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宋欣
掌柜智库联合创始人、第一位就职于欧洲议会的华人中欧政策顾问
来源 | 正和岛
从3月份就引发全球关注的佩洛西访台事件看似有了一个阶段性了结,随着代表美国官方政治意愿的访问落地台湾,客观上讲,大陆对台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更加复杂和系统的博弈已经展开。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台湾问题内政到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这势必深刻影响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指向,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事实不需要否定,虽然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已经发生了也不需要回避,再次验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
另一方面,理性看待大陆和台湾人民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从大历史角度并没有改变,同文同宗甚至共同经历民族近代苦难,这是两岸永远的情感纽带,这一点没有变。
换句话说,佩洛西访台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亲人间夹杂着外人的矛盾,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这也就解释了大陆的反应并非对敌人的软弱,而更多体现的是对对岸亲人的底层情感。两岸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我们珍惜台湾,这是任何时候无法抛弃的理性与情感。
整个佩洛西事件可谓一波三折,自然也吸引了大陆民众的广泛关注。最开始佩洛西确实是受到了台湾方面的邀请才要前往,但此后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美国军方、美国白宫、美国总统拜登以及台湾方面都劝阻她取消行程,可她仍然执意前往。
虽然说,佩洛西仍然代表着美国官方的政治姿态,但显然背后的美国内政博弈色彩仍然很浓。这是一场为了引发关注而推动的冒险,也是为了激发对抗而展现的对抗,而这一切,美国民主党政客似乎都期待大陆配合并借此提高他们在国内的地位和身价。
理解了美国政客的底层动机,也就更加理解了大陆的外交部、军方等多方面谨慎应对这种低级挑战,甚至是诱导性挑衅,而非按照美国剧本展现更大的反作用力支持美国民主党的既定策略。
所以,本文的出发点在于用“极致理性”的视角全面审视大陆应对台湾问题新局面的战略思维,也结合中国面临的全球战略挑战,思考应对台湾问题质变的万全之策。本质上掌柜智库在全球政策研究中没有自身立场,我们希望通过国内外专业顾问的输入展现更加多元的视角和价值。
佩洛西为什么执意访台?
问题的探讨不可避免需要回到最根本的追问,就是佩洛西为什么一定要访问中国台湾。大体上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美国国内选举中民主党需要中美对抗的题材和热度。从时间节点上来看,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11月中期选举倒计时。在当下,两党核心人物稍有不慎,都会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
其实本来美国对华(对台)是比较边缘的话题,美国国内选举还是更重视国内事务,甚至俄乌战争的影响等。而如今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佩洛西行程被提前泄漏的情况下获得广泛关注,如果她因为压力而最终选择取消,那么必然会沦为共和党攻击的对象,舆论会认为她为首的民主党是对华“绥靖派”,不够强势。已经在任19年的佩洛西在正式卸任前自然不想留下一个这样的政治遗产。
其二,美国国会和行政在对华战略上有着竞争关系。掌柜智库美国政策研究专家认为:佩洛西执意前往也是反应出了美国国会以及行政之间在对华政策定义权上的争夺。
长久以来,国会以及白宫之间对华有着比较大的分歧,简言之,国会比较理想激进,行政相对现实保守。议长访台1997年就已经发生过,但国会方面最高级别官员也只是副国务卿而已。美国国会在特朗普时期积极推动并且通过了《“台湾”关系法》,要求国务院组织美台之间的高级别交流并让国务院定期向国会进行汇报,背后是国会希望国务院可以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访台。
如今佩洛西执意前往,也是卸任前所进行的最后一次终极压力测试。如果最终安然无事,就等于向美国行政方面证明,他们之前对于擦枪走火的担心是多余,随着这个枷锁的解开,美国以及整个西方来台的官员级别可能会越来越高,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

再换句话说,佩洛西到中国台湾的谈判内容并不是真正的核心,谈判的内容也不会对美台关系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但作为议长访问这个举动,确实在直接改变现在的台海、中美以及中美欧战略平衡。从美国的角度,他们认为这是对于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保持相对中立的回应,但更多的则是一种极限施压,在俄乌战争焦灼基础上,美国甚至西方盟友最为担心的就是中国在东方给予俄罗斯强有力的支持。
