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自研BI系统?

互联网的本质之一是信息共享,而共享的背后是各种原子粒度的数据流动。有以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匹配为目的的数据流动,比如搜索引擎;也有以人、货、场信息匹配为目的的数据流动,比如电商平台。
数据和业务层面:
业务体量:如果企业当前的业务体量较小,数据量不多,对于BI系统还不是强需求或属于试水的阶段,这时企业可以先自研给出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版本的解决方案,后期再逐步迭代或考虑引入第三方系统。 业务需求:如果数据是用于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且业务复杂度比较高,或者业务的拓展和迭代非常快,因而对BI系统的定制化程度和未来的可拓展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时需要评估市面上的第三方系统是否可以满足。 数据安全:若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机密,采用第三方系统可能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这要重点考察供应商是否有专业化、体系化的安全响应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回传:若第三方系统不支持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回传,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和补充此类数据的业务判断逻辑时,需要自主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成本层面:
人力成本:自研需要企业组建专门的团队,投入一定的开发资源,程序员的工资是明面上要计算的帐。假设自研一套BI系统需要投入6-10个开发人员做开发,按照互联网的平均薪酬水平,成本至少在500万以上。而市面上一套比较成熟的BI系统,大概只要几十万。 时间成本:搭建BI系统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事儿,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简单需求的短期项目,投入回报周期长,而且需要IT部门长时间运维和升级迭代。 试错成本:自研会有一个摸索的周期,而且如果自研出来的BI系统不好用,来回折腾也会有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损耗,这是企业要算的一笔“暗账”。
是否能够提供开箱即用的标准化产品,轻松部署,缩短上线时间; 是否具有丰富的互联网行业经验,在规划BI系统和业务场景指标搭建方面提供最佳实践; 是否具有非常成熟的客户成功团队,及时响应技术和服务需求,支持定制化需求落地; 产品是否具有互联网基因,天然契合互联网人的使用习惯,能让业务部门快速用起来。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