦愈来愈难以成真的社会现实。
体制的失灵,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所以很多人明明很努力,生活却还是一团糟。
间歇性踌躇不决,
持续性坚定向前
书中所提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背后,掩埋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国家政策以及两性文化氛围的共同影响打破了人们对于“奋斗、宽裕、自由”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想象。
书的最后,作者向决策者呼吁,可以用小规模的债务合并、建立合作抚养关系、学生债务豁免、以及为怀孕的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劳动保护、实施全民儿童补贴计划等办法解决中产面临的困境,但这些措施想要真正落实仍是困难重重。
对于身处于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认识他国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为了冷嘲热讽,而是看到不同政策制度下所可能诞生的社会问题,并为打造更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而持续努力。比如为女性职场提供更多便利、为家庭育儿实施社会补贴,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精英说线上直播来啦~
不出国门如何获批枫叶卡?
加拿大“一步到位”的项目还有哪些?
8月11日上午11点
连线加拿大,专业持牌移民顾问在线解读!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