其三,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正在从“荡秋千”效应变成“跷跷板”效应。所谓荡秋千效应就是有人助力,有人荡得更高,这是一种合作甚至合谋的关系;但跷跷板效应就是一方大力下注的行动,反而将另一方推到了一个回旋余地更小的跷跷板高位上。
国内多方舆论对于这次访问的关注,甚至全球媒体的炒作,客观上将美国的回旋余地也大大降低了。当然,这种情况并非主要原因,确实值得大陆对台政策长期研究和思考的深层次命题。
对于这次事件舆论的反应,应该说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情理之处在于普遍表达的愤怒和失望,意料之外是更多人淡定的回应甚至戏谑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尚且在一种理性和和平主义的大框架中,还不会对国家的政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干扰。
虽然在佩洛西顺利降落台湾之后,很多人悲叹甚至很愤怒,认为不应该让她安稳着陆。然而,在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便是“极致理性”的克制,这不代表软弱,代表的是更大格局全球战略中的弹性。以上的思考在中国知识界甚至民间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乐观地看,这也是国家意志与民众互动的成功,更是民意成熟和多元化的表现。
中国为什么需要极致理性的克制?
那么,必须进一步追问一个我们面对起来多少有一点心理障碍的话题,就是:中国为什么一定需要极致理性的克制?
克制,不代表示弱吗?克制,不代表不自信吗?极致理性,就是给软弱找借口吗?为什么之前不提极致理性?这些情绪化的挑战,势必在读到此处的读者中广泛存在,希望后面下面的阐述有利于回答这些追问。代表掌柜智库的美国问题、日本问题和台湾问题3位专家谈4个核心观点(由于话题的政策性原因,体制内专家要求匿名):
第一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最强音,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大陆政商民众共同意志的强势表达。今天和1957年不同,当年炮击金门的后果是可预料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可如今中国和世界是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虽然我们有完成统一的愿景和使命,但事实上如果真的走到了武力统一的军事行动这一步,必然会受到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的制裁浪潮。
况且一旦武力统一成为事实,台湾最为忌惮的一张牌暴露无遗,进而铤而走险宣布独立有着不小的概率。中国经济、中国社会是否以及如何顶得住这一巨大的压力,是我们需要冷静研判的复杂性课题。
第二点,战争并不能解决台海根本问题,战争也不是解决问题最具智慧方式。“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维茨如是说。换句话说,战争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战争一旦开始,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结束,如果不知道如何可以结束战争,那么最终会被战争卷入,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德国日本在二战的失败、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俄罗斯在乌克兰吃的瘪,都源自对于如何结束战争缺少必要的考量,最终深陷泥潭。
直白地说,美国可以通过非战争手段俘获台湾的信任和倾向,我们的智慧难道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显然,这方面我们应该更有信心。
第三点,应该避免台湾问题从现代化大计的矛盾转变成拦路石。国家统一是有几个不同层面的:领土的统一、经济的统一、社会的统一、政治的统一,这些都是“台湾之根”的统一,缺一不可。
而这几个步骤中最易达成的是领土的统一,后面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统一才是大头。如果处理不慎,那么就会激发种种反社会分子的出现,从而给整个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需要的不止是实力,还需要手段,更需要艺术。而一旦处理不当,台海的中美直接冲突带来的都是在中国周边布下阻碍长期发展的雷区。
第四点,外交激烈反击和军事反制并非在针锋相对下效益最大化。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这注定没有展现针锋相对的即时性,但仔细品味则是用时间和空间解决眼前问题的长期大智慧,用未来长期思维解决问题不代表逃避,更展现的是一种制度竞赛的信心。
对此,掌柜智库联合创始人、商业战略专家周掌柜认为:“极致理性视角,并非压抑情感的屈从和被动接受,代表着大国博弈的弹性和建设性。最大限度的克制不是退缩,是极致理性的向前看。
从决策层的视角看:中国的台湾问题解决方案,必须得到14亿人的广泛认可,又不能被认为软弱可欺,被动失据,这就需要把理想性、现实性、弹性和强硬回击的坚决结合起来,这必然极大的考验领导者的格局和智慧。”
他认为战争是国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并不应该屈从于舆论压力,这一点在洛佩西访台事件上中国政府高瞻远瞩、清晰得当。
如何应对更加系统复杂的全球性挑战?
在此刻我们已经冷却了愤怒的前提下,不得不从这个时间本身看到中国更大全球性挑战的危机感。
佩洛西访台之后,可以说更加确定了几个趋势的发展,这几个趋势对于中国未来50年的国运影响极其重要:
首先,中国外交被发达国家实质性孤立的可能性加大。美国和欧洲、日本及其他盟友国家对中国的态度的差异性正在逐渐缩小,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信号。
俄乌战争之后的国际局势发展已经进一步明确,美欧已经放弃“贸易至上”“通过贸易促进改变”对俄以及对华总体政策,全面走向“地缘安全“和“经济安全”双重考虑,甚至前者放在更加突出位置。2015年之后美国内部对华趋势已经成为了跨党派的共识,而当下台海局势的恶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美欧日韩等国家以此为核心形成对华战略同心圆。
其次,中美之间的“科技战”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危害更大、影响更深远的漩涡效应。这个危害将远超越科技战本身,由于科技脱钩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相对软性的遏制措施而并非制裁,因此它的整个周期以及所引发效应也是不可限定的。
进一步来说,它所动员的已经不只是制定这些政策的官员和相关领域而已。在它背后形成的是一股社会合力,跨越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学术、非政府组织等不同领域。而最终这些来自整个社会大生态的利益攸关者共同推动脱钩,从而引发涡旋效应。
虽然说每个组织以及个人的方式方法不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唯一确定的是,他们都有意无意间参与到这场“大脱钩”运动中来。
如下图:掌柜智库绘制的美欧对华脱钩的“漩涡效应”框架模型。

再次,中国全球战略突围迫切需要对欧美脱钩、遏制和制裁形成多维度反制措施。欧美将对华制裁作为震慑,只要中国没有具体的行动,不可能像俄罗斯一样被西方“一刀切”制裁。但西方对华不同领域的脱钩和遏制措施可以说已经是战略性的决策,已经在不同领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各种政策上,美国由于特朗普时期多次重拳出击,因此这种限制性措施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内容已经非常详细。再看欧盟这边,其实还是一直保留着一定的 “中立、不歧视” 态度。特别是此前针对中国通讯设备的规定上,始终没有强势的姿态去设置禁令。
但是在2020年之后,我们看到其实欧盟在对华一些限制性措施上已经越来越加快脚步。特别是在对于中国境外投资的限制方面, 欧盟除了此前所设置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之外,现在又要更进一步加大对于外国企业的补贴监管。

最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解决与欧美在供应链协作上的信任问题。在针对对华产业链过分依赖的问题上,美欧之间已经有了共识。在5月15-16日法国巴黎所举办的第二届美国欧盟贸易和科技委员会(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上双方都特别强调了美欧对中国在稀土开采和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风险的担忧。
为此,会议特别强调了推动建立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 的“可信赖供应商”体系。就此,法国巴黎的蒙田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马修·杜沙泰尔分析说:“ 跨大西洋技术领域中的协调会阻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超越西方的目标。而对中国获得西方半导体技术的限制不会是一刀切式的,而是逐步严格起来。”
如上述分析,中国将要面对的是一套复杂的限制性措施的组合,这些组合由于跨越领域众多、牵扯的利益攸关方网络十分复杂、过程周期漫长的因素,给中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这些都是台海问题背后需要系统思考的全方位战略问题。
通过坦诚解决分歧控制有限脱钩,通过彼此克制和维护对方核心利益防止彼此制裁,这些都是可行和可为的。但对于“遏制”背后的战略竞争,中国则需要用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可控的战略竞争和激化敌对相比并非不可以接受。但美欧需要清楚一点就是叠加自身内部矛盾因素还不足以和中国进行一场全面冷战,中国则也应该理性看待国际压力推动下可以接受的顺应潮流之举。这些挑战已经远超佩洛西访台这样局部时间的长期影响。
用周掌柜的话说:“从台海问题的树木远望,我们需要看到中国全球战略的茂密森林;但最终我们需要在深林中,定位中华民族同胞繁衍生息的栖息地。所以,我们对台海问题更多的展示不应该是自我设限的红线,则需要更多根脉相连的底线。中美在台海的对决,本质上是一场台湾之根的竞争,而非是光合作用阳光照耀多少的争夺!”
周掌柜提出的“台湾之根战略竞争理念,本质上强调的是对台战略的底层逻辑,也是现实的长期思维。
用这样的全球性、长期性、系统视角看台海局势,或许今天佩洛西访问带来的挑战应该更多地引发我们的反思和思考。
一是需要重新思考文攻武吓的传统模式如何更好发挥效果,中国决策者是否因为舆论限制了回旋空间,舆论领袖对民意的影响对于解决问题帮助几何?这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和审视;
二是可能需要多维度重新评估台湾真实民意和政治走向,这背后需要情报和多方面信息的综合重估,是什么阻碍了大陆与台湾的根脉联系,是什么有可能让我们和美国的“台湾之根”战略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是建议根据全球格局的变化采用更有弹性和长期的战略思维,最后基于“一国两制”展现的制度自信,用更长的历史周期思考团结台湾人民的建设性方法。总之,避免战争恰恰是“一国两制”战略的成功之处,而不应该为强硬路线未能付诸实践而失望,支持台湾经济和台湾人民不应该是对台战略的策略性部分,而是长期战略坚持的底线。
那么,最后的追问更加直接,也直指本文题目的追问——如何赢得“台湾之根”的战略竞争?
对此,掌柜智库的多位专家的观点我们简单归纳为5句话的总结:“血浓于水的情谊和兄弟亲人的纽带不能断,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超越利益才是大陆的根本利益;
交流对话的机制和倾听民众的姿态不能停,任何时候更多的理解和交流才能减少敌意;
加强经济纽带的互利合作不设限,任何时候应该给予台湾同胞等同的国民身份参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现代化建设;
军事手段和舆论战不可外漏,任何时候都将自身强制性能力建设储存为战略性力量,宣誓武力需要用更加策略的方式出现,避免对公众传播带来广泛的社会武力倾向,同时对对岸的同胞表示更大的尊重。
且需要根本上用‘根’的竞争代替‘力量’的竞争,这样历史注定会站在我们这边。
台湾之根”是掌柜智库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理念,根本上立足于谋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长期战略性纽带,最终让两岸繁盛之根结出和平的果实。佩洛西访台给了大陆一个重新评估既有台海战略的契机,从这个角度看,‘台湾之根’的战略竞争刚刚开始,相信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人民最终必将在这场战略竞赛中取胜,也相信中华民族有能力用和平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挑战!
最后想对台湾同胞说的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海外华人共同承担着捍卫和平的责任,也必然需要拥有升级现代文明的担当。
血浓于水意味着风雨同舟、星月兼程,意味着宽容和理解的携手互助。希望我们勇于为彼此改变并自我革新,让中国文化能够繁盛于世界,造福人类千秋万代。对岸的我们,将怀着最大的诚意,与你们在一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